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辙记|穿越河西走廊 逐梦敦煌(甘肃篇下)


辽阔的西北腹地,

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苍茫辽阔的戈壁、

淳朴厚重的黄土高原、

广袤无垠的草原、

洁白莹润的冰川。

一条贯通古今的历史文化长廊

“河西走廊”将中原与西域连接在一起,

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

在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的公元前121年,

河西之战是少年战神“霍去病”

事业的巅峰之战,

率领一万名精锐战士

彻底击溃匈奴的政权势力,

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

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投降了汉朝。

汉武帝于

公元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

公元前111年设立”张掖郡“

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

它们就是沙漠旱海前沿的“经济特区”。

霍去病所攻下的这四座城池,

两千多年从未更名,

一直沿用至今。



讲真,

曾多次前往甘肃自驾旅行,

但这一次旅途驾驶 深蓝s7穿越“河西走廊”,

的确有太多难忘的经历。

它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通道,

更是见证了

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



(甘肃篇上)车队已进入甘肃,

途径天水市麦积山、兰州,

正式进入河西走廊的武威市

(前往了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

三代人何以将沙漠变绿洲,

这块缺失的内容将在小红书上补充)、

最终抵达张掖山丹军马场。



线路

张掖-嘉峪关-酒泉-鸣沙山月牙泉-敦煌莫高窟



01

张掖七彩丹霞?彩丘?傻傻分不清!


张掖以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而得名,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

祁连山北麓。

古时候称作“甘州”,

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

被誉为河西走廊上“鱼米之乡”。

古人有诗云:

不望祁连山顶雪,

错把张掖当江南。

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张掖,

“七彩丹霞”以其独特的色彩而闻名于世,

吸引着全世界无数游客。



她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

奇、险,而且更美的在于色。

她那层理交错的线条、

色彩斑斓的色调、

灿烂夺目的壮美画图,

形成一个彩色童话世界。

对于“七彩丹霞”认知的转折点发生了变化,

在抵达张掖之前,

查阅了张掖“生物多样性”及

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方面相关资料,

过去对于丹霞地貌的认知,

是傻傻分不清还是被照骗了?

殊不知,

大家都被带歪了!

在这里,

我郑重地提醒大家: 

这不是丹霞地貌,这是彩色丘陵!



张掖的七彩丹霞严格意义上是“彩丘地貌”,

这样的景观并为此独有,

我国新疆北端阿勒泰地区布

尔泾县境内的五彩滩

新疆吉木萨尔五彩湾

以及

南北周迷路的Vinicunca

也发现了相似的地质现象。

张掖的冰沟丹霞则是严格的丹霞地貌,

与张掖彩丘这两种地貌是近亲,

都诞生于红层中。



这里的丘陵为什么会呈现不同色彩呢?

这与岩层中所含的矿物成分有关,

主要取决于沉积岩形成时的气候干湿条件。

如果当时处于干旱环境,

就会以氧化作用为主,

含铁矿物形成红色的

赤铁矿 (含铁离子Fe3+)为主;

如果处于潮湿环境,

就会以还原作用为主,

含铁矿物则形成针铁矿 (含离子Fe2+)。

所以,

岩石的不同颜色恰恰反映了

成岩时期的地质环境。



张掖彩色丘陵堪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

但它历经沧桑保存至今,

岩体表层非常酥软,

像一位身体虚弱、

风烛残年的老人,

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它背后的故事。

令人痛心的是,

近些年有些游客踩踏、

挖掘张掖彩色丘陵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就连知名旅行博主

“冒险雷探长”在一期节目中为博眼球,

带着一位乌克兰女孩进入

靖边龙洲丹霞地貌区肆意踩踏,

被践踏的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

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所组成,

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曾有地质专家表示,

一个脚印需要60年才能恢复。


关于彩色丘陵和丹霞地貌,

学术界也曾长期争论,

媒体的宣传也有误导的倾向。

一次旅行,

可以有多种意义。

学会做一名负责人的旅行者非常重要,

出行前应先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及人文背景,

掌握基本的户外知识,

才能更好的去

,无论怎样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也好,

都要加强正确引导及科普。


02

初来乍到 多多关照


平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常常会提到

“请多多关照”这句话,

岂不知这“关照”二字出自于

古代出入嘉峪关驻守官员所签发的“护照”,

 “嘉峪关关照”中的

前一个“关”指的是“关塞”,

后一个“关”指的是“公文”,

兼有贯穿之意,

“照”是凭证,

组合起来就是“出入嘉峪关的通行证”。



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最早、

规模最为壮观、

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防御体系。

被19世纪西方著名的探险家斯坦因称作

“东方最完美的军事古堡”

