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人在线疯抢航天主题盲盒,我也凑了个热闹


2017年,首届「BTS北京国际潮流玩具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我的一位同事特地请假,带着女友排队两个小时拿下了一个Space Molly盲盒。

 

四年过去了,女友变成了老婆。三千的Molly也升值到了一万出头。

 

两天前我跟他讲:“你也算是盲盒届OG了。” 他回复我说:“这玩意儿就是炒作,没有意思。”

 

看来,这是已经退坑了。

 

有人退坑,就有人入坑,POP MART盲盒的火爆程度告诉我们买盲盒寻乐子的人大有人在。

 

10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梦成功,POP MART联合中国航天ASESA发布「MEGA珍藏系列 1000% SPACE MOLLY 月岩」致敬非凡探索者。

 



以“航天”热门话题为契机,潮流玩具顶流和中国顶级科研机构愣是走到了一起,画风不仅不偏,反而和谐得不像话。

 

200体SPACE MOLLY 月岩 特别版更是将「火箭碎片」放置在Molly胸前,9999软妹币的售价绝对符合年轻人的第一个艺术收藏品的定位,售出款项还将全部用于助力中国航天科普教育事业发展。

 

9999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抱着不冲对不起中国航天事业的心态,我加入了探觅军团。

 

01

猎人往往以猎物的形式出现

 

半佛仙人说过

 

盲盒热潮是一场人为推动的大型炒作,目的不在于靠卖盒子赚钱。

 

你以为他们坐庄割买盲盒的人韭菜?

 

错了,他们只是营造这个现象,最终割的还是资本,还是股民的韭菜,old money才有被割的价值。

 

只有收割才叫爽快,沉迷盲盒这种低端消费的人,其实连被割的价值都不太够,他们只配当收割机的润滑油。

 

作为在小浣熊时代就对集卡没兴趣的我,注定是不可能当“润滑油”的。

 

但高端的猎人往往以猎物的形式出现,当盲盒加上自己超感兴趣的“航天”外衣,我和盲盒的缘分就还在!该入手玩玩还是要入手玩玩,润滑油该当还是要当,牺牲自己,润滑收割机。况且顺便还能为自己贴上“我是年轻人”的标签。

 

满怀期待,想象着SPACE MOLLY 月岩 特别版摆在家里的场景,我嘴角带笑点进POP MART小程序,精美的海报让体温再升高一度,但看到累计探觅人数将近200万时,我知道彻底凉了。



 

200百万人抢456个(278体普通版+178体特别版)限量盲盒,盲盒的魅力怎么就这么大?

 

02

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

 

线上百万人哄抢的限量盲盒虽然没抢到,但我还是走进线下实体店买了三个,全部都和航天主题相关。

 



看吧,自认为永远不会入手盲盒的人,当看到盲盒和自己喜欢的元素结合上,还是忍不住买两个拆来看看,搞不好从此入坑,啪啪打脸。

 

盲盒究竟有何魔力,让人轻易失去抵抗力,一不小心还容易上瘾。

 

在知乎上,有人套用“触发-行动-奖赏效应-投入”上瘾模型来分析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

 

结合我自身经历来看,我感觉蛮有道理。

 

无论是什么事物,你对ta上瘾的前提是你要知道ta的存在,触发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盲盒的流行离不开线上线下多渠道的曝光,我听说盲盒是从圈层开始,但我第一次真正的深入了解盲盒是从小红书、是从微博、是从B站,打卡的线下店也是通过这些渠道搜索到的网红店。

 

无所不在的曝光让我的确了解到了盲盒,但是真正促使我的去行动的重要原因是盲盒与航空航天元素产生了联系,原本与我无关的商品此时就跟我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系。

 

曝光+情感触动促成了我的行动。

 

不同于其他大件商品,购买盲盒所需要付出的脑力、体力、时间、金钱等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反而你收获的社交谈资、愉悦感却大大超出期待。

 

在奖赏效应的影响下,你大概率会持续地对产品进行投入,包括时间、精力、金钱,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很容易遇到新的触发点,它将引诱用户采取下一步行动。就这样,用户又重新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瘾模型循环中,周而复始。

 

03

航天这件事儿怎么让人如此着迷

 

也许是人类对未知领域存在的天然好奇心使然,太空元素+任何事物似乎都可以引起不小的轰动和关注。

 

“Space, is a never ending racetrack.”

 

在2021年,看看全球最富裕的三个人——特斯拉&SpaceX CEO马斯克、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英国维珍航空创始人布兰森所做的事情,你就不难理解Top Gear主持人Jeremy Clarkson所讲的这句话了。

 

布兰森成为第一个乘坐自家太空飞船完成“太空边缘飞行”的富豪。贝索斯则搭乘名下蓝色起源公司研制的飞船进入太空。马斯克自己虽然没上天,但是把旅行团送到了地球上空575公里的高度,另外,就在今天,马斯克的SpaceX又把4名宇航员送到了国际空间站。

 



看到没?富豪圈儿,其实也内卷。

 

航空航天工业是工业领域的杰出代表,航空航天对于品质、精度和先进科技的追求同样激励着其他领域,汽车行业便是其中之一。

 

在设计领域,汽车设计就深受航空航天的影响,从最早的造型模仿,到近现代的空气动力学深度应用,汽车设计史上那些经典设计总是少不了航空航天元素。



 

上世纪60-90年代,是航天科技爆炸式发展的时期,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一直到80年代人类空间站的搭建,其间经历了非常多次重大航天突破,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第一个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阿波罗11号登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

 

一系列的大事件引发了全世界对未来太空世界的无限遐想,似乎驾驶宇宙飞船实现星际旅行甚至星际生活都会很快实现。这一切加速了人们对其他新科技的探索,对当时的人类的审美方式和时尚产生着极大影响,由于宇宙飞船和汽车同属交通工具,于是汽车成了设计师表达憧憬的重要载体。

 



1959年,凯迪拉克推出的Cyclone Concept概念车将这一时期的汽车设计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近现代,源自航空航天领域的空气动力学已经深度应用到了汽车外型设计中,风阻系数甚至成为评判整车造型优劣的重要参数。以蔚来EC6、爱驰U6为代表的纯电动轿跑SUV车型甚至将风阻系数降到了不少轿车都难以企及的水平。






除此之外,航空航天领域的材料应用、电控系统、质量管控体系等都对汽车制造业有着指导意义。


梦想如果在太空,造车想必不会太差。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581关注 | 18作品
+ 关注
每一辆汽车都有生命,每一段与车时光都值得铭记。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