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快被逼到绝路了!

诞生至今,还没上市的小米汽车,却一直是舆论焦点。

先是之前发布会还没开,真车图就泄露了。

接着又上演了上险价格风波。

2月初,因为下雪天路面结冰,小米汽车迎来“全国首撞”。

前几天,有传言说“买小米汽车,送北京车牌”,被小米紧急辟谣。

可以说,关于小米汽车的任何事,都具有上热搜的潜质。小米汽车所受的关注度,可见一斑。

甚至小米汽车本身没有任何动作的时候,也能霸榜热搜。

最近比亚迪等车企开启新一轮价格战,让无数人兴奋的同时,也让他们好奇起了久久未公布价格的小米汽车。

在网友看来,小米汽车必然十分煎熬,“小米汽车还没上桌,但桌子快被同行掀了”。

如今连友商的发布会,评论区都充斥着网友的调侃。

小米汽车,真的这么危险了吗?

01.

雷军:“做车真的不容易。”

造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哪怕是新势力头部的“蔚小理”,成立至今的绝大多数时候也是以亏损为主,亏到李斌甚至成为了“2019年最惨男人”。

即便在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整体销量继续飙升,但到头来,也仅有比亚迪、理想、吉利等少数车企完成了全年销量目标。

大多数车企,仍然逃不过“被卷”的命运。

2022年还是“造车新势力销冠”的哪吒汽车,只完成了2023年全年目标的一半。为此,CEO张勇还公开在线进行了反思。

有着“中国最贵电车”称号的高合,被曝出停工停产6个月。创始人丁磊说:“高合汽车的翻身窗口期只有三个月。”

连苹果最近也曝出了要放弃筹备10年的造车项目。

对于造车的困难,不论是技术难题,还是市场的“卷”,雷军都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此前他就曾表示,在产品开发阶段就已经耗资百亿,接下来还做好了连亏5年的准备。

尽管如此,造车的难度还是让雷军感到有些吃力。

2月23日,雷军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地表示“经常看到小米汽车的各种谣言,咋办?”

在回复网友评论时,他坦言:“做车真的不容易”。

为了全身心投入到造车事业里,他还对手机业务进行了大幅度的放手,主要交给了卢伟冰。

然而友商们,又打了小米汽车一个措手不及。

春节刚过,比亚迪率先打出降价牌,宣布秦PLUS和驱逐舰05两款车型荣耀版上市,一举将插混车型价格首次拉入7万元区间。

众多车企紧随其后,大打价格战。

有媒体统计,在比亚迪官宣降价之后,就有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启源、哪吒汽车、北京现代、别克汽车6家车企跟进宣布相关车型降价信息。

一波降价潮,让还未公布价格的小米汽车颇为尴尬。

此前雷军在接受采访曾公开表示,“这个车( 小米SU7)配置非常强,成本非常高。大家喊的99000元、149000元甚至199000元,我觉得都是在开玩笑。”

只是,定价不仅取决于成本,也取决于对手。

本想冲击高端的小米汽车,被裹挟至降价潮里,势必会受到些许影响。

一个处理不慎,很可能将出师不利。

如今的小米汽车,体会到了当年小米推出1999元手机时,友商的心情了。

02.

降价潮中的小米汽车:首战即决战!

其实在最初,雷军对小米造车十分抗拒。

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小米广为流传的“互联网思维”的精髓。

专注是把事情干好的前提,而当时的小米手机业务正蒸蒸日上,后来还一度提出了“三年全球第一”的口号。

照理说,崇尚专注的小米,此时不该分精力给无底洞似的造车业务了。

然而现实的变化太快。

智能电动车已经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了前沿科技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投资界最大的风口,这意味着“它可以获得足够的注意力、极其廉价的资本和足够丰富的人才”。

如果说“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是经营之术,那么“顺势而为”则是更重要的经营之道。

2022年9月,雷军在接受央视《云顶对话》采访时曾这样说:“智能电车在风口上,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