然而,

这样一座布局严密、

壁垒森严的军事关隘同样也是

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

中西往来的国门。



要说近些年嘉峪关因

长髯“关长”走红出圈,

他所扮演的是明朝时期嘉峪关

最高军事长官游击将军,

俗称“关长”。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古人经过嘉峪关时,

守关的官员会核验过关者的身份,

并为其颁发相应的通行凭证,

就是所谓的“关照”。

随着历史的发展,

古代的“关照”早已经被

现在的“护照”所取代,

而“关照”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惧,

宁愿在狂风烈日下等候几十分钟,

只为听“关长”宣告自己“合法通关”。 

因需继续赶路,

未能等到“关长”亲自颁发一本“关照”,

只能下次再会了。


嘉峪关市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

迄今依旧保存完好,

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由内城、外城、罗城、翁城、城壕

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

全长60km

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

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

组成重叠并守之势,

形成五里一燧,

十里一墩,

三十里一堡,

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站在雄关上一览无余,

面向西看关外,

茫茫戈壁。

远处的祁连山沐浴着朝阳的霞光,

映入眼帘,

祁连山脊的茫茫白雪依然如梦境一般。


03

酒泉千万瓦级风电基地


在酒泉我们见证了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

这里也是我国第一个千万瓦级风电基地。

中国是世界上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风能储量达到世界第一,

发展潜力巨大。

风能资源有效利用,

将有助于缓解能源安全问题,

减少能源进口,

且有效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压力。



电是比较特殊的物质,

生产好了可以堆存到库房,

随时取用。

专家分析称,

电只要被生产出来,

就必须并入电网及时使用。

但同时受用户四季、

昼夜不同时段的差异化用电需求,

往往“靠天吃饭”的新能源发电,

需要配套水电或火电进行“调峰”,

使其实现全天候供电保障。


千万瓦级风电场实时监测平台


调度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这里能监测到每一台风电机组的实时数据“

大到每个风电场、小到每台风机的运行状态

都能在我们的电脑上显示”。



休息时,

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我们车旁围观,

各上了两台车体验了下,

他们面对如此高配的国产车感到惊愕,

尤其是问道长安这两款车增程技术优势的时候,

毕竟对于他们高技术的人而言

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现实的问题。

向他们介绍,

“超级增程”的技术特点,

可油可电,强劲的动力且超低的使用油耗。

他们都惊了,

想立马回去淘汰换一辆。

纯电汽车弯道超车是大趋势,

但我认为更具性价比,

还是增程式汽车才是当下我们最优的选择。



酒泉千万瓦级新能源基地

作为我国风电发展的先行,

积累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教训,

支撑“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行则将至。


04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和旅游的热情高涨,

敦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狂潮,

吸引着全世界无数游客

前来观赏奇特的艺术魅力,

一提到敦煌肯定最先想到的

就是“莫高窟”那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

大漠“阳关”…… 

然而我们进入敦煌第一站

选择了被众多达人所种草的“鸣沙山月牙泉”,

究竟做了什么引众多驴友们疯狂“种草”,

就让我们进入鸣沙山腹地一探究竟。



这里的流沙山沙丘迤逦绵延,

给人一种纯净、浩大的感觉。

游客可以选择乘坐骆驼,

形成了一股壮观的“骆驼大军”,

穿越漫天黄沙,

来到月牙泉畔,

感受大漠中的浪漫和神秘,

仿佛置身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

也有人乘坐直升机或动力三角翼,

从上帝视角俯瞰众生。



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曾是中西方文明交融的重要场所,

汇聚了

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

正因为如此敦煌成为了

历史上西域公主的聚集地,

无数美丽的公主们来到这里,

与中国的皇室建立家族联姻。

沙丘身现众多西域公主,

等待古装摄影师为其记录下最珍贵的一刻。



然而在这样繁华景象的背后,

滋生出“堵骆驼”、

骆驼集体“罢工”,

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转角处,

一簇沙土包裹的绿树灌木,

兀然矗立着一片古典楼阁建筑群,

这便是月牙泉畔的标志性建筑

“明月阁”

