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的「饼」,能吃,但不多了


作为真正意义上「后疫情时代」的第一个 CES,今年的 CES 迎来了物理意义上的回潮。据统计,本届展会的四千多家参展公司中,中国企业占 1/4,在参展数量和规模上回到了四年前;但从开始到闭幕,今年 CES 带来的惊喜却与四年前相去甚远,特别是在汽车领域。

「What happens in Vegas,stays in Vegas.」

以前,大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 CES 的「梦幻」,各种黑科技和概念车亮相,给未来汽车和出行画出了一张张梦幻的「饼」,有些甚至已经在几年后的今天落地;

但今年 CES 上的「饼」明显减少了:福特、通用、Stellantis 和丰田四大汽车集团缺席;以往活跃的中国车企,今年只有为数不多几家代表;各家供应商展示的最新黑科技中,不少早已在国内亮相,甚至量产上市。

眼看着 CES 变得越来越务实,为数不多的惊喜可能就是充斥在各家展台的「AI」了。

在这种情况下,CES 上依然有不少关于汽车的「饼」,但不多了。

AI 上车的「饼」,还得继续吃

刚过去的一年里,当红炸子鸡非「生成式 AI」莫属;在今年的 CES 上,AI 也是绝对的主角。

主角到什么程度呢?CES 官方甚至推出了一个官方 GPT,专门来回答参会者的问题,相当于一个 AI 版的问询处。不过从参会同行的体验反馈来看,这个 CES GPT 好像不太聪明的样子。

今年的 CES 上,AI 大行其道在汽车领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生成式 AI 排队上车,芯片厂进军汽车市场。

比如,德系三强的奔驰、宝马、大众都选择了大语言模型上车,基于生成式 AI 技术打造智能语音助手;「两英一高」三家芯片厂,都推出了支持生成式 AI 能力的芯片和平台,为 AI 上车搭好了架子。

大模型上车,这个词对国内市场来说在熟悉不过了。在过去的 2023 年里几乎各家车企都宣称大模型上车,从简单的 AI 闲聊、文转图绘画,到在线百科解答等一系列「炫技」的功能。过去一年里我们看到的「大模型上车」,更像是把 GPT 做成一个 App 直接安装到车机系统上:够直观,但是实际作用有限。

另一方面,占据了如今车载芯片市场半壁江山的英伟达、英特尔和高通,也分别在今年的 CES 上拿出了为支持生成式 AI 能力的芯片和平台,比如高通与博世联合打造的车载中央计算平台,能在单颗系统级芯片(SoC)上实现舱泊一体,支持生成式 AI 能力;英伟达除了有 NVIDIA DRIVE Orin 这个目前主流车企选择的 AI 解决方案 ,Drive Thor 还支持在单个 AI 平台集成自动驾驶、自动泊车、座舱等功能;至于英特尔,则是利用全新的 AI 增强型软件定义车载 SoC,把 AI PC 引入智能驾舱。


随着各家在 AI 上车这件事儿上的深入,类似于 CES 上展示的,把生成式 AI 作为一种基础能力集成到底层语音系统中,提高系统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人与系统交互的效率,将是下一步各家车企真正做到大模型上车的关键;是否支持 生成式 AI 能力,也会成为主机厂选择车载芯片时不得不考虑的关键性指标。

这样来看,CES 上给 AI 画的「饼」,车企们还得吃一段时间。

概念车的饼,车企吃不下了

浮夸科幻未来感十足的概念车, 曾经一度是 CES 上最靓丽的风景线。

在这里曾经首发过 FF91 雏形版、 奔驰 EQ 车型的鼻祖 Generation EQ、丰田 Concept-i 自动驾驶概念车、初始版的 Waymo 无人车等等。

不过到了 2024 年,大家对于概念车的执着好像突然放下了,除了日韩车企。

今年的 CES 上,除了本田与索尼联合打造了概念车 Afeela、起亚推出的 PBV 模块化概念车,其他车企都格外务实。

比如,奔驰在今年的 CES 上带来了的新一代 CLA 概念车,已经在慕尼黑车展上亮相过;在前两年 CES 上大秀墨水车身、变色车身概念车的宝马干脆没展示概念车,直接发布了座舱的新技术;大众带来的是新款高尔夫 GTI 车型的伪装车。