对于小米而言,造车不容失败。

雷军甚至已经放出豪言:“我们要花15-20年的时间,争取成为中国前五的车厂,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而奋斗。”

但是踏上风口的小米汽车,面临的挑战也是空前的。

比如,业内对小米SU7的价格预测,基本在20万-30万元。在这区间里,许多实力强劲的车企在等着小米汽车。

极氪007和极氪001,就是可能的劲敌。前者预售40天,订单超5万辆;后者交付不到三年,累计销量超过16万台。

除此之外,25万价位区间还有特斯拉 Model 3、小鹏G9,以及风头正盛的问界M7。

这些“前辈”,小米汽车都无法忽视。

此外,在迭代升级越来越快的今天,小米汽车的配置也将受到挑战。

得益于供应链端的国产替代和规模效应,很多原本昂贵的配置在迅速普及,价格甚至到了技术问世之初的十分之一。

比如一两年之前,只有在售价高达70万的奔驰宝马的一些车型上,才会选配空气悬架。而现在,空悬的标配价格带已经下探到了23万元区间。极氪CEO安聪慧还得解释为何21万的极氪007,没有空悬。如果是以前,根本不用解释。

过去的豪车选配HUD,如今也是15万级别新发布车型的标配,比亚迪还在考虑自产HUD。

这样的环境下,小米汽车的配置,在研发阶段还属于领先水平,到交付阶段可能就落后了,势必会对定价、口碑有一定影响。

智能电动车是风口,但也是瞬息万变的红海,这正是最大的挑战。

去年蔚来九周年内部沟通会上,李斌曾说,我们以前是做五年战略规划,考虑的会比较长。但现在市场变化太快,这次只做两年经营计划。三年内不能帮助公司改善财务表现的事情,要么取消,要么延迟。

面对诸多挑战,小米现在能做的就是打好第一场战。

必须有“首战即决战”的觉悟,让小米SU7像理想one和蔚来ES8一样,能够撑起企业的起步阶段。

一炮而红,此后才能事半功倍。

03.

没有退路的小米汽车,还有几分胜算?

市场很卷,挑战很大,变化很多,但小米汽车并非没有胜算。

品牌影响力方面,在手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小米,有自己的底色。

更大的底气是“十倍投入”。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其他车企做一辆车,大概投入三四百人、二三十亿元,我们第一辆车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用了10倍以上的投入。

不计成本的投入,也为小米汽车拉来了强悍的造车团队。

除了这些,小米过去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于造车新事业应该也会大有帮助。

首先是供应链方面的优化和成本控制。

经过多年发展,国产供应链日趋成熟。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价格也被打了下来,比如成本已经膝斩的动力电池成本,汽车半导体价格等。

对于善于以互联网思维优化产业链的小米,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其次是整体的生态优势。

2024年1月,中金公司发布报告中指出,澎湃OS的加持有望成为小米汽车的重要差异点,看好今年上半年小米汽车正式量产后贡献可观收入。相比华为的鸿蒙软件生态系统,小米是从硬件到软件的全覆盖,如果能够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小米的生态闭环看点也很大。

这也是目前小米汽车的核心卖点:人车家全生态。

按照雷军的介绍,小米澎湃OS已经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200多个品类,以便实现“人车家”全生态的打通。小米造车,意味着小米全新硬件生态的升级融合。

最后是宣传营销的优势。

能高效地为产品造势,让目标用户轻松理解产品的核心价值点,甚至对品牌萌生好感,这也是至关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在这方面,业内恐怕只有余承东能与之一战了。

所以说,小米汽车现在看似被逼到绝境,但仍有突围的实力。

前提是:知己知彼,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个关键环节。

想,全是问题;干,才有答案。

如果能在绝境中爆发,小米汽车必将是搅动汽车行业的下一条鲶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小米SU7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61关注 | 183作品
+ 关注
关注新能源刀法,越深挖,越硬核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