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急了!中国区CEO换帅!燃油车霸主将败于电气化?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如果要总结几个2022年的关键词,相信“裁员”一定榜上有名。一年的进度条才刚要过半,动作快的公司已经裁了不止一轮。


毕竟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裁员就是企业缩减成本、度过寒冬的最大利器。对普通人来说,即使是身处财大气粗的巨头公司,也不一定能避免被裁的命运。


前几天,就有消息称,字节跳动的教育和游戏业务线最近开启了新一轮裁员,比例甚至高达80%。



但即使是坐上了高管的位置,也同样难逃“架构调整”、“换血背锅”的处境。


6月17日,大众集团中国区CEO换帅,贝瑞德上任,冯思翰下台。而且只给人事变动留了1个多月的时间,8月1日就会正式生效。


大众官方表示,这是“调整在华管理架构”,属于根本性的调整,目的是为了赋予中国市场更多的决策权和自主权。



冠冕堂皇之下的根本原因,其实只有四个字:大众急了。


2019年,大众集团全球销量1097.5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对此,大众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可谓是功不可没。


但随后的2020、2021两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均有大幅下滑(-9.1%、-14.1%),由此也严重影响了大众集团的全球销量。


换言之,成也中国,败也中国。


而且如今的中国可是今非昔比,是目前全球最具活力的电动车市场。



5月份的乘联会数据显示,国内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接近26.7%,去年5月还只有10%。不出意外的话,全年渗透率超过20%,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部分新能源车,对大众的销量有没有挤压,并没有数据能证明。但大众ID.系列的电动车卖得并不好,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整年只卖了7.1万辆,没完成目标不说,还没“蔚小理”卖得多……


这对大众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但棘手的还在后面。在大众的基本盘——欧洲市场,大众已经被特斯拉逼到了家门口。


今年3月,特斯拉德国格林海德工厂正式开工,意味着特斯拉终于站到了传统车企的面前。



每一台从工厂下线的特斯拉,都好比抵在大众咽喉上的尖刀,让大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情况如此不乐观,怎能让大众不焦虑?


为此,大众现任CEO迪斯在5月,再次喊出了“2025年前电动车销量超特斯拉”的目标。


不愿丢失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优势地位,就必须推进电气化转型,大众根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但大象转身,从来都不轻松。


01. 大众版的“敌在本能寺”


正如本能寺之变中,让织田信长覆灭的是他自己的部下一样,大众电动化的真正敌人,并不在特斯拉这样的友商,而在大众自己的内部。


大众现任CEO迪斯,因坚定推行电动化的态度,而陷入了被大众管理层和工会反复磋磨的泥沼。


集团内部疯狂否定迪斯的想法,隔壁的马斯克想法却颇与迪斯相合,难怪迪斯会得了个“特吹”的名号。



不过虽然迪斯清醒地认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但在拥有巨大惯性的传统企业里,这份果断还是显得有些过于激进了。


大众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让哪怕是正确的声音,也难以让各方势力达成共识,更别提大刀阔斧地快速行动起来。


想法,可以有;计划,不好定;行动,难上加难。


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最初诞生于希特勒的一个念头——“人人都能拥有的汽车”,二战结束经历了英国政府的托管后,转型成为德国国企的大众,在全球扩张的步伐下积累了一系列管理上的历史遗留问题。



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时至今日大众集团复杂的投票权:53.1%归保时捷,20%归下萨克森州政府,此外卡塔尔主权基金(17%)及其他有影响力的股东(9.9%)分享剩余的投票权。


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哪怕被评为“全球最佳CEO之一”(2018年)的迪斯也难以掌握——


对于一个来自巴伐利亚州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也只不过是个空降而来的“外人”,空有一身指导权,却没有指挥权。



(2020年11月迪斯在领英发表文章《我们如何改变大众》,被认为试图挽回股东方的信任)


毫不意外,大众错综复杂的所有权结构以及各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是阻碍自身电气化转型的最大一条后腿,轻易挣脱不得。


更糟糕的是,大众想要改革还要面对另一方得罪不起的势力:工会。


西欧的工会在二战结束后迎来了一波高光时刻。许多国家都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工会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膨胀,工人权益也得到了一波强有力的保障。


像是随意裁员、大规模雇佣童工、强制员工加班的情况,在欧洲是很少再出现了。


在德国,工会更是成为能够动摇企业决策的重要存在。



大众为了缩减成本,想要裁员,站在公司的角度上似乎没毛病。但是在工会看来,成本控制是管理层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因成本因素要裁员,这只能证明公司管理不善。


