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万辆之后,上汽通用如何布局下一个十年?

在企业成立20年之际,上汽通用累计销量突破了1,500万辆,刷新了中国汽车企业达到这一数字的最快纪录。数字代表过去20年的成就,这离不开上汽通用自创立之始就努力持续打造的体系竞争力,这一数字的背后,也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共享的发展成果。

抛开数字的里程碑,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可以预见的十年内,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将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新技术和新资本的推动下,汽车产品和消费理念的升级之战,已经悄然打响。站在1500万辆的基础之上,上汽通用又将迎接哪些挑战,布局属于自己的下一个十年?

▎20年:1500万辆的新上海速度

累计销售新车1,500万辆,实现这个数字,上汽大众用了33年,一汽-大众用了26年,而上汽通用,则仅用了20年。

这一速度,堪称中国合资汽车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上海速度”。上汽通用一直把这一行业领先的发展水平,归功于其独具特色的 “体系竞争力”。从上汽通用创立伊始,它就将通用汽车的现代化整车制造体系引入中国,并根据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不断优化、完善,逐渐形成工程开发、精益生产体系、控制材料成本、优化物流运作、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部署多品牌框架体系的共同协作,培育出差异化、可持续的“综合体系竞争力”优势。

对上汽通用而言,不论是实现过去的成绩、今天的布局、还是着眼于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始终贯穿如一的,就是这一强大的体系竞争力,这也是一个企业唯一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引领行业发展趋势自身硬实力。20年和1500万辆的新车销量,是对一个发展阶段的总结。

在接下去的十年中,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新技术、新资本、新消费和新政策的影响下,传统合资车企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全球化的技术和产品如何适应本土化用户需求?面对各种呼之欲出的造车新势力,到底谁更懂未来三年或五年的用户需求?这些问题,上汽通用在下一个十年中,又将给出怎样的答案?

▎产品:从本土化到研发到全球市场输出

20年前,当大多数合资企业还只能称得上是跨国车企的生产基地时,一个名为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研发中心却与上汽通用在同一天成立。这个也许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巨大轰动的举动,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这确是上汽通用得以实现快速发展的前瞻性布局,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后续合资车企所认同和效仿。

得益于通用汽车全球整车平台整合的研发体系,通用在全球的研发中心都会参与到通用全球车型的设计开发中,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作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硬件上拥有国内技术与设施最先进的研发中心、北美之外最大的试车场,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在软件上也不断吸收通用全球开发资源,坚持“自主开发”与“参与全球合作开发”两条腿走路。虽然这些在今天看来,大家可能觉得理所应当,但在当时能够在合资车企中率先走出这一步,我们所要钦佩上汽通用的前瞻眼光和勇气,更要钦佩的是上汽通用中外股东双方为了合资公司的发展而形成的通力合作。

从一开始每一款在国内上市的车型都要经过泛亚的本土化,到泛亚根据国内消费者需求在通用全球体系下开发产品,再到由泛亚主导开发的车型走出国门、销往全世界。在产品研发方面,上汽通用从全球化到本土化再到全球化,这样的研发体系竞争力优势,在国内合资车企中,目前也只有上汽通用一家做到了。

泛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仅做好了服务国内市场本土化需求,更实现了本土化优秀产品的全球输出,上汽通用和泛亚技术中心的制造研发出口也正在走向高端。2010年,雪佛兰赛欧的出口实现了中国本土研发的国际品牌汽车的第一次,其后由泛亚主导设计的雪佛兰科沃兹再次复制了这样的道路。而作为中高端SUV的昂科威和作为凯迪拉克旗舰轿车的CT6 PLUG-IN出口返销美国,则更体现了通用汽车对于上汽通用制造体系与质量管理的充分认可。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上汽通用在整车制造与研发领域,已经由“国内领先”逐步实现了“具有国际竞争力”。

▎创新:从满足自身发展到为行业创造价值

从2010年成为国内首个年产销量超过百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到2014年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再到2017年仅用20年实现累计销量超过1,500万辆,“上汽通用速度”为人瞩目,其成功所依靠的体系竞争力,也成为越来越多合资和本土汽车企业研究的重点。

一家汽车制造商的成功,系统的优化、细节的关注、趋势的把握、高素质的员工、良好的企业文化都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前几年略显浮躁的中国汽车行业中,体系竞争力这个决定企业命运的竞争力,却往往被人所忽视。专注于销量、市场份额等做法,让很多车企变得短视,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之举屡有发生。

