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卷天卷地,特斯拉含泪血赚 150 亿


价格战,这仨个字在过去一年里让整个中国汽车圈为之颤抖;要说价格战的始作俑者,绝对是特斯拉。

一年前的元旦刚过,特斯拉就开启了新一轮降价。「把新势力逼入绝境,用成本优势卷死对手」,这是当时很多人对于特斯拉降价最直接的反应。

果不其然,过去一年里被逼入绝境的何止是新势力,整个汽车行业连同燃油车都被卷进了「价格战」的浪潮,各家车企大佬一边叫苦连天,一边忍痛割肉继续卷。

因此,特斯拉发布了 2023 年度财报后,「利润下滑 40%」「股价闪跌」等的字眼无疑是能让人「兴奋」的。

难道国内车企们卷天卷地的反围剿成功了?中国车企的价格战取得了胜利?

然而,稍微仔细看一下财报数据就会发现:尽管利润下滑,但特斯拉在过去一年里依然赚了 149.97 亿美元。

2023 年这场「价格战」闹剧,最终以中国车企大卷特卷,特斯拉含泪赚钱收场。

价格战发起者:

预期降低,但依然血赚

1 月 24 日,特斯拉发布了 2023 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一路高歌猛进的特斯拉,终于在 2023 年放缓了高速增长的脚步。

先上数据。

财报显示,2023 年第四季度,特斯拉交付了 494989 辆汽车;营收 2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毛利率继续下滑至 17.6%,是 2019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全年来看,2023 年全年交付约 180.86 万辆,同比增长 38%;全年营收 967.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79%;GAAP 净利润 79.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5%年;如果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24.85 亿美元,同比下滑 39%。

2023 年全年毛利率 18.2%,同比下降 7.35 个百分点。

单从数据来看,销量增长,营收增长,GAAP 净利润增长,现金流依然充足;但是对于投资人和整个市场来说,「涨得不够多,就是一种下滑」。

2023 年,特斯拉告别了前几年年均 50%的增长率;有着「利润压榨机」称号的它,毛利率从超过 30%下滑至 17.6%;这导致财报公布后,特斯拉股价盘前下跌超 6%。

之所以会这样,一半的原因是电动车市场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电动车企的崛起。这必然导致特斯拉无法长期保持一半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一家年产辆 180 万的车企也不可能永远保持 50%的市场增长率。

而另一半的原因,就是特斯拉自己发起的「价格战」。

在 2023 年初那波大降价后,尽管下半年特斯拉多次上调价格,但整体成交价格依然下降。官方数据显示,Q4 单车收入 4.45 万美元,同比减少了 0.81 万美元;这意味着相比 2022 年底,特斯拉每辆车的成交价降低了 5.8 万人民币;Model Y 在中国市场的成交均价也下滑近 5 万元,进入 30 万元以内。这直接导致了 17.6%这个「毛利率洼地」。

可以说  在年初就定下「以价换辆」目标的特斯拉,的确通过利润的牺牲换得了销量。

还好,特斯拉家大业大,就算在价格战自伤元气的情况下,依然有充足的现金流和高额的研发经费。2023 年特斯拉全年研发费用为 39.69 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值。这些投入的确帮助特斯拉攒下充足的技术储备,比如计划 2025 年底投产的下一台平台汽车,比如依然在产能爬坡阶段的 Cybertruck 和 4680 电池,比如一直处在「即将进入国内」的 FSD,以及AI 技术。

因此,马斯克才能有底气说特斯拉「目前正处于两个主要增长浪潮之间」。第一个浪潮是始于 Model 3/Y 平台的全球扩张,下一个浪潮将由下一代汽车的全球扩张启动。

但是,对于更多价格战的追随者们,就没有这么多资金和技术储备来割肉竞争了。

特斯拉的今年,比亚迪的明天

如果特斯拉是价格战发起者,那比亚迪绝对是价格战的领袖。

2023 年上半年,比亚迪先推出冠军版车型降低价格门槛,年底又来了一波优惠冲销量;从 10 万级到 30 万级,比亚迪价格战的产品覆盖之多、辐射范围之广,比特斯拉更甚,收效也更显著。

2023 年,比亚迪以超过 300 万辆的交付量成为全球新能源一哥,同比增长 62.3%;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为 157.48 万辆,占比 52%。从销量看,是今年新能源市场绝对的赢家。

