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疯狂爱上它,要么呲之以鼻

最早知道阿尔法•罗密欧这个汽车品牌,还是来自很多、很多年之前看的一部叫做《毕业生》的电影。

电影中风华正茂的达斯汀·霍夫曼驾驶着一部非常漂亮的红色阿尔法Spider敞篷车,那幅洋溢着美帝浪温主义的画面,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后来我入行专业汽车媒体,经常翻阅港版汽车杂志,这才了解到原来这个品牌叫作“爱快”。

我想这个品牌不仅漂亮,而且一定可以跑得很快吧。只是心中一直很遗憾,从来没有见过一台活的阿尔法。

 

开一台,放两台,这不是笑话

 

巧合的是,我这个遗憾很快就被弥补了。其实也已经是十多年之前的事情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媒体朋友——邹硕,一位狂热的阿尔法车迷。

他开他的阿尔法75载着我在北京穿街走巷,那是一台棱角分明、腰线极度上扬的后驱轿车,车头的倒三角虽然不大,但极显逼格。那时北京还不叫“首堵”,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在北京的高架桥下面,他一边双手打方向、一边用很满足的语气跟我说:瞧,没有一点儿侧倾,这弯过得太麻利了!

然而,当时坐在副驾的我内心是无法理解的,甚至我觉得他大概是个疯子。因为,这台车的内饰在我眼里,简直可以用粗陋来形容。毕竟是一部上了点年纪的车,这个倒还好理解。我不理解的是这种痴迷的代价太高了,要知道当年阿尔法并没有正式进口渠道,维修保养非常麻烦,想要换个备件就更让人闹心了。怎么办?于是他买了三台75,一台用作日常驾驶,另外两台用作维修备件。关于这位朋友的“奇葩”故事,我以前工作过的《名车志》杂志大概在2006年的时候还曾经采访过他。

这是《名车志》杂志当年采访邹硕的照片,他的身后就是那台能动的75,可惜年代久远,照片已经模糊不清了。 这是《名车志》杂志当年采访邹硕的照片,他的身后就是那台能动的75,可惜年代久远,照片已经模糊不清了。

如果一个人买了三辆不同的车,那是有钱烧的;如果一个人买了三辆相同的车,那便是收藏。关键这还没完,后来他告诉我说,他又收了一台阿尔法156。

这是他收的156, 确实很好看,用他的话来说:156是历代阿尔法设计最出色的,后来者很难再超越了,而75则是底盘太强大了。


哦,对了,忘了说一句,邹硕还是一位狂热的车模收藏爱好者,下图展示的是这他收藏的阿尔发·罗密欧汽车模型,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意大利运动配方——随意懒散与激情四射并存

 

2017年,阿尔法•罗密欧终于来中国了。一方面,替这位好友感到由衷高兴,这么多年过去了,终于找到组织了!另一方面不禁唏嘘时光无情,当年的小鲜肉已经熬成了大叔。

 于我来说,在真正有机会亲身体验阿尔法的产品之前,其实对这个品牌还是很陌生的。因为之前对它的了解纯属道听途说,那位狂热粉丝朋友的事迹带给我更多的只是不解和迷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初上手Giulia的感觉是非常奇怪的。

中控台明显偏向于驾驶者一侧,这样的设计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我的脑海立刻浮现出了好几台曾经头顶“驾驶者之车”光环的神车。点火开关位于方向盘左下方,又闪又长的换挡拨片固定在转向柱两侧,似乎都在暗示着它跟法拉利之间的关联。中控屏幕好像小了点,扶手箱看起来也不大哦,小就小吧,只要开起来爽就行。


上面一番内心戏结束之后,我点火出发驶向上赛的1号弯。咦,不对啊,方向盘特别特别轻,悬架也是软趴趴,完全不像传说中的运动型车啊。


不过,几个弯之后,我发现之前的感觉是假象。方向虽轻,但是转向却是又快又准,几乎就没有虚位。只要在车辆动态可控的范围内既不推头也不甩尾,方向可以说是指哪打哪,比同级别大家公认的运动标杆3系还要快、还要锐。好几个同行下车交流说,这车转向怎么那么“贼”?所谓“贼”,大意就是方向一打,车头就动。我试着把方向盘从最左边死点打到最右边死点,我的天!居然2圈半不到,比我的那台BRZ还要紧凑!悬架的调校其实也是挺神奇的,过沟过坎舒服到让你怀疑它是只软脚蟹。然而,真得到了弯道上像换了一个,不仅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而且动态的极限相当高,下盘功夫相当稳扎。

体验过Giulia,不得不承认意大利的这付运动配方太有意思了,它有别于我们之前所熟悉的任何一种关于运动的理解。对了,我忘了说一点,跟所有的意大利运动车型一样,这台Giulia快跑起来的排气声浪也蛮带感的。

 

什么样的人造什么样的车

 

肯定有朋友说,这车内饰也就那样儿吧,设计挺有逼格,但就是糙了点儿。我跟你说,如果内饰真得也搞成跟奔驰那样光鲜亮丽,那就不叫阿尔法•罗密欧了。

其实,有一点我也挺不理解的,既然那么舍得在底盘上下成本,双叉臂+多连杆就不说了,连碳纤维传动轴和后桥限滑差速器都有了,这些可是别家品牌绝对不会在家用车级别挥霍的配置,为什么偏偏没有提供一个关闭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按钮呢?前置后驱+后桥限滑差速器+280马力,如果漂起来应该很爽吧!可惜了。

或许,正所谓什么样的人造什么样的车。这似乎跟意大利这个民族很相像,平时看起来很随意懒散,随便玩个街拍就可以当作杂志大片,一旦踢起球来那可真是激情四射。

这么说的话,开Giulia可以秒天秒地秒空气了!?没有的事,阿尔法的粉丝才不会那样,那样岂不是太低级趣味了。

 

突然想起我那位阿尔法忠粉朋友说的一句话:阿尔法•罗密的车,要么疯狂爱上它,要么呲之以鼻。以前我不理解,现在彻底领悟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0.4万关注 | 3598作品
+ 关注
一个非典型工科男的眼里,汽车是工具、是道具,也是玩具。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