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涨价潮波及燃油车 车市为何如此反常?

作者|聂一尧

出品|汽车大观

“确实真的扛不住了。新能源补贴退坡还能挺一挺,芯片短缺也能熬一熬,即便一直忍受亏损,我们也没有转嫁给用户和经销商。但现在不光是芯片,电池材料的成本持续上涨,钢铁、橡胶、铝合金的价格都在上涨,单车利润越来越低,不涨价不行了。”

4月12日,长城汽车旗下魏牌宣布,受原材料、芯片及核心零部件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对魏牌咖啡系部分车型进行调价。其中,摩卡燃油版 2.0T 价格上调 5000元,玛奇朵DHT、拿铁 DHT、 玛奇朵DHT-PHEV上调10000元-12000元。

随后,魏牌CEO李瑞峰道出了上面这番苦衷。

事实上,这不是魏牌一家的苦衷,而是几乎所有车企眼前正在经历的困境。不分燃油车或新能源车。

发生在 2022 年春天的俄乌冲突、奥密克戎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将汽车产业推向了近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生存考验之中。原材料供应端的生产和运输受阻等不利情况,已经转化为供应严重不足、价格持续飙升等问题,传导至零部件供应商,进而转化为车企难以承受之重。

5月11日,上汽大众旗下大众品牌也上调全系车型售价。其中燃油车上调1000-3000元,新能源汽车上调3000-5000元。针对涨价原因,上汽大众方面表示“受零部件供应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

5月13日,蔚来宣布调价,自2022年5月23日起,蔚来 ET7全系车型起售价格上调1万元。涨价原因同样为“受近期全球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

事实上,这是蔚来今年的第二次调价。此前不久的5月10日,蔚来已经宣布对 ES8、ES6 及 EC6 各版本车型起售价上调10000 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30家车企的近80款车型宣布涨价,包括蔚来、小鹏、比亚迪、理想、特斯拉、极氪、领克 PHEV、荣威 PHEV、奔驰、宝马、魏牌旗下咖啡系、 大众等。

“今年年初,部分新能源车企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补贴退坡,开始涨价。现在,俄乌冲突和国内这波疫情导致原材料价格持续飙升,车企要渡过经营难关,就不得不涨价”,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接下来,涨价潮或会蔓延至更多车企”。

涨价:从原材料到车企的产业链之痛

原材料涨价,到底有多疯狂?

公开数据显示,动力电池原材料氢氧化锂的价格,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涨幅达到惊人的 887%。

2021年1月,氢氧化锂的价格为46405元/吨,到了2021年第4季度,氢氧化锂价格飙升至 165805元/吨,仅仅4 个月后的 2022年4月,氢氧化锂价格继续飙升至411620元/吨,未来还有上涨趋势。

三元锂电池不可或缺的正极材料之一:镍,从2021年12月的131903元/吨,到2022年4月的 210789元/吨,短短4个月内,价格上涨了 60%。

同样作为动力电池重要原材料的稀有金属:钴,价格2021年第4季度378776 元/吨,上涨到2022年4月 500385元/吨,短短4个月,涨幅达到 30%。

而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需要的原材料:铝,价格也从2021年12月的17090 元/吨,涨到 2022年4月21703 元/吨,短短4个月,涨幅达到 27%。

用于芯片制造和燃油车催化转换器,以及部分封装技术电镀材料的重要原材料:钯金,今年3月以来价格涨幅超5%。

除此之外,橡胶、铜、不锈钢等原材料价格,也都齐齐上涨。

显然,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已经从新能源汽车波及到传统燃油车。

在各个新能源车企对旗下新能源车型上调价格的步伐外,传统燃油车品牌和燃油车型,开始加入涨价行列。

4月2日,奔驰上调包括 C级、E级、S级、CLA、GLC、GLS 以及 AMG GLC、迈巴赫GLS 等多款车型的建议零售价。涨价幅度从 900元到12.1万元不等。

相关人士证实,奔驰此次涨价主要原因,是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芯片等原材料全球供应链短缺所致。奔驰也因此成为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第一个上调燃油车价格的品牌。

