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有提升?这几点不足仍需重视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有较大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汽车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实际上,从2009年我国汽车工业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在产销数据背后贡献的税收、汽车行业产值推动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行业。


而从中国品牌车企的具体表现来看,似乎也能支撑这一观点。首先,在销量上,自主产品所占的市场比例从2014年以来逐步提升,依靠自主SUV的持续热销,在今年2月份甚至达到了46.5%的历史最高点;其次,从产品来看,也出现哈弗H6、长安CS75、荣威RX5等在产品设计、装配工艺和驾乘质感上有明显提升的畅销品;再次,从品牌建设来看,也出现了吉利、长安、哈弗等这类逐渐显现品牌价值的中国品牌。


应该来讲,无论是消费者接受度还是中国品牌车企展现出来的实力,似乎都展现了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事实。但客观地说,我国汽车产业在一些凸显竞争力的核心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来看,如下:

首先,我国汽车产业还不够集中。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有6大汽车产业集群,分贝是环渤海、东北、长三角、华中、西南和珠三角企业产业集群,截止到2014年,这6个汽车产业集群所占全国汽车工业市场总产值为80.21%。


但具体到整车企业的分布来看,却依然较为分散。例如,全国共计有24个省市拥有整车企业,而其中,其所属企业在全国汽车产量占比在2%以下的省市有8个;占比在2%-4%以内的省市有6个;并且,这还不包括国内市场逐步新进的汽车品牌。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企业的分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

其次,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率还有持续提升空间。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近20年时间,与美国、欧元区、日本、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是最快的。但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7.4%。


尽管多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率处于稳步提高的态势,例如在2014年,31.67万元/(人·年)就相比于2000年增长了537.69%,体现了汽车产业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但和美国等汽车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再次,我国汽车产业专利申请缺乏核心技术,重“量”轻“质”严重。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还有提升空间还体现在专利申请上,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专利申请范围主要集中在结构改进、技术提升和外观设计方面,而关于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智能化、电气化等方面的申请还少之又少;并且,即便是申请的专利里,也还存在重复申请、类似申请的情况。这些都表明了国内汽车产业和车企在研发创新特别是在技术研发层面还没有很大的活力。


总的来看,在诸如产业集中度、劳动生产率和专利申请这些体现产业竞争力的数值上,我国汽车产业相比于以往自身已有改善和提升,但和发达汽车国家或品牌相比,研发环境、创新程度无疑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4万关注 | 1.3万作品
+ 关注
有温度,够深度,见态度!最具原创声量的汽车新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