德系三强这种预告新车型的操作还算给面子,看一下 CES 上的中国电动车,出现在法雷奥展台的极氪 007 和 BOE(京东方)展台的银河 E8,已经在国内上市了;就连小鹏汇天展示的飞行汽车,也在之前的小鹏 1024 科技日上亮相过。


以往,我们盼望着去 CES 上看点「新鲜玩意儿」,结果回头一看,新鲜玩意儿就在自己家。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以国内汽车市场如今竞争的激烈程度,各家的王牌没留到下一年初的 CES 上,就已经打完了;

另一方面,当智能驾驶、沉浸式座舱、流线型车身等承载着未来出行方式的技术逐渐落地、出现在量产车上时,概念车已经不是展示一家车企的技术和未来趋势的唯一窗口了,大家更相信看得到、摸得着的量产技术。

换句话说,空有一张概念车的「饼」,车企、资本和大众,都吃不下了。

智能驾驶:比「饼」更重要的,是跑起来

一年一度,Mobileye 的「Shashua 小课堂」在 CES 上开讲。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 Mobileye 少了不少自动驾驶圈的老朋友,比如主场作战的 Cruise,就由于一系列停摆、裁员风波缺席今年的 CES。在今年 CES 上最备受追捧的智能驾驶玩家,是英伟达。

这也反映出自动驾驶领域的趋势:相比于「期货」,大家更愿意选择「先跑起来」,特别是对于中国市场。

以老对手 Mobileye 和英伟达为例,今年的 CES 上两家都公布了自家下一代的智驾平台解决方案,以及合作伙伴:Mobileye 与一家西方主要汽车制造商合作一系列量产项目合作,计划于 2026 年交付;NVDIA DRIVE Orin 的合作车企则包括理想汽车、长城、极氪、小米汽车以及一系列目前已经上市的品牌,下一代 NVIDIA DRIVE Thor 超级芯片也将搭载在极氪和理想未来的车型上。

对于忙于内卷、埋头飞奔的国内车企来说,加入更开放、落地速度更快的英伟达朋友圈是更多车企的选择。

不只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连传感器厂商也务实起来。比如,这次亮相 CES 的两家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和速腾聚创分别推出的新一代激光雷达禾赛 AT512 和速腾聚创 M3,除了性能更强之外,体积小、成本低、性价比高,更有利于商业化落地,都是这两款产品的卖点。

两年后才能交付的方案,劝退了着急上车的车企;L3 的许可,不是智能驾驶唯一的能力凭证,NOA 的实际体验更重要;就算是特斯拉 FSD,大家关心的也是它进入国内后的表现如何……

大洋彼岸不再是自动驾驶的图腾,大家都更关心落地,更关心智驾实际跑起来的样子。

最后

前不久,《经济学人》的 2024 开年封面选择了一张比亚迪元 PLUS 像彗星一样冲向地球的画面,配文是「CHINA’S EV ONSLAUGHT」。

国内电动车市场的崛起,让车企们不再去吃 CES 的饼,各家车企最前瞻、最新的技术根本留不到下一年初的 CES,在一年里大大小小的科技节、发布会、沟通日上,就亮相的七七八八了,甚至早就搭载在量产车上。

国内对于汽车智能化的接受程度之高,也导致了中国汽车产业坐拥一个巨大的智能化先发市场,迫使各家拿出花样;甚至连智能驾驶,跑出了一条在 L2.9+上狂奔的赛道。

但是在 CES 上,依然还有「饼」可吃,比如对于大家都是重新出发的 AI,比如头部芯片企业对行业的引领,CES 依然是这些领域的风向标,指引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7万关注 | 2939作品
+ 关注
国内最好、最有趣的汽车科技媒体,致力于发现并推动更美好的未来出行生活。关注汽车科技、新能源、个人交通工具、新出行模式等。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