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化身“船夫哥”:比亚迪的水手不够用了

之前,在《自主品牌的全球化野望:留给外资数钱的日子真的不多了》一文中,深度展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的前景,此文成为电动大咖对中国汽车全球化这一宏大命题的首次叩问。

最近,比亚迪首艘满载着7000台汽车的滚装船开拓者1号,顺利抵达了荷兰弗利辛恩港。在抵达第一座港口后,开拓者1号还将按照计划,继续驶往德国的不来梅哈芬港。

整个欧洲汽车界大为震撼,相关媒体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杀上门来了!”此外,经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证实,由于不断拓宽的海外市场和高企的运输成本,比亚迪正在招聘港口运营及相关物流人才。没错,2024年,比亚迪开始下大气力出海了。

今天,本文将探讨一个汽车出海的初始变量——航运。

01 汽车远洋运输的利与弊

车企组建航运船队出海,有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第一就是不被卡脖子。

去年,中国汽车超越日本,以每年出口520万台的规模,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需求:怎么把大规模的汽车运往海外?

运输汽车的船叫滚装船,价格比集装箱低20%左右。但滚装船是小众市场,需求稳定,船厂不可能把大量产能分配给它。

在造船业,滚装船之前都是被日本、韩国的船运企业垄断的,出于竞争关系,他们会故意卡中国汽车的脖子,不给中国厂商供货,所以凡是想出海的车企,都会下大气力涉足滚装船。比如比亚迪花了50亿元买船、在海外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奇瑞,拥有自己的造船厂——芜湖造船厂。

第二就是节约成本。

早些年,房地产大佬郁亮跟王传福有一次深度交流。郁亮问王传福:“汽车产业的零部件供应如此成熟,你干嘛要自己造,为什么不直接在市场上采购,只把控最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就行了?”

王传福反问郁亮:“每个零部件厂家都要赚10%的利润,钱都让他们赚走了,比亚迪还怎么赚钱?”

郁亮大受启发。不久,郁亮对整个房地产业行业喊话说,房地产行业要进入微利的黑铁时代了,地产商们不能再财大气粗地层层转包,也要亲自去干很多脏活儿、累活儿,才能够活下去。

没错,比亚迪不光垂直整合自己生产零部件,还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船队。

早在2022年,比亚迪找到船厂下单造了8艘装载汽车的大型滚装船,用来往海外市场卖车。这件事刚发生的时候我们看着很神奇,但是把它放在王传福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思路里,也就解释得通了。把海外物流也整合到比亚迪的供应链里来,能够替他节约航运成本。

如今,随着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公司出海的成本越来越高。在2022年的航运市场上,一艘可装载6500辆汽车的滚装船,每天的租金是9万美元。比2020年上涨了8倍。所以很明显,在比亚迪看来,出海是必然趋势,那就值得把船运能力也整合到自己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里来,把8倍的运费省下来留给自己。

如今,有组建庞大船队计划的还有上汽、一汽、奇瑞等等。他们要么订船,要么深度涉足船运供应链,一起打造汽车产业的全球供应链。

第三就是能从容应对全球航运危机。

我们都知道,越复杂的东西越脆弱,一点微小的波动,可能会引发整个体系的巨大波动。全球航运体系就是如此。

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航运受阻,不少滚装船厂开始削减产能。2021年全球汽车贸易复苏后,需求保障,但是供给在短时间内无法增长,导致了供需的严重错配,引发了运费的暴涨。

为了解决运力危机,上汽直接花了100亿元,预订了14艘滚装船的订单。此外,开始把内贸船改造成远洋船,或者改造传统集装箱,以解燃眉之急。

但这些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往往会遇到预想不到的麻烦,码头工人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卸载这样的货船,导致港口拥堵,这不仅需要车企支付巨额成本,还拖延交付时间。

没有属于自己的船队,就会出现这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尽管有那么多好处,但也并非完全之策,最大的、无法绕开的风险就是海外港口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台汽车从中国下线顺利运到国外,大致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是拿订单生产,第二步是海运,第三步是海外落地。

第一步大家已经熟门熟路,目前大部分车企都开始发力第二步,而水最深的是第三步。

比如很多海外港口由于历史悠久,长期没有钱升级改造,导致吞吐量有限,甚至可能因为没有仓库,导致出口汽车在港口露天等待数月之久。

除此之外,甚至还要受到国外环保政策的限制。比如澳大利亚对外来物种非常警惕,而汽车在运输过程中会携带一些植物、昆虫或者土壤,一旦澳大利亚海关发现这些外来物种,就会要求进口车花费巨资进行深度清洁,这不但需要车企支付巨额成本,还耽误了宝贵的交付时间。