月牙泉南岸的仿唐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代,

借鉴并采用敦煌壁画中的

回廊环绕楼阁的手法,

古拙却不失灵动。



无论山丘还是栈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沙丘上布满的人群,

大部分都是在等待夜幕降临后的狂欢。

景区公共卫生间少之甚少,

可想而知当夜幕降临后凌乱的应急画面,

一阵大风刮过,

那味儿没谁了。



最为震撼的场景出现在夜景的沙丘之上,

上万人的星空演唱会,

空前的魔幻,

真的太燃了。

头顶星空、人头攒动,

一首首熟悉的歌曲

《忽然的自我》

《光辉岁月》

点燃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万人齐声合唱《歌唱祖国》响彻整个沙漠。



总的来说,

鸣沙人月牙泉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

漫步在月牙泉边的沙丘,

聆听那份神奇的鸣响,

感受风沙的声音传递的自然之音,

用心去感受这片沙漠中的宁静与壮美。


05

戈壁滩上种太阳


在距离我们遥远的大西北无人荒漠之上,

有一处由1.2万面镜子和20000吨熔盐组成的,

中国百兆瓦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正在投入使用。

它不仅年发电量高达3.9亿度,

还是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座熔盐塔式发电站,

这座电站的建设标志着

中国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的又一大突破。



它们通过聚能吸热,

储能换热的方式,

将收集到的太阳能转换为

热能再转换为电能,

而这些镜子也有专业名称叫

“定日镜”

顾名思义,

这些镜子的特点就是能在白天的时候,

将阳光定在吸热塔上。

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

盐堆的热量仍然会很高。

于是开始放热加热一旁的储水装置,

使其变成水蒸气带动电机的运转,

水蒸气再通过另一堆温度较低的

盐堆重新冷凝成水,

回流到储水装置中。



正是因为同时存在

熔盐集热塔和定日镜两个装置,

它们之间相互配合,

无缝衔接,

这才有了24小时循环工作的发电站。

而定日镜在白天也会使得

集热塔的热量稳定保持在565摄氏度左右,

集热塔中的热量传递管

再将热量传递给储水装置,

产生的水蒸汽就会推动电动机的运转。



车队进入敦煌正值一年之中最酷热的季节,

连续多日敦煌气象台发布高温

橙色预警40℃左右,

深蓝s7中控仪表测温显示为43℃。

因早晚温差之大,

胎压会随着温度及气压等影响

会有些参数上的变化,

大伙儿似乎有些担心,

但这一路未出现因过热所产生的任何车辆故障,

晚上胎压又重回正常值。



在荒芜的大西北修建如此

一座高科技发电站,

他能带来的价值远远超乎我们想象。

该发电站产生供千家万户使用的清洁能源,

以目前的发电量来看,

该发电站一年所产生的热量,

能够满足2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它较之于传统的火力发电,

不会有任何生产能量时的碳排放,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这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同时这座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

发电站为敦煌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电能,

让这座丝绸之路的东方明珠

重新闪耀起了耀眼的光芒 ……


06

逐梦敦煌


怀着对敦煌的憧憬与神往,

追寻古丝绸之路的足迹,

我们终于见到被誉为

“西域明珠”的莫高窟

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

这里的每一寸大漠,

都流淌着历史的沧桑,

而莫高窟更是灵魂所在,

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

距今已有1658年的历史,

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

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

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

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

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正常票:

238元 含8个洞窟游览

必看4个洞窟外

(17号藏经楼、96号九层楼大佛、148涅槃卧佛)

其余随机+随队详细讲解+数字电影+往返大巴


应急票:

100元含4个洞窟游览

(96号、148号、130号、100号洞窟)+往返大巴


特窟票:

150-200元,游览20分钟/窟,现场购票。


⚠️ 

但需要注意的是

因洞窟面积、文物保护、研究等原因,

不适合接待过多游客,

当然壁画及雕塑会更精美,

如家中有矿可以直接买应急票

参观完后直接现场买特窟票,

说不定还能蹭到正常票窟。

具体开放情况可以在

景区官网查询或者咨询工作人员。



由于洞窟内光线较暗,

为了保护文物,

请勿在洞窟内拍照录像或使用闪光灯。

“禁止拍照”

