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现状 自主品牌就应该模仿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只是在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习惯了给“伪英雄”施以口水以弘扬正义,以显自己的英雄信条。在汽车行业里,我们将“以结果为导向”的发展之道,发扬的淋漓尽致。这其中,对于自主品牌“尤擅”模范的举动,从粘稠的口水中,可见我们的“火大”。但在,骂声背后我们总要寻个原因,知个所以。也许无助于现状的改观,但求知个所以。

模仿是过程,产品力强是“王道”

模仿是自主品牌现阶段尚在经历的阶段。但,回首昔日,韩国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在发展初期,都经历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学习欧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成功之道。国人,喜欢抨击自主的模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初衷模仿“贾宝玉”,实则产出了一个“林黛玉”,李鬼做李逵,扮个彩妆,瞬间被人扔的满脸臭鸡蛋。

现实中,汽车作为大宗商品。其,不仅仅代表了产品本身的交通代步需求,周边的增值需求,同样旺盛。以我家为例,二三线的中等体量城市,购车的面子需求,在消费的价值取向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时,如果有一台长着百万面容,但实际销售价格只有其1/10,但驾驶及乘坐质感有其1/5的产品出现,毫无疑她一定会有较大的赢面从众车中脱颖而出。但,现实的“骨干”确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模仿的主角往往价格能做到被模仿者的1/10,但品质一样也只做到1/10,如此这般便“成就”了自主模仿者:“不思进取,中国自主工业发展无望的口碑形象”。也许很多人会讲:“我们都WTO了,全球资源为我所用,为啥我们不能有自主?”

“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只是事实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我恍惚记得,4、5年以前,汽车行业中有一句话成为行业专家及部分车企,在公开场合特别愿意提及的话术:“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要发展自主品牌,没问题”。回头看去,这句话没错,但仅仅是事实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上面这句话的背景是我们入世了,外人要向我们敞开。事实怎样呢?外人的确敞开了,但我们忽略了一点,外人的敞开是建立在我们自己足够强大的前提之下的。整车主机厂,现实中只是一台车辆的组装厂,周边的庞大供应商体系,是维持自己运转,控制自身成本,保证行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换句话说,在整车组装层面上,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相比,差异不是核心的壁垒。核心的壁垒来自周边配套及后天的匹配调校,自主品牌几乎没有话语权。

在变速箱、座椅、灯具、内装领域,都有我们熟知的各大品牌。我们脑子里存在的一副景象是,主机厂立项,找供应商谈判达成合作意向,配套供应商制作供应即可。从合作逻辑上看,是这样的。但究其合作前提,供应商在配合的过程中,对“自主品牌”是有门槛的。为何要有门槛?因为,供应商是全球服务,在服务列表清单中,涉及到的还有来自主品牌的对手。面对,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自主品牌的成长就是对外资品牌的威胁,要让自己安全,便一定要对手危险。所以,如果拿单纯的合作方法论,以道理论结果,“我有钱,你卖货,我们合作”,这是成立的。只是,汽车的制造业是赤裸裸的成人游戏,一定要遵守“脚下的路我要走,就必须将别人挡在外面”的游戏规则。

国内某自主品牌,千辛万苦自国外收购一家非主流的成熟汽车企业,产品拿到国内做改型及后天匹配时,当试图采购爱信自动变速器时,对方提出的合作条件是,可以合作,但是除了支付庞大的开发费用外,还要承诺产销规模达到天文数字,并且以单台车抽成的形式付给其作为合作酬金。

近端时间,行业被闹得沸沸扬扬的是哈弗H8的接连跳票,推后上市时间。而坊间有未经官方确认的消息称:“是因为,H8的部分零部件的供应商,同时服务其它品牌,而其它品牌为限制其发展,向配套供应商摊了牌。配套供应商自然要“罩子放亮”,抱住大腿。

在上述情况下,一方面要发展,一方面要控制成本,怎么办?模仿自然成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成功车型的供应商体系是没有秘密的,模仿成功车型,不仅仅能降低开发成本,而且可有助于控制配套成本。前者能够理解,后者可能很难理解。某英国品牌的时尚都市SUV其全景天窗是来自国内知名玻璃生产制造商配套的,如果我研发的某款车型,恰逢逆向模仿的这款时尚都市SUV,我的全景天窗就不需要重新设计,让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开模,建设备,重新生产了。单纯在这一个环节,模仿会省下多少钱?一定是千万级的。类似的案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中控面板的车机、按键功能模块。我们只需要记住一条,让供应商开模,引进设备,为自主品牌做配套和自主品牌模仿成熟车型,借现有的配套供应商体系成熟的系统生产做配套,成本的差距一定是千万级当量的。很简单的道理,成本是需要摊销的。在你使用之前,已经有“前人为你种树了”。

自己请设计公司,找工程公司,干吗要抄别人的?

这个问题,我之前也不理解,莲花工程,里卡多,包括意大利都灵那些知名的汽车造型研发实验室,给钱就能给你提供服务啊?干吗要“厚着脸皮”去抄别人的?用时下很热的一个评价叫:“真没尊严”。尊严的潜台词是什么?一定要有消费能力啊,对不对。你可以为了车展,去找都灵的设计室,花个几百万做一台概念模型,但动机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秀”。如果要生产,就一定要考虑摊销设计模型实现后的生产成本。CLS的侧面轮廓很漂亮,如果要冲压线条如此复杂的侧围,成本可能会是上亿元。自主品牌做一台车,项目成本累计在3亿-4亿左右,用30%的成本去做一个侧围,成本允许吗?任何一家车企做产品,都会有盈利指标,因为他们都是上市公司,他们都有一个部门叫财务,目的就是压成本,预测收益。自主品牌开发一款车,针对中国,每年10万台是个翘楚般的成绩。而合资品牌借助于外资原型车做一款产品,面对的是全球市场,每年就是100万台的销量。销量的巨大差距,暂且不论摊销成本的能力。即便是同样的摊销比例,合资品牌的产品能做到单台成本1000元,而自主品牌你只能做到单台100元。10倍的差距,你怎么跟人家做“原创”?可以做,但最终一定会被“玩死”。

自主品牌只能一直“抄”下去吗?

就个人而言,我觉着自主品牌现阶段能将“模仿”做好,就是正道!因为,自主品牌的体量跟合资品牌的体量从规模效应上,差了几十倍。如果拼投入,拼成本,别人不用打你,你自己就会过劳死。整合,有限的资源,做好“抄袭”好歹是一条出路。也许有朋友会讲,不就是要“钱”吗?吸纳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啊?现实中的大型车企,都会打上国有的标签。国有企业,吸纳民营资本进入,进而改变话语权,这在中国是太阳底下做梦。也许还有人说,国家给政策支持啊?怎么支持?早年间政策面导向的四大四小,到今天没有落地。为什么?话语权的问题,谁都想做老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整合,不容易。这点,韩国政府早年间整合现代起亚,确实值得我们翘大拇指。可能最后还有一招儿,给政策扶持!现在看来,也只有这招儿可以帮自主品牌了,从之前的汽车下乡,到小排量补贴,对自主品牌的帮扶效果是有的,刺激也是明显的。但,利好政策能否针对性更强一些,更加偏重一些自主品牌,这可能是在可以看到的日子里,自主品牌有机会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因。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846关注 | 37作品
+ 关注
“叨逼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739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