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轻松能卖30万+ 合资直呼内行!卖贵真有这么难吗?

2018年前后是国内车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阶段,其中法系车、韩系车和美系车均在此过程里迎来销量见顶,对此我们固然可以列出当中的不足,包括合资双方关系不和、三缸机挑战市场底线、新老车型同堂销售影响品牌力、产品设计理念不符合国人需求、性价比不足等等。

 

但反过来看,是否车企解决了这些不足以后,就能实现绝地反弹呢?事实告诉我们,结果好像也不如预期中理想。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解决原来的存在问题,回到过去的增长势头,这实际是两个不同的话题,韩系车对此大概深有体会。

 

在迎来销量见顶后,实际韩系品牌的反应也足够迅捷,一方面像现代重新正视 伊兰特、索纳塔、途胜等重要车型的代际问题,同时精简产品结构,主动淘汰一些低端车型,并且还在智能互联上大幅加入本土化应用来迎合国内市场需要。

 


 

另外起亚也将大刀挥向合资品牌的溢价问题,提出以包牌价的方式来挽回中国消费者,期间该策略一度见效,起亚在2018年取得了销量同比增长2.8%的成绩,只是保持后劲仍有待观望。

 


 

反之福特的情况稍好,其主动在紧凑型车上普及2.0T+8AT的高阶动力总成,性能对比同价位的德系、日系竞品要更为突出,这般做法帮助长安福特近年来的销量能够稳定在20万辆左右,像今年上半年也取得了超11万辆的成绩,可见改革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起色。

 


 

再者,长安福特还有一点领先于多数合资品牌的做法,就是推出了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Mustang Mach-E电马,这点在国内是紧跟大众的步伐。根据上半年美国市场销量,电马是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3和S的第四大热销车型,可谓给福特长脸了不少。

 

只不过除了特斯拉以外,其它入华的国外品牌纯电车都很难对自主品牌形成优势。

 


 

至于法系车方面,东风雪铁龙凭借凡尔赛C5 X很大程度止住了过去的销量下滑势头,而按照7月神龙汽车的最新数据,当月共交付了1.06万辆,实现连续20个月的同比正增长,此外今年前7个月累计卖出6.6万辆,销量累计同比增长39%。

 

发展势头不错,但还需清楚目前法系车在华体量还只是长安福特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法系车仍要继续努力来实现复苏。

 


 

从韩系、美系和法系车的改革方向来看,包括精简车型,注重打造拳头产品;积极拥抱新能源和互联化;提出性价比策略等等,这些方向不能说不对,企业市场表现也取得了一定起色,但想要回到过去的销售高峰,似乎还是那样的遥远。

 

于是这时候又有人提出,合资品牌做到以上这些方面,也不过是刚刚达到中国品牌的常规线罢了。

 


 

如果市场真用看待中国品牌的眼光,来同样要求韩系、美系和法系车的话,是否也意味着后者需要实行更剧烈的改革来实现翻身呢?

 


 

如果在原有品牌基础上进行改革,但依旧无法取得理想的市场效果,这是否说明了其品牌价值已经淡化,甚至可以说处于某种程度的信任危机当中呢?

 

假如是这样的话,大概再多的投入也是无补于事,就像广汽菲克的合资双方曾在前两年共同注资40亿元来试图挽救一把,但结果到2021年底还是濒临资不抵债的地步,这也最终导致广汽菲克选择退市解散。

 

回过头来看当年铃木的主动离开,从经济层面来看,这可能是对股东最友好的选择。

 


 

事实上,当下在人们购买豪华品牌是为追求logo带来的身份标签,购买中国品牌则是在寻求更高产品价值体验的时候,合资品牌尤其是第二梯队的队伍,更要反思自身对于国内用户的价值尚存多少的问题。

 


 

而在未能明确品牌价值的时候,任股东们在原有品牌基础上继续革新,整体的投入产出比可能不会高,并有可能像Jeep那样到最后亏到受不了之后退出中国。

 