并不是因为文化瑰宝不宜外穿,

或是使用闪光灯对壁画

产生化学反应导致壁画褪色损坏,

而是因为游客众多,

拍照停留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

最主要因长时间在洞窟内停留产生的

二氧化碳、湿度、温度变化

会加剧石窟“衰退”。

如真对此有研究,

及还没看过瘾的铁磁们,

直接移步至“数字敦煌”官网尽情欣赏。



从濒临湮没到容颜“依旧”,

抹去半个世纪的风沙,

莫高窟从岌岌可危的残壁危崖

逐渐重新寻回生命的光彩。

通过大泉河一号桥,

就会看到这座飞檐翘角、

红柱绿瓦的古代建筑牌坊,

牌坊虽不高大巍峨,

但形象庄重大方,

牌坊的匾额东面上有

“石室宝藏”

四个大字,

西面则是

“三危揽胜”

的题字,十分显著。


莫高窟第96窟


莫高窟第96窟

建于初唐。 

此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

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

从远处观看,

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

俗称九层楼,

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

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窟内有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

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

在唐代时称为“北大像”。

又称“大佛殿”。 

这个窟的开凿与武则天的

政治企图有直接关系。

因武则天想当皇帝,

为此做了很多宣传,

造佛经、修佛寺,

这个窟就是那段时期造的。


敦煌藏经洞陈列馆


120年前的一个清朝道士,

偶然间发现千年秘密,

使敦煌莫高窟闻名于世,

但在错误时期错误的发现,

也让瑰宝从此流离失所,

因此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他就是王道士

(王圆箓 约1850~1931)

关于这件事情,

莫高窟官网也早就有了定论,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王道士的功是大于过。

想他王道士,

一介道士,

守护了佛教圣地,

即便有过错,

谁又会真的怪罪于他呢。



几百个洞窟有序无序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这些石窟或大或小,

或深或浅,

宛如一座座神秘的古堡,

让人对古人的智慧与毅力深感敬佩。


第323洞窟 来自网络


莫高窟第323窟

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代表洞窟之一

北壁的

《张骞出使西域图》,

讲述霍去病攻打匈奴胜利后

获得两个“祭天金人”,

汉武帝建造“甘泉宫”供奉,

但不知金人名号,

故派张骞赴西域问金人名号。

画面中汉武帝骑在马上,

群臣持伞盖相随与张骞告别。

这幅画虽有牵强附会之说,

但张骞出使西域,

开通丝绸之路,功不可没。

这幅画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

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第196窟


建于晚唐,

根据窟内题记,

此窟由何法师创建于

唐景福年间(892~893)。

按照介绍,

前室的木构窟檐是莫高窟现存

唯一的唐代木构建筑,

主室为殿堂式窟形。

现在看到的木构窟檐为重修的,

屋顶原来应该是翘起的飞檐。

此窟檐顶已坍,

但梁枋栱柱尚存唐构,

可以算作全国六唐构之一,

弥足珍贵。


多如今的莫高窟,

四周五彩纷呈的壁画,

窟中高大佛像,

身在其中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和文化艺术的传承,

更感动于信仰的力量。



已走过1650余年的莫高

窟依然熠熠生辉,

离不开一代又一代

保护者们的智慧与汗水、

情怀与信念。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莫高窟“容颜”不老。

文化自信,

因敦煌更加浓烈 ……



一条河西走廊,

半部华夏史,

如有更深的兴趣,

向各位铁磁安利一部

纪录片《河西走廊》

它的历史感很足,

且让人对这片辽阔的疆土的形成

与发展会有更清晰的概念。

遗憾是旅途的调味品,

而满足则是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有机会带娃一同前往河西走廊,

再次深度体验其自然之美、

悠久的历史文化。



经历千百年沧桑的河西走廊

在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



这里的确有太多地方吸引着我,

驾驶着深蓝s7随车队

我们继续前行,

期待下次再见,

“河西走廊”

......


「丝路辙记 」

持续三个月

带您做历史的见证者

 ……



咱还可以在以下平台相见


辙记

头条号|微信公众号|车家号

莫之兄

B站|抖音|微博|知乎|小红书


感谢各位“一把子”支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

XINHUANEWS

可任、马宁

随队摄影师

卓卓、小牛、尚武、赵岸




本期内容中的图片版权归“辙记“所有

对图片感兴趣的铁磁儿

咱评论区交流

若想将图片用于其他

请于邮件联系

do_justdoit@163.com

图片碰瓷者必纠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深蓝S7
标签: 自驾旅行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337关注 | 24作品
+ 关注
多维度记录极致的生态旅行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