紧随其后,宝马在 4月12日宣布对旗下宝马3系、X3、X4、4系以及Z4共计五款车型进行价格和配置的调整,价格上涨 1600-11000 元不等。

“由于铑、钯、钢等原材料成本上涨,宝马整体制造成本可能会增加 12 亿美元”,宝马集团负责财务和中国事务的董事 Nicolas Peter 表示。

不仅是中国市场,奔驰和宝马在全球其他市场也已宣布涨价。在印度市场,奔驰、宝马自 4月1日起已启动所有 车型的价格上涨,调整幅度分别为 3%以内、3.5%。

梅赛德斯 - 奔驰印度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 Martin Schwenk 表示,价格调整是必要的,以抵消原材料和运营成本的持续上升。

此外,奥迪已于今年 2 月在澳大利亚市场全系涨价,涨价幅度从 600 澳元到 7600 澳元不等。

从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到自主中高端品牌魏牌、合资品牌大众,4 月以来已有 4 家车企先后上调燃油车价格。原本涨价只在新能源车型中发生,如今蔓延至传统燃油车领域,足以可见居高不下的原材料价格和供应链危机,正在给汽车产业带来怎样的挑战。

本田首席财务官 Kohei Takeuchi 对媒体表示:“我们通常通过内部努力削减成本来消化成本上涨,但如今涨幅太大,已无法消化。”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近日也表示,“受原材料、零部件价格上涨影响,广汽集团2021 年成本增加了70亿元”。

2021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给车企带来的成本增加尚且达到如此数目,面对2022年继续涨个不停的原材料价格、疫情伤害的供应链,车企的成本压力着实不小。

涨价:消费者不得不面对的合理现实

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20年,在不断迎来产业升级、规模高涨的同时,也不断给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质优价廉的汽车产品。

与过去相比,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发挥着愈发完善的供应链优势、技术优势和体量优势,因而能在成本降低、价格下降的同时,还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消费者购买一辆汽车,通常只会关注车辆本身的信息,不会去注意一辆汽车背后,需要集合10000多个零部件,由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多级供应商生产和集成。

各级供应商构成了一整套庞大又精密的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一环紧扣一环。通常,车企只需要管理好其上游的一级供应商(Tier 1)即可。

过去这些年,消费者能以越来越便宜的价格,购买到品质越来越好、配置越来越丰富的汽车产品,得益于不断提升的科技水平、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运作不断摊薄的单车成本。

但是这一平衡和优势,首先被疫情打破。疫情在2020年肆虐全球后,首先将芯片短缺摆在了全球汽车产业面前。

接着便是包括线束、塑料、玻璃在内的汽车零部件,也开始出现短缺。由此引发的零部件价格上涨,开始一级一级传导到车企,车企再也不是只管理好 Tier 1 即可,转而不得不承担更上游供应商的价格压力,最终体现为汽车商品价格上涨。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需求激增而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不足、俄乌冲突引发全球镍和钯等金属供应短缺、国内疫情导致汽车产业供应链大面积停工停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原材料价格飙升的压力,车企愈发难以承受。

2021年,有业内分析人士曾预言:零部件短缺导致的汽车消费价格上涨,或将延续到 2022年,可能直到 2023年才会回落到正常水平。

“这一波涨价有助于整个汽车产业链渡过经营压力期,也有助于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业内分析人士表示,“5月不排除还有车企加入涨价潮”。

涨价,似乎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大势所趋。

涨价是否影响消费者购买?事实上,涨价往往影响消费者短期决策,从中长期看,消费者心理价位预期,也将随市场价格整体环境变化而改变。

而面对涨价,车企本身其实也会很谨慎。一些车企会在涨价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缓解成本压力的同时,提升产品在智能、科技这些时下备受消费者欢迎的配置方面的装备水平。将消费者投向价格上涨的目光,引向产品的品牌力和产品力上。

拿上汽大众举例,此番涨价的大众品牌上调区间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这样一个相比而言涨幅不大的调整,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成本压力和消费者预期的谨慎尝试。

而在这一尝试背后,上汽大众几乎开始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慧车联系统、抬头显示等配置大量应用在新车上,诸如此类的改变,以期令消费者关注一个无论是品牌力还是产品力,都力图再上一个台阶的崭新大众。

面对诸多品牌已然开始涨价的车市,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是该选择趁早购买还是观望等待?从目前的车市行情来看,终端优惠正在收窄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提车难进一步加剧。

也许,对于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来说,理性看待车企涨价和未来可能蔓延的涨价潮,根据自身需求把握好时机,才是最优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2万关注 | 2719作品
+ 关注
专供有思想的汽车报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9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