相反,对于体系竞争力的投入则是一个长期坚持、永不停息的过程,也许并不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远来看却是一个厚积薄发之举。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车企所接受,并参考借鉴上汽通用的研发、制造、品牌、营销、文化等体系建立属于自己的体系。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互联网造车浪潮和自主汽车企业的崛起过程中,上汽通用是受到人才流失问题困扰较大的传统车企之一。但上汽通用的核心竞争力也并没有因为人员的流动而受到影响,因为体系竞争力的本质是“体系”而非“个人”。

从另一方面看,上汽通用走出去的人才大多在其它车企中担任重要职责,并将上汽通用的经验带入更多合资、本土和新兴车企,人才输出的背后,也足见上汽通用过去二十年来强大的体系竞争力和人才培养实力。

累计销量1,500万辆的成就,不仅仅代表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代表了上汽通用所培育的体系竞争力的成功。这样的体系竞争力被汽车行业普遍认可和接受,就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成果。从这个角度上看,上汽通用的成功将为全行业所分享,最终换来的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不断进步。

▎市场:从销量激增到布局未来

2017年可能是整个汽车行业转折年的起点,也是国内合资品牌新一轮“淘汰赛”的开始,面对本土品牌与豪华品牌的双重挤压,以及未来新兴造车势力的潜在冲击,已经有个别合资车企在今年出现了销量断崖式下滑,这一趋势还将在未来五年变得愈发明显。

不过,当前的市场竞争还集中在传统能源汽车产品中,未来新能源、车联网、自动驾驶、汽车共享等带来的是汽车形态的改变,同时也让更多原本身处行业外的野蛮人看到了颠覆汽车行业的机会,不惜重金一赌。《童济仁汽车评论》预计,一半以上的合资品牌和车企,将在未来十年中无法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发展节奏和消费者的需求升级,而被中国市场所淘汰。

但事实上,无论拥有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还是刚满20周岁的上汽通用,对于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和相应的研发投入,都远大于“声势浩大”的造车新势力们。汽车行业中“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也是上汽通用未来发展战略布局的核心领域,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或几页PPT,而是通用及上汽通用在多年前所做出趋势判断在今天的凝练,背后的支撑正是深厚的技术底蕴和量产车型的实践。

从消费者可触及的产品层面,我们看到了上汽通用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混合动力以及未来还将在纯电动领域的产品全覆盖,甚至还有动力电池配套基地的建立;看到了上汽通用的第一家车联网平台企业(OnStar安吉星)、业内绝对领先的车联网技术积累、超过百万的活跃用户基盘和明确的未来功能实现时间节点;看到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步步推进,可能明年就会在凯迪拉克CT6上实现量产。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上汽通用“体系化布局”同样体现在“新四化”的布局中,这也是一家老牌车企所站高度的体现。相比于新兴车企对于某项技术的研发,上汽通用的新能源、车联网、自动驾驶则是紧密相连、协同合作的,例如,我们可以从今年通用发布的Super Cruise超级巡航智能驾驶技术中,找到一些答案。

Super Cruise的实现除了依赖于传统层面上的摄像头、雷达、高精度地图定位外,还和车联网技术密不可分。当车辆与驾驶员之间长时间没有发生联系时,车辆会判断是否停止,而一旦停止后,安吉星会立刻联系车主或紧急联系人,同时V2X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技术就会立刻将该车停下的信息发布到其它车辆以保证安全。

这个例子充分表明,即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上汽通用仍然可以凭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打下坚实的“体系竞争力”优势。这是新兴车企在短时间内难以望其项背的积淀,在传统车企中也是极具前瞻性的存在。

再接下去的五年,我们不仅仅关注年销量是200万辆还是300万辆,或是累计销量是否达到2,000万辆,我们同时关心的是代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新能源车型达到了多少销量?自动驾驶技术在总销量中占了多少份额?车联网是否实现了更多的覆盖?在这些新指标的背后,上汽通用未来能实现多少份额,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五年、十年在中国市场的长期持续表现。

1,500万辆这个数字,是上汽通用在中国市场20年发展的最好注解。我们更关心的是1,500万辆之后的上汽通用,如何在下一个十年中,继续保持其在产品、制造、新技术和车联网服务四大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童济仁汽车评论》认为,上汽通用在新能源、车联网、智能驾驶的战略布局与尝试,强势的市场洞察能力与本土化研发实力,以及针对中国市场的营销能力,这些都是上汽通用体系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这家刚刚度过20岁生日的合资车企,继续领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最坚实基础。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6万关注 | 2966作品
+ 关注
《童济仁汽车评论》创始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