你们觉得丑爆的分体大灯,怎么越来越流行了?

一对又圆又大的车灯,总能让爱车的男人陷入迷思

除了身体上那个令人目眩的绝对领域之外,还有MINI、甲壳虫、以及 保时捷911车体上的前照灯。它们的样式历经数十年而不衰,至今依旧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磁吸效果,这难道不比前者更值得盘一盘吗?


作为汽车的眼睛,一个优秀的车灯造型设计,不但可以提升品牌的辨识度,还可以成为一款车的符号。比如你问一个Bimmer:宝马最经典的元素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也许是双肾格栅,也可能是霍氏拐角,但不管提到哪一点,一定都无法忽视那双迷人的“天使眼”。


所以当E39的经典双圆环,逐渐衍变为一大一小,再经历由黄变白、从圆到“方”,直到宝马接连在两款旗舰车型上展示了全新的设计语言,关于天使眼去留的争议,终于被分体式大灯和“眯眯眼”引爆了。


就像当年保时捷996改变了以往的蛙眼造型一样,车灯设计的变化,或者说一个标志性元素的取舍,总能引起车迷们的争议或不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车灯造型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汽车大灯一直在变

我们将时间拉回到18世纪末,汽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但那时并不具备合适的电源和光源为车辆提供照明功能,早期的“有车一族”不得不将原来马车上的煤油灯套用在车前防止夜晚迷路,好在那时的车速很慢,慢到连风都难以将煤油灯吹灭。


不过,这也间接“逼迫”伟大的发明家们创造了汽车大灯的雏形,他们将反光镜安装到煤油灯后方,实现了聚光效果,让原本照射范围只有1-2米的煤油灯,发光强度提升了数倍。

很快,随着车速的提升,车灯也成为了汽车上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亮度更高、相对稳定的乙炔灯逐渐代替煤油灯成为主流,但光源依旧是那个烧燃料的小火苗,同时还需要独立的补能装置加持才能“为生”,乙炔发生器内的催化反应一旦变弱,就会直接导致乙炔气体减少,灯光也随之变暗。


直到1925年前后,钨丝的出现代替了脆弱的碳丝,短寿且禁不起颠簸的电灯泡(白炽灯)才正式作为汽车大灯的光源出现,也自此开启了汽车电气化照明的历史。

历经数十年的技术发展,大名鼎鼎的“海拉”在之后的汽车灯光进化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先后研发了寿命更长的卤素大灯以及亮瞎眼的氙气大灯,不但有效提升了夜间行车的安全性,也让车灯造型有了更加丰富的形态。


随着近年来LED光源以及激光大灯的普及和应用,无论是照明效果还是功能性都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汽车大灯不再朴实的服务于功能性,更是科技和美感的呈现。汽车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寻找突破,力求让灯组造型看起来更具吸引力和品牌特征。


美感的“绊脚石”

当然,设计师并非可以毫无忌惮的天马行空,除了需要符合工程限制以及空气动力学标准的前提之外,安全法规也是促使汽车大灯发展的重要因素,你也可以称之为美感的“绊脚石”。最为经典的案例便是跳灯(翻转式隐藏大灯)设计的兴衰。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便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灯光要求的安全法规,其中就对大灯的光源、造型和高度做出了明文规定,这无疑给众多跑车制造商出了道难题,由于低矮的车头设计,前照灯位置通常很难满足照明高度要求,但如果通过增加车身高度来迎合法规,就会破坏车辆原有的美感,甚至改变车辆重心,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跳灯似乎成了当时的最佳选择,一来可以满足灯光开启时的照明高度,二来关闭后也能维持原有的美感和空气动力学性能,可谓一举两得。于是各阵营的国宝级跑车乃至不少家用轿车开始广泛应用,并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此外,双圆灯+封闭式灯罩的怪异灯组设计,也是拜这个“神秘机构”所赐。(有机会我们可以展开聊一聊,关于美国的奇葩法规)

后来,新的道路安全法规对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本就复杂易损的跳灯设计,暴露了难以避免的安全隐患,厂商们对翻灯的热情日渐消减,直到千禧年后,跳灯设计随之画上了休止符。


分体式大灯≈丑?

回过头来看,汽车大灯的造型变化,可以说依托于照明技术的进化,同时也难逃安全法规的推波助澜。这倒是和全新宝马7系亮相时,关于采用分体式大灯的两套“说辞”颇为相似。有声音认为,宝马家族的全新设计语言,是为了满足欧洲最新的行人保护法规要求,听起来也像是个不错的解释。


而宝马品牌设计总监杜克,却在一则外媒的采访视频中给出了不同的声音,按照杜克的说法,宝马正在思索如何在顶级车型中打造更引人关注的细节,将日行灯与主光源分离,可以让设计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上半部分的日行灯服务于设计,下半部分的远/近光灯服从于功能。换而言之,日行灯负责貌美如花,主光源负责挣钱养家。

不过,不管是谁的解释更真实、更合理,这些都是设计师和研发团队该考虑的,具体是美是丑还得观众说了算。之所以分体式大灯自带敏感体质,我认为可以归结于设计难度的增加,正如杜克所言,日行灯与主光源分离,放大了原本一体式大灯的细节。


这样的设计既要重视上半部分的美感,又要拿捏下半部分隐藏的尺度,单独拿出来要耐看,融合一起还得和谐,非常考验设计师的艺术功力,否则稍有闪失,就会出现日产Juke和北京BJ20这样让人一言难尽的作品。

此外,因为丑而名留青史的分体大灯设计过多,也进一步加深了“分体≈丑”的主观印象,如果拿事实说话,不论是菲亚特Multipla,还是庞蒂亚克Aztek,只要有“X大最丑车型评选”,你几乎都能在榜单上见到它们的名字。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一些可以称之为好看的上下结构分体式设计,例如小到菲亚特500、大到雪佛兰Silverado,乃至现如今我们优秀的自主品牌,也能拿出不少令人拍手称赞的作品,但相比蛙眼、泪眼、虫眼、以及天使眼,它们的经典程度好像还差了一点火候。


关于潮流

人们常说:“我们喜欢的车都老了”,我觉得倒不如说成:只是你一如既往地喜欢着曾经的东西,这样才够客观。

虽然技术在发展,设计也在进步,但潮流总有轮回,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的“健美裤”,现如今不是也被时尚的姑娘们翻红了吗?


或许用不了多久,当年的经典设计还会回来,到时你可千万别说“这XX什么垃圾玩意儿,我最爱的分体式大灯和眯眯眼呢?”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8万关注 | 4649作品
+ 关注
汽车风尚自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