2015年的时候,虽然迪斯成功达成了裁员3万人的计划,为大众集团节省了37亿欧元,但他就此和工会结下了梁子。


之后工会的阻挠,便成为了迪斯推动大众进行电动化转型的另一大掣肘因素。


鉴于电动车与燃油车截然不同的制造工艺,以及产业线上越来越先进的自动化水平,大众现有的员工并不能很好地适配电动化转型之后的工作岗位。


“特斯拉正在提高生产效率,特斯拉柏林工厂有望实现造一辆车只需要10小时,而大众电动车工厂生产一辆车需要30小时。”迪斯对此表现得忧心忡忡。


为提高效率,和尽可能缩减成本为转型提供资金,2021年10月,大众决定再次裁去3万个工作岗位,这引发了工会和迪斯之间新的冲突。



“迪斯根本不关心员工的困难和担忧。”大众集团工会主席卡瓦洛表示。


才在集团内部获得足够支持的迪斯,又要面临工会的“下课”威胁,迪斯只得先赢得这圈内斗的胜利,稳住自己集团CEO的位子,再来考虑转型的具体行动。


连番交锋后,大众以“削权留任”的方式留下了迪斯,“宫斗剧”暂时告一段落。


但时间不等人,大众内耗的同时,特斯拉在电动化上狂飙突进,其他造车新势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和“轻装上阵”的年轻友商相比,大众的“大象转身”显得格外迟缓。戴着镣铐跳舞,如何能不沉重?这波内部造成的阻碍,比一个特斯拉的影响要大得多。


02. 软件:大众的远虑和近忧


作为汽车市场上的老牌玩家,大众无疑是骄傲的。


甲壳虫、高尔夫、捷达、 帕萨特、桑塔纳……这些经典车型在燃油车时代叱咤风云,不仅成就了大众,也影响了汽车市场的变革。



无论是从销量、还是影响力来看,大众都称得上是燃油车时代的领导者。


但当电池、电机、电控逐渐取代了发动机、变速器、底盘,汽车突飞猛进地奔向电气化的怀抱之时,一场彻底且残酷的洗牌正在汽车领域悄悄展开。


在变革之中让位给新贵,向来都是旧贵族难以接受的,何况变革来得如此之快。


可能很多人还在交流手动挡燃油车“熄火”的经验,同时却已经有不少人对电动车里的智能车机挑刺了。


正如智能手机和功能机的区别一样,和各种APP、二维码深度绑定的我们,根本不会用回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机。



这些智能化的配置,就代表着新时代的用车体验。


如果一家车企仍忽略软件对汽车的重要意义,那么很可能会错过这个窗口被时代抛弃。


于是,向来稳扎稳打的大众,在迪斯的领导下做出了一个激进而又大胆的决定——


将整车的电气架构彻底整合起来。


什么意思?


就是大众希望能够完全控制住车身上数以百计的ECU,从底层设计出发,打造一个通用的框架平台。


(详情可见公社之前发布的文章:《一直走在前面的特斯拉,可能要被反超了?》)



基于这个理念而诞生的VW.OS操作系统,其实相当于苹果的Carplay以及华为的鸿蒙OS,只不过是功能更完善、权限更丰富的进阶版(理想状态下)。


看看Carplay在美国市场上受到的追捧:79%的美国车主购买新车时,只考虑配备CarPlay的车;目前在美国市售的98%新车都能使用CarPlay。


我们就能理解,人们对汽车的智能化有着多大的需求和期待。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大众于2019年6月召集了500名专家开发VW.OS,看上去声势浩大,然而此时距离交车只有一年时间了。


连苹果的Carplay在两次迭代之间都花了6、7年,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的VW.OS,又岂是仅花一年时间就能仓促赶工做出来的?


