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义话经典 Porsche 911 GT1德国实拍

源自勒芒精神

 

对于保时捷这样一个用赛车冠军杯堆砌而成的品牌,我并不想花一长串的篇幅去告诉你他们的丰功伟业,你可以自己有机会去保时捷博物馆看看他们用冠军杯堆砌的一大面艺术墙。前述的Carrera GT本身是为了比赛而打造,说它是保时捷自然吸气超跑的颠峰之作绝没有人敢反对。

 

那么,保时捷还有比Carrera GT更珍贵稀有的超级跑车吗?答案是肯定的!除了类似F1这样的方程式赛车之外,一般以房车为基础的顶尖赛事针对参赛车种都会有一定数量的量产要求,当今许多叱吒风云的性能车(如M-Power)都是当年为了参加比赛无心插柳的结果。但不同的是,比起那些外观看来差异不大的性能房车,911 GT1实际上就是保时捷在勒芒赛事中连战皆捷的GT1组别赛车!


1995年,保时捷宣布将进军勒芒24小时耐力赛GT1组别,并同时发布了以当年993外观为基础的GT1赛车,霸气外观完全承袭了保时捷的家族精髓,更重要的是,911 GT1首年出战便大获全胜,一举拿下GT1组别的冠军,911 GT1之名自此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1996年保时捷开始生产GT1 Straßenversion街道版本,而1998年基于996车型推出的后期GT1在当年勒芒24小时GT1组别中一举拿下冠亚军!911 GT1写下了保时捷历史上的许多第一,包含这是第一辆采用碳纤维底盘拿下的冠军等等。这是保时捷在勒芒系列赛中拿下的第16座冠军杯,而响当当的道路版GT1从1996年到1998年保时捷退出勒芒赛事为止,一共产了30辆(前期型5辆,后期型25辆),保时捷退出后的勒芒几乎一面倒地由奥迪掌控大局,而保时捷则转向美洲勒芒与其他房车赛事,并为许多私人车队供应赛车与技术等支援。

 

随著保时捷在淡出勒芒24小时,911 GT1传奇的色彩更加浓郁,他们的实力无庸置疑,许多人揣测保时捷退出是在给奥迪让路,而奥迪也确实成就了勒芒霸业。无论如何,911 GT1的传奇身影已经深深烙印在车迷的心中,摆在我们眼前这辆雪白的GT1是1997年出厂编号01/25的后期版本,当年售价高达160万马克,没有人知道其馀24辆隐身在哪位收藏家的展示厅中,如果有幸在某个拍卖场遇见,我想口袋没准备个5000万人民币估计是无法迎娶回家的。




不要说它高傲,在那个属于保时捷的热血年代,911 GT1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求败…

 

听见Alexander告诉我GT1因为汽油帮浦故障而无法启动时,我跟正浩眼泪简直就要夺框而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奢望将GT1开上Autobahn测试,但这下连引擎声都听不到了,馆方还是很够意思地找了几位壮汉把车推到空地处让我们自由拍照,心里很遗憾,原来静态评测就是这么一回事。

 

好吧,你不得不承认,除了像荷包蛋一样的头灯让你跟996有些联想之外,911 GT1的造型实在是超出了我们一般对于车的理解范围,以前我觉得996头灯很丑,但放在GT1上又感觉顺眼许多。整个车身完全就是根据空气力学雕塑之后的结果,在连续24时不间断的长途耐久赛中,考验的不仅仅是车手的技术与意志力,车辆的机械可靠度,燃油经济性以及兼顾低风阻还有高速下压力的空气力学造型更是至关重要,对比轮胎外露的方程式赛车,全车紧紧包覆的GT1赛车必须对应更高的速度,平整的碳纤维底盘与颠倒机翼一般的侧面线条,确保高速时能将车身牢牢吸付在地表。




轻量化,是保时捷赛车部门永不停歇的追求,从908、962到早期的917赛车,从钢材、铝材、CFRP到Carbon Fiber,他们在铝板上钻孔,他们用樱桃木排挡头,他们用镁合金材料,一直到现在大量碳纤维材质的运用,保时捷的赛车就像一部汽车工程轻量化的近代史。在911 GT1上,车身的骨架还是轻质钢管构成,其馀则根据不同的强度需求,采用不同配方、不同纹路的碳纤维,一体成形的前后车盖是强化型CFRP,虽然造型上有点像是996加了一截车尾的感觉,但除了头尾灯之外,实际上GT1跟996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副3.2升涡轮引擎取材自911 Turbo,引擎布局改为MR排列,并且采用6速序列式变速箱,两颗大号的KKK涡轮足可压榨出544hp马力,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当然没什么,但在15年前,搭配1.1吨的车重,加速能力保证够呛了!那时GT1极速只有310km/h,现在随便一款保时捷Turbo都能超越,但如果你真的有机会达到300km/h的速度,你才会感受到这可以买10辆911 Turbo的GT1真正的价值。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827关注 | 50作品
+ 关注
陈政义,外号大头义,《汽车杂志》执行总编,汽车媒体资历20年,超跑与经典车资深玩家,独特的视野,带你看见不一样的汽车世界。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