2022年下半年,上汽的运输船只由于发现外来蜗牛,装有1000台MG的滚装船被迫重新装船返航中国,直到2022年年底才顺利在澳洲卸货,上汽损失巨大。

可见,就算有自己的船队,如果港口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给车企“卡脖子”,那么车企还是要支付巨额成本,之前节约的成本也就聊胜于无了。

在这方面,吃过亏的上汽,为了不再重蹈覆辙,计划在未来两年和20个海外港口堆场建立可控的场地资源或者是合作空间,保证出口效率。

02 中国汽车全球化,必须两条腿走路

当中国汽车出海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主旋律,船运的需求量如此巨大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重塑船运业。

第一个重大改变,就是船的运输动力也将“新能源化”。

2022年上汽集团与中国船舶集团共同设计、生产了两艘能承载7600车位滚装远洋船。从这艘船的动力来看,搭载着新能源汽车出海的船,也需要新能源。

它们可以烧液化天然气、燃油和烧氢柴油。三种动力可以灵活切换,排碳量比通常同等级的船降低30%。往返一次欧洲,碳排放减少1300吨,相当于种50万棵树。

要知道,在全球范围内,不仅是汽车要进行新能源转型,船舶也要转型。

2023年12月,我国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提出要优化提升大型远洋船舶LNG动力船型,加快甲醇、氨动力船型研发,探索开发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船型。

2024年1月1日,航运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指令(EU ETS)》正式开始生效,欧盟立法强迫航运业加速脱碳。

第二个重大变化,就是船运业为新能源汽车运输做了针对性设计。

2022年,一艘载有4000多辆汽车的货船起火之后沉入大西洋,损失超4亿美元。据推测,起火原因可能就是电动车自燃。

为了防范安全事故,许多车企如上汽、比亚迪,都开始设计新能源汽车专用的滚装船。比如比亚迪EXPLORER NO.1汽车运输滚装船就是典型,这艘长199.9米,宽38米,设计吃水8.6米,拥有7000个标准车位,还采用液化天然气和燃油双重动力。

这些船只大都有13层船舱、其中的夹板甲板都是防范自燃的。同时,车间隔位置、全船Wi-Fi以及热管理系统定制、全船分区温度感应、电池标准等设计都综合考虑了新能源汽车的装载需求。

第三个可能的重大变化,那就是如何利用好空闲的运力。

对一艘船来说,出发时必然是满载而去的,但返程时必然是空载而归,这时候经营风险就会加大,因为装载率是船运赚钱的重要指标。根据券商的测算,考虑到回程时的人力、燃料补给以及港口停泊等成本,回程时需要至少装30%的货物才能回本。

可见这空闲的运力就是赚钱的机遇,这其中可以拓展大量的商业机会。

目前中国汽车全球化的主要路径是以整车出口为主,优势就是可以快速进入市场,在量不大的情况下是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但缺点是额外需要增加运输费用以及关税,更重要的是受到运力限制和潜在的区域经济保护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再强大,其出口量也不会无限制增长下去。以日本为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其出口量就一度超过600万辆,但之后不断下滑,直至去年被中国历史性超越。

从日本汽车出海的历史来看,当出口额屡创新高时,制裁的大棒也就随之而来,比如美国在1980年代通过出口限额打压日系车。

如今的中国汽车出海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欧美市场对中国产品充满了敌意,被制裁、被反补贴调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那怎么办?从日本汽车出海的经验来看,那就是一边大力发展造船业,另一边则是在推进本地化生产。

毕竟,大多数国家制裁的理由很简单,钱都让中国车企赚走了,本土的车厂一旦被挤垮了,那么当地的就业怎么办?如果中国车企选择把一部分供应链安排在当地,一方面保住了当地的就业,减少了出口阻力,还能更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快速做出反应。

如今,大部分车企也是这么做的,像比亚迪虽然一口气购买了8艘巨型滚装船,也开始在匈牙利建设整车制造厂。

总结而言,对国内车企来说,出海之路不可能完全依赖船运业,只有在全球化布局,把供应链在海外市场落地生根才能把出海这门生意做得深、做得久。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565关注 | 1541作品
+ 关注
为大家提供新能源汽车的最新产品介绍、智能互联最新技术、汽车分享的最新模式,一切新鲜、有趣、有料的咨询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