后续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被寄予厚望的ID系列第一款纯电车型ID3,在交付之前硬生生在停车场里耗了几个月处理软件问题,既打了为之站台的默克尔的脸,也让全世界看了场大众的笑话。



(交付之前在帐篷房里返工软件问题)


而哪怕是这样漏洞百出的VW.OS ,也并非出自大众自己之手,基本全是外包——“ID3中的1000万行代码中,没有一行来自大众工程师。”


这下,所有人都看出来。大众,软件是真的不行。


很快,时间来到了2022年。


虽然ID系列车型已经推出了好几款,但“不成熟”的产品,仅靠品牌号召力是无法延续销量的长期向好的。


2021年的新能源欧洲市场,特斯拉的市占率已经反超大众。



而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无论是德国老家还是欧洲市场,大众电动车的市占率均被特斯拉无情碾压。




特斯拉这条鲶鱼向来不是吃素的。在搅动了美国、中国的电动车市场之后,马斯克终于开启了对欧洲的征伐。


尽管Model 3在制造工艺上总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小瑕疵”,但这并不影响其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上的领先优势。


与此同时,大众在软件上的缺陷依旧很明显。


“大众在软件方面要比特斯拉落伍两年左右”。从现阶段看,大众官方的表态或许比现实情况还要乐观一些,想要真正做到软件赶超特斯拉,必然是一个长达数年的征程,大众所需的时间绝不止两年。


03. 虽然裁员,但是缺人


迪斯心里很清楚,未来将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


而上文提到的,ID3交付前上演的紧急处理闹剧,则直接证明了想靠“外包”解决软件问题,是行不通的。


大众的电气化转型之路,提高软件自研实力才是正确答案。


2021年3月,大众集团的软件子公司CARIAD(Car. I Am Digital的缩写)成立,它的前身是2020年成立的CSO(Car.Software-Organisation的缩写)。



可惜这个子公司命不大好,自打“出生”开始就经历了一路坎坷。


首先,是从集团内部延续而来的内斗。


迪斯本人出身宝马系,由他亲自打造的CARIAD,几任一把手自然都是他的嫡系。这就迎来了大众品牌和保时捷品牌的不满,几方争权夺利导致了CARIAD人事上的频繁变动。



而人事管理上的混乱也影响了业务进展。


保时捷Macan EV、奥迪Q6 E-Tron、全新旗舰电动车项目Artemis等车型,都因CARIAD无法及时交付合格的车载软件,而影响了发布或交付。


这又进一步引发了集团内部对CARIAD的不满,简直是个死循环。


最后经过大众集团的决定,迪斯从2022年1月1日起全面负责CARIAD,这可以看做迪斯终于完全获得了CARIAD的控制权,大众终于可以按照迪斯的设想来发展软件业务了。


然而人才缺乏,则是更加棘手的难题。


很多人可能意想不到,汇集了大众集团所有软件人才组成的CARIAD,却连1万的人员定额都达不到,员工数量只有5000左右。


以至于迪斯亲自负责CARIAD之后,决定在中国建立子公司,为大众的软件研发业务提供支持。



(CARIAD在中国建立子公司)


一边是激起工会强烈反应的裁员,一边是即便跑到欧洲之外也难以弥补的人才缺口。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结构性人才缺乏,在欧洲远比在中国表现得更加严重。


因为欧洲不比中国和美国,这片老牌工业国家聚集的土地上,压根就没多少互联网科技人才。


大众的老家德国在近几年都在想方设法地发展IT产业,愿意进入汽车这种制造业而非互联网企业的科技人才,自然少之又少。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CARIAD进展缓慢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以至于自动驾驶软件开发商Apex.AI直接预测:CARIAD绝对没法在2025年交付VW.OS。


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积重难返的大众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


04. 写在最后


6月8日,欧洲议会公布了一项提案:在2035年于欧盟境内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车。



这份提案有多激进呢?连混动也一棍子打死了。如果提案通过,2035年欧盟境内将只有纯电和氢燃料新车可以销售。


消息一出,各方直接吵成了一锅粥。


法拉利等超跑品牌还在头疼自己该怎么办,大众却直截了当地宣布支持2035年禁售燃油车。



不得不说,这份态度在各传统车企里相当难得,尤其是在连德国都反对这项提案的情况下。


另外,虽然大众的电气化转型面临着重重困境,但大众确实已经是传统车企里做得最好的了。马斯克那句“在电动汽车领域,大众是除特斯拉以外取得最大进展的公司”并非空穴来风。


2021年12月,大众集团公布将投资89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407亿元)来进行电气化转型,这一投资额将占集团总投资额的56%。



如此大手笔,足以证明大众的决心。


然而无论是频繁的高层变动、还是毫不手软的巨额投入,实际都是大众对即将失去领先地位的焦虑。


至于不断强调的转型表态,则更多是在提醒自己:别再纠结了,犹豫就会败北!


留给大众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要么卷死自己,要么加入友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7万关注 | 2750作品
+ 关注
想了解电动车?看我们就够了!虽然姿势不太正经,但教的东西很正经!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