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的唯一汽车人李书福,成功秘诀?

从放牛娃到吉利集团,李书福经历了5次创业,吉利集团从开始到现在的发展史可以高度概括为一次又一次的转型升级和创造价值,而这个道理在他放牛时就懂得了十有八九,更重要的他吹过的牛逼,全部实现了。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上,宣读了100名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成为汽车行业唯一获奖人,被称为“民企造车第一人”。

你没有李书福厉害是因为你没认真放过牛

放牛只是一件小事的抽象代表,放过牛的也未必能成功,研究君更不会鼓励大家去放牛,而是觉得李书福从放牛这件小事开始就懂得了为人为企的大道理。天下无小事,简单的招式练到了极致,就是一代大师。

“我是一个放牛娃,上小学时,我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每天0.15元,一个暑假能赚6元-10元人民币,对我来讲这是一笔大钱。上小学每学期交书本费大概1.2元,学费是免交的,有了这笔钱,我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

当时牛作为李书福的“同事”,李书福还学会了善待它,并和它合作共赢。

在放牛过程中时常要与牛沟通交流,虽然用弹琴的方式很难奏效,但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

李书福在后来总结到:白天把牛喂好,晚上还要为牛驱赶蚊子,这都需要有合适的方法才能让牛满意。小时候的我就是骑在牛背上,一边请牛吃草,一边看书学习,完全可以实现合作多赢。晚上还要在牛棚周边点燃牛烟,把蚊子赶走,让牛好好休息,这样牛也高兴,我也快乐。

我是如何登上牛背的呢?我才八九岁,而且由于营养不良,我个子长得很矮,为了登上牛背,我是想了好久才找到技巧的。先把牛牵到草长势较好的地方,请牛低头进食,然后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弯曲时,我一边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边用脚飞快地踩上牛的大腿关节,这样就能很轻松地登上牛背,实现双赢。

岁月不老,初心不改,李书福也把这样简单却有用的大道理运用到了吉利日后的发展中,收获颇丰。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

在吉利开始造汽车之前,李书福已经经历过5次创业了,开过照相馆、回收过废金属、做过装修板材、生产过冰箱配件、生产过摩托车。但无一例外,他都赚钱了,并在没有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加剧时果断推出。

“我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李书福说:“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 1982年,李书福高中毕业后便花了几十元买了一台“海鸥”照相机,在各个景点靠拍照营生 有了一定资本后,他便开了一家照相馆,生意依旧红火,短短几年内,这家照相馆让李书福收获了百万财富。那年,李书福19岁,高中毕业。

试水冰箱 淘金之旅

进军摩托车行业

1993年 李书福就想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但是在询问了政府相关人事之后获得的回复是没有可能 。于是只能转战摩托车行业,最初做跨式摩托,不过效益并不好,偶然出差台湾看到当地踏板摩托车,骑姿优雅,下雨天可以挡水挡泥,很符合国内的用车情况。1994年,李书福生产出大陆首辆踏板式摩托车,这种小巧的摩托车很快在江浙地区流行开来,火爆得一塌糊涂。

人比人,还真的能气死人,但不得不说李书福每次创业的目标都是瞄准当前处于空白的行业,取得成功赚的第一笔钱不足为奇。

吉利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寻求占有市场空白,并且力求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从第一台车到如今的国产高端品牌领克,一如既往。

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认准方向,明白问题的本质,持续努力就肯定能取得成功,李书福不败的创业史,值得人们深思。

汽车=轮胎+沙发,可是你连资质都没有

李书福在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情况下毅然重回汽车行业,在他看来,当时的汽车价格太高了,有很大的机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政府支持,他坚信政策总有一天会放开,而在这之前他正好可以研究汽车技术和建设造车基地。造车得先有技术人才,李书福从摩托车公司找出仅有的3个汽车行业相关经验人才开始对汽车展开摸索。同年吉利的首辆车-吉利一号下线。

“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1999年12月,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李书福此番话至今为外界津津乐道。曾培炎当时听了也不免动容,表示“我不反对你们造汽车”。2001年11月,中国入世前两天,吉利登上了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这是李书福造车梦开始的时刻。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吉利,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放牛娃,能把吉利做到今天的规模。

研究君写在最后

放牛娃蜕变成如今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出众的天赋、坚持不懈的踏实努力和改革开放的春风三者缺一不可,李书福获得汽车行业唯一一位“改革先锋”的称号实至名归。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汽车人物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004关注 | 761作品
+ 关注
汽车研究院编辑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5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