因此打破身份桎梏,重塑品牌价值,这样先破后立的方式可能才是合资品牌第二梯队的翻身关键。

 


 

先破后立,实际这正是当下中国品牌冲击高端化所采用的策略。

 

在应用新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另起新品牌、新团队和新销售体系的方式,并以高端标准来要求自身,目前像岚图、极氪、智己等全新品牌均借此取得不少用户的认同,此举证明了另起新品牌的手段是有效的。

 


 

从中也能反映出,如今消费者并不会太多注重品牌及其团队的历史,好比用户不会根据东风风神、荣威、名爵的发展来看待岚图和智己。

 

正因为这样,如果合资品牌只一味强调自身的历史成就来重塑品牌价值,这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可能是无效的。

 


 

不过就算中国品牌“改头换面”式的品牌策略能够凑效,但对于任何一个国外品牌来说可能都无法接受。

 

因为国外品牌拥有长期积淀的品牌底蕴,这恰恰是与中国品牌之间的最大差别,只不过这些品牌成就在过往是属于加分项,到了当下则没能起到作用,而要外资选择完全放弃历史积淀来成立新的子品牌,这般创举并非能轻易作出的决定。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前大众品牌在推出ID.车型之初,实际有意将ID.独立为新的品牌,但由于传统利益桎梏太多,最终还是选择将其作为产品系列来对待。

 


 

一方面是受制于传统利益考虑,另一方面这也是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品牌发展问题。

 

从短期角度来看,新品牌固然能给市场带来全新认知,在没有任何历史包袱下得到快速发展,但对于原来的老品牌而言,终究还是要面临纯电化赛道的考验。

 

就像我们在肯定极氪、智己、岚图的做法时,也不禁想问接下来领克、荣威、名爵、风神等品牌的纯电动化要如何推动,目前它们似乎也没有一个足够清晰的相关规划。

 



 

再者,要求合资品牌选择另设子品牌来切入市场,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区域性市场之间的差异,就像Jeep、现代起亚集团的产品在海外还能取得销量增长,但在国内却难以掀起波澜,如此问题是否通过另起新品牌就能解决得了呢?

 

面对中国市场高度内卷所导致的特殊性,相信没有人敢对新品牌的未来打包票,合资双方也不敢作这样的赌博,即便其中有一方坚持提出,但碍于合资关系也很难形成共识。

 


 

如果合资公司要想通过子品牌来实现市场地位的翻身,既要外资一方摒弃原来品牌的发展规划,又要专门花资本和精力来投入到这个只针对中国市场的新品牌,同时合资收益还要维持在50:50的比例,在多重利益交织下,想想就知道其中的难度。

 

所以到最后回归实际层面来看,关于合资品牌第二梯队未来的可能性,一个是甘愿在华当小而美的品牌角色,只不过要是销量规模过低,对合资双方没有利润而言的话,退出市场终究还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个则寄望于打造出多款爆款产品,好比复制更多与凡尔赛C5 X类似的例子,但这对品牌的产品规划能力要求甚高。如果未能成功,后续投入又要迎来更大压力,存续发展的决心将再一次面临考验,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无论从韩系、美系和法系车的销量见顶回落,还是近年来铃木、讴歌、Jeep等企业退出中国市场,从宏观层面来看,原因都离不开国内车市已进入实质性负增长的新常态当中。

 

盘子小了,行业内部必然要经历淘汰出清的阶段,只是看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将落到谁的头上罢了。

 

这时外资一方是该选择迎难而上还是转身离开,这实际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一个关于发展决心和成本投入之间的权衡考量,外资最终选择哪一个,可能都是对的。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这可能是国内消费者理性看待合资公司离离合合的正确态度。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3.2万关注 | 2.9万作品
+ 关注
汽车技术太枯燥?教授给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干货知识!选车、买车、用车有疑问,就来找玩车教授!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4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