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车展折射中企在泰未来崛起路线:击败日系


作者 | 王秋凤

3月25日开幕的第45届曼谷车展,相比去年上届晚了4天。日系厂商更是打点精神全员出席,而中企有8家露面,相比去年(比亚迪、上汽MG、哪吒、广汽埃安、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多了2家。小鹏、极氪为新成员。

这8家,都已作出在泰国设立本地化产能的决策。不同的是,MG、哪吒、长城、在泰国的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其中MG来的最早(2017年与正大合资的春武里工厂投产),却是从燃油车产品开始的。比亚迪、埃安工厂,都将在今年落地投产。奇瑞、长安各自在罗勇投资的工厂尚未开工建设。而小鹏、极氪,中期内以贸易轻资产的方式在泰国运营。

当前已经投产的泰国电动汽车产能,全部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哪吒(在泰国名字为NETA)20万辆,比亚迪15万辆,MG10万辆,长城8万辆、埃安将为5万辆,长安产能尚未明确。


泰国电动车的当前消费逻辑

车展上,中国主机厂的展位面积、装潢和表演都相当豪横。很多有钱的泰国人,直接现场下单。虽然德媒、日媒很喜欢说“中国的廉价电动车如何如何”,实际情况则是,虽然泰国进口电动车的关税基本为零,但中国电动车普遍卖的比国内贵30%以上。这也难怪,渠道都是合作的,必须要给经销商分润更多。DEEPA L (深蓝) S7和比亚迪 海豹,前者在泰国售价139万泰铢(合人民币27.7万元)起,后者售价和人民币162万泰铢(人民币32万元)起。

在泰国,都是中高端车的价格了,只有企业主或者个体户小老板们才买得起。这些人并不缺丰田或者欧洲品牌的油车。他们愿意花点代价尝鲜,体验一下造型、驾驶感受很不一样的产品。面子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泼水节之后,开着村里人没见过的牌子回去,会被亲戚们围观和坐上去体验,这让他们很有面子。

这和中国20年前很像,泰国的基础设施,似乎停留在中国30年前的水平。不光是村里,就连很多高等级公路,也有很烂的地方。这让皮卡和SUV在出城需求上大行其道。而泰国人民将皮卡改装玩出花来,并非追求改装快感,而是根据工作需求而对后车厢进行疯狂的二次开发。皮卡对于很多泰国人来说是生产工具。


而中国的电车,多数情况下是放在城里当第二辆、第三辆通勤车。乡下几乎不可能有公共充电设施,只能用便携慢充。这就注定了中国电动车一开始不会被普通收入的人拥有。

还有些经销商担心,中国的电车,能否安然度过本地糟糕的雨季。丰田是很懂泰国市场的。眼看着连续两年的曼谷车展上,中国品牌展位前面人头攒动,没有危机感是不可能的。丰田选择也选择用新能源车对抗。今年1月,丰田泰国就推出了三款新能源皮卡:EV版、FCEV版和柴油轻混(Mild Hybrid)版。很容易看出,真正能走量的,仍然指望轻混。

2023年,虽然中国品牌在泰国电动车市场份额翻倍,占了80%的份额,前10榜单上,也有8款是中国车。但是,泰国的新能源渗透率只有16%。日系受到冲击之后的结果,市占率刚刚跌破80%。看上去仍然占据很大优势,不必担心。但日系不这么想,因为中国市场的演变趋势表明,市场趋势的演变不会是线性的。在电动车刚开始起量的时候,是“顶住”冲击的最好时机。2023年,丰田旗下的一些产品,两次官降。这种活动,丰田在泰国几十年都没搞过。敏感的消费者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核心,“市场要变天”。


销量和渠道问题

从机场到曼谷市区,一路上可以看到零星的海豚、海豹、长城的哈弗和欧拉。除了MG这种“混血”,前两者算是最早进入泰国的中国品牌。路边的荒草地里,也高高伫立着比亚迪的大幅平面广告。

不过,泰国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乌央乌央几乎全是日本车。既然中国品牌的出镜率需要努力寻找统计,就证明中国新能源车在泰国的销量只是刚刚铺开,销量仍存在巨大鸿沟,存量更是没法和日系比。

好消息是,泰国的中产阶级想要更科技、更便利的体验。平民阶层想要更低的使用成本(泰国油价比中国略贵,而每月税前1万泰铢(2000元人民币),是个很平常的收入。负担44泰铢/升的油价,比较吃力。这两年,泰国的卡车司机,已经举行过3次以上规模不等的抗议和罢工,甚至围堵高速公路(和德国农民用拖拉机堵死进城公里,抗议物价有相似之处)。泰国政府对油价办法不多(补贴不起),但在今年1月,成功遏制了电价的上涨(只有微涨)。再考虑关税和消费税上的补贴,在客观上非常有利于电动车推广。

