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发展环境尚有提升空间

2021版《中国皮卡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暨中国皮卡蓝皮书已经在2021年12月1日正式出版。由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自主汽车行业分会、自主汽车网编著的皮卡蓝皮书为行业和企业提供了不少可参考的数据及资料。

2020年商用车产业发展现状

建立了完整的商用车产业发展体系

商用车产业是我国起步最早、发展时间最长的,是汽车工业最早进行重点突破的领域。六十多年来,我国商用车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不断发展,已经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体系,形成了种类相对齐全、配套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通过市场竞争、体制改革、合资合作、技术引进、设备采购、自主创新及政府支持等,我国商用车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在传统燃油市场、LNG燃料市场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在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市场由培育期进入了成长期。

商用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020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523.1万辆和513.3万辆,首超500万辆,创历史新高,商用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0.0%和18.7%,产量增幅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销量增速实现了由负转正,占世界商用车销量比重的18.7%左右,排名第二位。其中重型载货车、客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载货车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销售车型几乎都是中国品牌。中国商用车不仅在国内市场上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而且还迈开脚步、走向世界,中国的许多企业销售市场拓展到国外,逐步成长为全球化企业。中国商用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加强国防、改善民生福祉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商用车产业正面临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国的商用车市场一直受到政策法规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在日趋严格的环保、安全、节能等法规和国际竞争形势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商用车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头部客户加速壮大,商用车市场向着更加节能减排、安全、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整体市场将呈创新技术、多元模式、精细运营趋势,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围绕细分市场展开,进行精细化运营。产品依然是核心竞争力,但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等将更多地倾听客户声音;营销模式、服务模式将不断创新,市场竞争链条将进一步延伸,从单纯产品销售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新技术储备充足且自主研发实力强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商用车产业发展环境

运营环境

中国政府多部门对商用车进行管理,例如认证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督总局、生态环境部等四个部门认证管理内容重复、交叉严重,导致部分政策、法规、标准制定和执行不统一,且重事前认证、轻事中事后监管,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据不完全统计,整车行业每年在产品准入领域支出的监测认证费用超过45亿元。其中,除了完成国家强制标准要求的样车制作、试验监测费用外,部门多重管理导致的重复支出费用约占30%。

此外,汽车企业应对CCC产品认证准入时,需额外向认证机构支付监测费用10%作为服务费,初步估算行业企业每年需为此支付近3亿元,同时也延长了新产品上市3~6个月的时间。例如,在上路执法和运营费用等方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等的规定存在部分交叉,且标准不同,认证标准不统一,造成了部分车型“大吨小标”等现象的发生。

世界单边主义时有抬头,而商用车具有典型的产地化政策性,CKD(全散件组装)出口等目的国保护模式将逐步增多。

未来十年中国商用车的国内产销规模仍将保持在400万辆以上,同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下中国商用车企业“走出去”,国外商用车整体市场规模在2000万辆以上,中国商用车企业可以参与到更大的全球市场去。

使用环境

中国油品、尿素、天然气质量欠佳。商用车国六产品对油品要求提高,在没有油品的保证下,商用车实施国六后大概率会影响车辆运行效率,商用车在部分地区超载超限较普遍。公安和交通部门执法标准不统一,公安部门按货车吨位计算,交通部门按轴计算,由于认定标准不同,计算出来的超载率相差较大,且各地执法也不统一。司机疲劳驾驶为普遍现象。中国商用车司机月均行驶里程和驾驶时间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道路安全的重大隐患。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860关注 | 6513作品
+ 关注
编辑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