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被中介骗18万,要防骗还得找4S店?

据重庆电视《天天630》节目报道,重庆一男子许先生近日在一家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购买一辆奔驰E320,在首付了18万元现金后,该公司立刻人间蒸发。男子无法联系该公司负责人,目前已经报警,并希望通过节目找到共同的受害人,一起发起诉讼讨回公道。

据许先生说,18万元是在6月底,在一家名为重庆逸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汽车公司购买新车时首付的。

当时自己想买一辆奔驰E320,总价63万左右。在4S店看过新车后,因为没有全黑内饰,所以就经朋友推荐,找到了这家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许先生表示,自己也知道这家不是4S店,是个销售服务公司,相当于一个中介公司,从别家公司串车来卖。但因为是朋友推荐,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当时在付了10500元的服务费之后,对方要求他先付首付款,于是他就痛快的刷了卡。当场刷走了18万元现金,即使在这个时候,他也没看到现车。

刷卡时,对方承诺在一周之内车子到位。但在此后的时间里,却一拖再拖,到最后干脆不接电话。8月下旬许先生感觉有诈,到该公司讨要说法,发现已经人去楼空。办公地址已经换了另外一家公司。后向物管询问得知,该公司六七月间已经搬离。从时间推算正是在许先生刷卡之后。

从这家骗子公司负责人发的微信对话来看,在这个过程中,许先生的朋友一直在帮忙讨要车款,但这个负责人却在虚与委蛇、百般推诿,最后干脆消失。

从这个案例能看出,许先生真的是吃亏在了大意上。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家对汽车销售管理的逐步放开,近两年大量非品牌授权的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涌现出来。这些公司只需要取得工商税务执照,就可以取得销售新车的资格。而且往往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贷款政策、更丰富的车源来吸引买车人。这中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猫腻和陷阱。

此前为打破汽车流通领域品牌授权的垄断现状,管理部门对汽车销售领域“去品牌化”。从今年7月1日开始,新版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要求打破品牌授权单一模式,推进授权与非授权销售并行,实行多样化销售。

新办法里,销售商可以出售未经供应商授权销售的汽车,同时也可以提供任何品牌的配件和售后服务。

此前国内汽车汽车销售领域所遵循的是2005年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确立了汽车品牌授权销售体制,要求销售汽车必须获得品牌授权并实行备案管理。这使得各个车企大量建设了以4S店为主体的销售服务网络。

但4S店垄断车厂商品车和服务的商业模式,由于垄断产生了很多问题。但反过来,放开垄断,允许自由竞争,那也带来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像许先生这样的案例,绝不是个例。

而一旦出了类似的事情,受害者想追回损失,往往难度极大,甚至可能性很低。

主管部门应该思考一下,是否除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要提高一下汽车销售企业的准入门槛呢?否则这样的不良商家,带给消费者的伤害,恐怕更大更深。

邦叔建议,买车这样的大件商品,多数情况下还请到正规的4S店。毕竟4S店经营不善、资金断链、卷款跑路的事情还是相对较少(也不是没有)。

另外,首付款交18万邦叔就非常不理解了。一般在4S店买车,交个5000、1万的定金,基本上就可以把车定下来。现车到店,提车时再交尾款。从来没有先付30%的钱,然后等提车再付尾款的道理。

还有,付款时一定请拿到汽车合格证、看到现车再付钱。这方面有太多的案例,交了款,但没提到车。或者拿到车,但合格证却拿不到手里,产权有纠纷,无法上牌。

最后,即使顺顺利利开上车,最终车子出现质量或者后续服务问题,一般还是得找4S店解决。4S店目前在汽车流通体系里,承担了几乎售前、售后和售中的几乎所有职责。无论是售前的货源、售中的服务、售后的维保,以及三包等等。

所以,要放心靠谱,首选还是找4S店,这也是多数人的选择。这话不好听,但却是实话。

最后总结:打破4S店垄断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前提是自由市场更需要稳定的秩序。如果监管不到,出了纠纷解决难,遇上被骗的事情,多头管理又谁都不管。这样的自由市场对消费者来说,未必是好事。

汽车消费链条长,一辆车的消费周期可能会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比很多商品的维权都更复杂。不仅买车是家庭消费的重头开支,而且汽车质量又事关生命财产安全。从这点出发,邦叔觉得放开垄断是好事,但相关部门的监管配套、管理水平也要跟上。否则这样的多种模式百花齐放,带给消费者的却可能是转型期的阵痛。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0.9万关注 | 1.4万作品
+ 关注
看70、80、90后怎么侃车,还差一个60后,欢迎补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