要知道,中国对电动车大力补贴的时候,电动车的竞争力明显劣于燃油车。现在补贴退光了,从油电竞争中卷出来的产品,放在泰国市场,又拿着补贴(2027年前,泰国将为每辆电车提供最高10万泰铢补贴),对燃油车直接爆杀。只不过是消费惯性和渠道投入、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滞后于产品力表达。

当前中国品牌还不急于大手笔渠道投入,因为产能和市场接受度还没算上来之前,销售资产投入不能过于超前。比亚迪算是领先一步的。曼谷一家比亚迪经销商表示,在首都可能有30多家可以买或者修比亚迪的经销商。

而在清迈,MG和埃安的网约车,也时有所见。特别是后者,和国内2B的方式差不多,也是从租车公司客户起步。比亚迪在清迈的大型经销商,每周可以卖20多辆车。对于起步70万泰铢的车来说,这个业绩相当过硬。当然,清迈的比亚迪店铺比曼谷少多了,竞争没那么激烈。比亚迪零售渠道虽然覆盖了泰国大多数府(相当于中国的省,但有70多个府,地盘多很小),目前授权经销商大概100多个(平行经销商很难统计),比亚迪泰国公司,打算在2025年底将授权经销商扩张至300个左右。

而长安、埃安、奇瑞、长城,都有大规模扩张经销商的计划。


不会重走日系发展道路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中国品牌在泰国一下子就冒出来。5年前,中国品牌在曼谷车展上海还几乎没有存在感。而日系五大品牌(五十铃除外)则占了90%以上的市场,其中丰田占据泰国市场的40%以上。整个东南亚,除了越南和缅甸,情况都差不多。

这是日系从60年代起几十年经营的结果。欧美厂商也很难插足,原因是日系不但在泰国组建了庞大的供应体系,彼此同气连枝,还排斥其他主机厂利用日系供应链。这是很多舆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仅如此,日企在东南亚通过援建基础设施,由政府出面组织低息贷款等金融政策,为日系打开东南亚市场,换取到了政策倾斜。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在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与东盟各国财团的勾兑,交换了哪些利益,是无法确知的。结果就是日系在东盟一家独大。


中国则是另一套玩法。东盟10+3,貌似中日韩一碗水端平,实际上,中国这样的工业庞大体系,将东盟资源融入产业链的上游,组建了规模极为庞大、体系树大根深的中国-东盟产业体系。比如,中国可以让印尼拥有镍加工能力,并全部吃下后者的产能。日本在鼎盛时期也无法做到。这纯粹是体量和工业体系能力的问题。至于基础设施,雅万高铁和中老铁路,只是一个表象,其实质是中国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标准,植入了东盟。越南横跳了两次,选择了日本承建南北高铁,到现在连影子都没有。雅万高铁通车后,最为破防的就是越南人,因为越南在2005年就提出了河内-胡志明市高铁项目方案,到现在一米没铺。

日本花了50年建立了泰国生产体系(泰国有一半以上汽车产品用于出口),但在供应链配置上留了一手:皮卡的柴油机放在泰国,而传动系统放在马来西亚、汽油发动机产能则放在印尼。这样泰国离开日企供应体系,自己什么都搞不成。事实上也如此,泰国没有什么本土品牌。泰国下决心拉中国入局,就是希望中国将电动全产业链带入泰国,打破日系的产业链战略控制。

中企将三电系统的生产放在泰国,会让后者满意,建立起基于本土的电动车生产体系。但是,泰国毕竟是个小国。中企的外溢是有选择性的,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研发、品牌、专利和生产技术(包含自动化产线本身的设计制造能力),也就是微笑曲线的两端,都牢牢控制在中国手里。这和日系的“留一手”有区别,我们不搞离岸平衡和分而治之,而是研发核心,泰国无法整体接起来。别看泰国做了多年的东盟第一汽车出口大国,就目前的能力,可以合理怀疑,当地人才体系,连本地化造型设计,都无法胜任。就像越南接盘中国服装玩的似乎风生水起,染料和提花机都得指望中国供应一样。

在泰国市场,中系电动车和日系产品的比拼,其实没什么悬念。只要中国人没有犯下傲慢的错误,比如认为在中国行得通的产品,直接放在泰国这种落后市场,就能降维打击。日系针对泰国市场偏好的研究,值得深入学习。事实上日系已经深入塑造了泰国的汽车消费偏好。而对泰国政府而言,只要中企比日本人做的产业链分享多一截,监管政策上基本就赢了。国内一些舆论担心的、日系培养的政策代言人,其影响力在时代变迁下,不值一提。



站在历史关口

观察中国汽车全球化浪潮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关注 | 14作品
+ 关注
中国汽车出海的这个大船已经扬帆,站在历史关口观察中国汽车全球化浪潮。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