财务数据上也同样亮眼。比亚迪四季度的财报还没有公布,在三季度财报中,比亚迪营收约 226 亿美元,略低于特斯拉 Q3 的 233.5 亿美元;19.79%的毛利率更是反超特斯拉(特斯拉 Q3 毛利率 17.9%),一片大好。

外界的期望也水涨船高,最近在网上能看到不少「2024 年目标销量 400 万、450 万」的说法,但目前为止,比亚迪对于 2024 年的销量目标相当冷静。跟特斯拉一样,比亚迪目前也没有给出 2024 年的销量预期。

管理预期,是一家「百万销辆俱乐部」车企的必修课。

与特斯拉类似,作为一家产销量达到 300 万辆的车企,销量的长期高速增长并不是一件可持续的事情;短期内,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化已经能看到天花板;同时,未来保持技术和产品的领先性,比亚迪同样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

2023 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投入 249.38 亿人民币,约合 34.75 亿美元;根据王传福所说,未来,比亚迪还将投入 1000 亿研发经费,这些都需要足够的销量、营收和利润来支撑。

​相比于新造车们,比亚迪的确有家底来打这场价格持久战,但是也并没有那么多。

车企内卷:

赚名、赚量、赚吆喝,就是不赚钱

在这场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大巨头领衔的价格战中,他们自己只是略伤元气,收获了想要的销量;对于更多参与价格战的车企来说,就没这么幸运了。

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2023 年 1~11 月全国整体乘用车市场的优惠指数持续攀升,新能源车企忙着在价格战中抢市场、打江山;传统燃油车品牌则要在价格战中守住自己的阵地。

(2023年1~1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优惠指数)

(2023年1~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优惠指数)

这其中有的赚到了吆喝。 比如,年初以降价 9 万出圈的 雪铁龙 C6,用降价刷到了最后一波存在感;有着品牌溢价的豪华品牌如 BBA,利用终端优惠保住了销量,当然压力转移到了经销商头上;至于品牌溢价不明显的大众、丰田、本田、日产们,就算牺牲了价格,也都在 2023 年迎来了销量下滑。

有的品牌赚了销量。 比如,在 2022 年经历的滑铁卢的小鹏,通过 G6、新款 G9 低价上市,重新站在牌桌上;蔚来通过换电权益与整车的解绑,整车价格下调 3 万,销量开始在 2 万辆企稳。

但是销量增长对成本的优化,不足以磨平研发投入和降价后利润的下降。看一下财报,小鹏在 2023 年 Q3 的毛利率-2.66%,2022 年 Q3 还是 13.53%;蔚来的毛利率也从一年前的 13.34%下降到 7.99%。

能赚钱的终归是极少数。2023 年新势力车企中,理想是为数不多赚钱的一家。根据 Q3 财报显示,理想 Q3 毛利率达到了 22.04%,这既是因为理想一贯「扣」的成本控制能力,也是因为全年 180%完成目标的销量,还有更关键的一点是:理想的价格牌打得特别晚。直到 2023 年四季度,理想才逐渐推出 L7、L8、L9 全系车型的终端优惠。

相比之下,最近跟理想在销量榜单上打得火热的问界就没这么幸运了。根据赛力斯业绩公告显示,2023 年全年营收 355 亿~365 亿元人民币;预计归母净利润-27 亿~-21 亿。研发投入并不大的赛力斯,依然亏损 20 多亿。当然,订单火爆的问界 M7 和问界 M9 还在产能爬坡中,但愿明年的赛力斯就不再亏损了。

如果把价格战对车企对影响再向上倒,那些被「压榨」的供应商们,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最后

2023 年,除了价格战的内卷外,也是车企们披露融资、合作、技术变现动作很多的一年,各家车企都努力在价格战之下让自己的血厚一点,再厚一点。

2024 年,价格战还在向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最近也开始有车企资金紧张的小道消息陆续传出。

价格战究竟要战到什么时候为止?32 强?16 强?还是 8 强?

对于这个疑问,似乎没有人比各家车企更着急。

毕竟国内车企们打价格战要割肉,不打价格战要割市场;自己卷天卷地,还要留心巨头们血赚人民币和背后抄底。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7万关注 | 2939作品
+ 关注
国内最好、最有趣的汽车科技媒体,致力于发现并推动更美好的未来出行生活。关注汽车科技、新能源、个人交通工具、新出行模式等。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