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卖410万辆!新能源汽车进军农村,谁是最大赢家?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风口,也是一片红海。

先是卷大城市。截至2023年12月底,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40%。

接着卷海外。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如今,准备开始卷乡村市场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统计,从2022年到2023年,农村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从4%上升到17%,增幅显著。

再说具体的销量数字。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相关部门连续三年在10省(市)开展18站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带动新能源下乡车型累计销售410多万辆!

这其中,不乏公众熟悉的车企身影,例如比亚迪、五菱宏光、长城、东风、上汽大众,甚至连特斯拉、蔚来,也在奔赴广阔天地。

去乡村卖新能源车,真的有这么容易吗?

01.

“新能源汽车下乡”,

一个让所有车企上头的千亿风口

新能源汽车下乡,可以说是一盘所有人都希望下好的大棋。

2019年以来,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政策相继出台。

仅在去年,针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下乡,就有多达十余项政策发布,力度越来越大。

比如去年6月16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在全国各地启动了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共有69款新能源汽车参与,包括比亚迪、一汽、上汽、北汽、广汽等车企的多款热门新能源车型。

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对于大多数新能源车企而言,下乡是必然选择。

这些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极速发展,最多时甚至有上百家造车新势力。

但随之而来的,是愈加惨烈的竞争格局。

大批车企从先驱变成了先烈,比如爱驰汽车、奇点汽车、雷丁汽车。如今在新势力中,只有理想汽车是唯一实现规模盈利的车企;同样严重的还有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等问题,截至2023年的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库存量超过106万辆。

因此,下乡开辟下沉市场,不仅可能带来第二增长曲线,还可能极大缓解一些车企产能过剩的问题。

下乡成功者,不一定得天下,但一定多了继续留在牌桌的筹码。

其二,新能源汽车下乡,并非异想天开。

从农村居民的视角看,买电车似乎真有几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比如他们的出行范围普遍在县域之内,新能源车“里程焦虑”的问题便不会显得太过突出。再加上,比起燃油车,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还是明显低了很多,对于下沉市场的用户无疑十分友好。

因此业内在预测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前景时,普遍乐观。

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中国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出行研究》,到2030年,我国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将近160辆,总保有量超7000万辆,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元。

这样的市场潜力,足以让新能源车企眼馋。

一众车企纷纷积极响应。

五菱宣布打响“新能源下乡第一枪”,把全系起售价最低降至3万元以下;奇瑞也对旗下QQ冰淇淋推出每台千元购车补贴,称“只要是农村户口就可以享受”;其他包括比亚迪、长城汽车、东风汽车等车企,都在响应新能源汽车下乡的要求,根据需求量身定制方案。

不过在现实面前,逐渐上头了的车企还需要学会冷静。

02.

想让农民买新能源车,不能光靠便宜

去年,一篇《当我开特斯拉回村,被乡亲群嘲“大冤种”》的热门文章,多少让人感受到了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困难。

在乡村,BBA才是硬通货,才意味着面子。

相比之下,品牌影响力“先天不足”的新能源车企,想要扭转人们的成见,显然不是一日之功,必须先在其他方面多下苦工。

比如性价比。

价格,无疑是下沉市场消费者最在意的购车因素。

中国电动车百人会此前发布的《中小城市与农村电动汽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小城市居民购车预算普遍在8万元左右,农村在5万元左右。

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较低,但它们的售价可不低。

如果按照下沉市场消费者的期望价位去选车,能选的车型里,除了低配的 比亚迪秦,基本只有“五菱宏光MINI EV”“奇瑞QQ冰淇淋”这样的微型车了。

抛开“面子”问题不谈,这类电动车在实用性方面,恐怕也不会太令他们满意。尤其对于许多农民而言,汽车绝非代步工具那么简单,还要有生产功能,能满足农用、拉货等需求。

一番对比后,在下沉市场,燃油车的诱惑仍然普遍大于新能源车。

为了解决这问题,有关方面没少操心。

比如山东省就出台了相关意见,明确提出:丰富新能源汽车供应,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针对农村地区消费者特点,通过差异化策略优化配置,开发更多经济实用的车型,特别是新能源载货微面、微卡、轻卡等产品。

除了性价比,新能源车下乡还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充电。

暂且不奢求乡村里能提供多么快的充电速度,至少应该先做到充电桩管够。然而仅是这点,目前都还处于任重道远的阶段。

比如早前根据媒体数据显示,湖南某县级市底下有15个镇,仅有6个公共充电站,平均2~3个镇才能共享一个充电站。

更坏的消息是,充电桩运营商对于进军下沉市场,大多动力不足。

浙商证券研报曾经指出,乡村安装公共充电桩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充电桩安装建设用地问题;二是农村电网压力较大,建设大功率直流充电桩,需要对应的电力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三是公共充电桩盈利模式问题,乡镇区域相对封闭,人员往来较少,充电桩经常处于闲置状态。

如此情形,最终还是只能由有关方面来率先破冰。

比如浙江宣布,到2025年,全省将累计建成充电桩230万个以上,乡村不少于90万个。

跨出第一步自然很好,但如果是市场自发的行为,无疑会更好。

03.

下乡成败的关键:一视同仁!

如果能成功地下乡,的确是件喜大奔普的好事。

过去有“家电下乡”,从2007年开始一直到2013年才结束,不仅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让不少厂商一跃成为家电巨头。

过去也有“汽车下乡”,只不过那时针对的主要是微型客车、轻卡、摩托车等车型。正因为踩中了这一风口,当时还叫“小康股份”的赛力斯,与东风汽车一同推出了“东风小康”微型车,迎来了销量爆发期,仅仅5年内就与长安、上汽通用五菱在全国微型车市场三分天下。

参照过去的“汽车下乡”,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下乡,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过去要求,企业必须作出相应承诺,比如不能涨价,不能降低配置、不能有坑害农民的情况,同时要求有相应的服务网点。

在新能源汽车下乡的过程中,类似要求明显还未完善。

传统燃油车一般在县城都有4S店或者经销商渠道,对于乡村居民而言,买车和售后都比较容易。

相比之下,不少新能源汽车采取的是线上预订与直营模式,也还没有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经的销商网络。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车企服务网点的多少、售后是否完善,这方面的缺失,导致新能源车在农村想打开局面,充满了挑战。

试想,一遇到保险、售后、维修等业务,还得专门跑趟城里,这必然是一幅劝退的画面。

这也是为什么,县城、乡镇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暂时兴致缺缺。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虽然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累计带动了410多万辆的销量,但其中只有20%左右最终流入四五线以下的城市。

要彻底地下乡、成功地下乡,最终还是取决于车企自身的态度——产品、配套和服务,能不能都向一二线城市看齐?

车型方面,能否根据需求推出针对性的车型。

比如2018年前后,比亚迪为了打入下沉市场,推出价格更低的车型。根据安信证券等研究数据显示,2021-2022年期间,比亚迪包括“秦PLUS DM”在内的几款热销车型,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占比从30%增长到近40%。

充电方面,车企的布局同样不可或缺。

比如为了发力新能源下乡,广汽旗下的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石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预计2025年在农村地区建成超过100万个充电终端。

至于服务,车企未来也必须要建设起完善的服务网络,提供完整的售后服务。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新能源汽车下乡,绝不能是积压品下乡。

以前下乡,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下乡,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在这些实力车企中,谁能对不论城里还是乡里的消费者都一视同仁,谁就更可能笑到最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61关注 | 183作品
+ 关注
关注新能源刀法,越深挖,越硬核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