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不相信「赢家通吃」


「智能电动汽车跟软件行业一样,赢家通吃,我们觉得不干到全球销量前五可能就生存不下去。」

最近,小米汽车依旧保持着神秘感,但雷军本人在汽车圈的存在感十足。1 月 21 日,雷军在媒体采访中说出了前边这句话。

「赢家通吃」四个字,挑动了汽车人敏感的神经。

因为翻篇百年汽车历史,百家争鸣是常见的,「死巨头」是常态的,唯独「赢者通吃」和「一家独大」是格外罕见的。

有人说雷军不懂汽车,有人说汽车人不懂智能。

为此,甚至翻出了同为「造车前辈」打擂台。一个月前,李斌在 NIO DAY 后的采访中说,「汽车行业从来不是赢者通吃」;前不久零跑创始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汽车市场容纳得下 10 个小米。」

毕竟从汽车工业角度来看,汽车行业还真不相信「赢家通吃」。

「赢家通吃」,雷军成功的路径依赖

「赢家通吃」这四个字雷军不是第一次说了。

十年前的 2014 年,雷军就曾对媒体说过:「互联网有赢家通吃的规则,如果你赢了这个山头的话,丢掉这个山头的难度很高」。

当年他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回应外界对「小米是否会昙花一现」的质疑,在他看来,坚持互联网思维的小米,出货量上去了就能做到赢家通吃,继续赢下去。

截至 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三名的苹果、三星、小米,占据了全球市场的 52%。这个数据证明了雷军当年的判断,得益于智能手机高集成度和不算长的产业链,「赢家通吃」使得小米吃下了全球手机市场 12.5%的份额;如果只看国内市场,这个数据更高。

(图片来源见水印)

十年来,这个规则也在互联网行业被践行着,各大互联网巨头攻城略地式地在各个领域占领山头,外卖、买菜、打车、社交….. 

但汽车行业除外。两三年前,整个汽车行业都在担心一个问题:「BAT」们进军汽车行业会带来多大的冲击?但 2024 年,我们已经很难在智能汽车竞争的牌桌上看到纯互联网公司的身影,互联网行业的赢着通吃规则在汽车行业为什么失灵了?

所谓的「赢者通吃」,关键的是信息的「锁定」效应,占据高位者的筹码更多,有更大利润空间。但是汽车庞大的产业链导致太多信息难以被「锁定」:用户需求、技术、零部件……

这使得单纯提供软件的互联网公司注定只能成为汽车产业链条上成千上万家供应商之一,无法对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想要深入汽车这个局,无论是最早被成为「互联网造车」的「蔚小理」,还是后来者如华为小米,都需要背上汽车工业沉重的外壳:搞定技术、硬件、生产线和庞大复杂的供应链,而这些,很难做到「赢家通吃」。

(致敬前辈+自研技术,造手机时代未有过的低姿态)

巨头,汽车行业的「危险职业」

巨头,在任何行业都是令人仰望的存在;但在汽车行业,巨头在令人仰望的同时,往往带着点危机色彩,如今我们提到「汽车巨头」时,往往伴随一个不太褒义的形容词——大船难掉头。

这是现在这个电动化+智能化的「战国时代」特有的危机么?其实并不是。

我们把时间推回十年前,在电动化+智能化还没兴起的 2013 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五大汽车集团(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累计销量 1576 万辆,市占率 71.7%。在此之前长达十年里,五大汽车集团长期保持着 70%~75%,从数据上看算是绝对意义上的「巨头」。

但是只需要稍微关注一下汽车就知道,这五大巨头 70%的销量背后,站着大众、丰田、本田、日产、通用、福特、奔驰、现代等一种合资品牌,至少贡献了销量的半壁江山。

所以,到底谁是当时中国汽车行业真正的巨头?谁是能够「赢者通吃」的前三、前五?很难说得清。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当年上汽和东风销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 30%,被媒体担忧地称为「双寡头时代」。然而只过了两年,五大汽车集团占据 销量前十的格局就被更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吉利、长城打乱,更不用说如今坐上全球新能源一哥位置的比亚迪。

(2016年,国内汽车销量榜单前十名中出现哈弗和吉利)

汽车圈的风云变幻,就是这么快,这甚至不是国内汽车市场独有的特色。

上世纪 50、60 年代,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占据了美国市场 90%的销量,绝对算「赢者通吃」的巨头;然而后续石油危机伴随着日系汽车的冲击,使得三大巨头产品转型缓慢、市场受挫、经济亮红灯。这种重创一直延续到 2008 年经济危机,通用和克莱斯勒相继破产重组。

(1950s占满底特律港口的汽车)

这就是「赢家通吃」导致的结果:市场垄断,技术研发搁置,庞大而错综复杂的体系,难以抵御外部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通用汽车破产瘦身两年后,2011 年就以 902.6 万的销量重回了全球汽车销冠的位置,占全球市场的 11.9%。

这就是汽车行业的玄妙,「巨头」并不是一道免死金牌,如果觉得站上了汽车销量的山头就不会掉下来的话,大概率迎接它的会是更大的冲击。

江山代有巨头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最后

过去五年,汽车行业经历了第一轮大逃杀,淘汰了一批停留在 PPT 上、小规模工程样车上的车企;

从 2023 年开始,汽车行业迎来了第二轮大逃杀,不具备技术储备、无法在未来两年里通过汽车本身盈利造血的车企,将被淘汰。

至于这轮大逃杀会「杀」到什么地步?留下三家、五家,还是十家车企?

2020 年初,王兴给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判断是「3+3+3+3」,3 家央企——一汽东风长安,3 家地方国企——上汽广汽北汽,3 家民企——吉利长城比亚迪,3 家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

2023 年底,马斯克对未来汽车行业的判断是,「未来全球定价的前十家车企,特斯拉排第一,余下九名都是中国车企。」

2024 年初,雷军表示,「我们不干到全球销量前五可能就生存不下去。」

汽车行业不相信「赢家通吃」的关键,就在于他们看起来完全相悖的言论,很可能都会实现,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节点。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7万关注 | 2937作品
+ 关注
国内最好、最有趣的汽车科技媒体,致力于发现并推动更美好的未来出行生活。关注汽车科技、新能源、个人交通工具、新出行模式等。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