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管你买五菱还是奔驰,都会被人喷?

打开各大平台有关于汽车的板块,无论里面的主题是两三万的二手代步车、四五十万的国产高端新能源车又或者高不可攀的百万豪车,评论区里往往都能轻易吵起来,而每一场骂战的导火索,往往都是一句简单却又带有蔑视的:“有XX钱为什么不买XX车?”


当然,这与互联网风气愈发糟糕,网民们戾气原来越重自然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每个人在选车时都会拥有截然不同的选车观念,而不同观念的之间就注定了会有碰撞。

今天,我就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列举一下我所观察而来的几大“骂战”重灾区吧。


买硬件还是买体验?

买车是买硬件还是买体验?这个问题就像是让你在屎味巧克力与巧克力味的屎中做选择一样艰难。市面上有些车型,虽然在硬件上“堆料”很足,但是实际体验却是相当一般;而有些车型,虽然看起来用料相当一般,但是无论开起来还是用起来的体验却又相当完善。


在这里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车型就是 理想ONE了。

在刚上市的时候,理想ONE可谓是骂声一片,三缸增程器让它30万+的售价显得尤其刺眼,而群众对于增程式混动的不了解,更是让这台车被贴上了“骗绿牌”、“脱裤子放屁”等负面标签。


但是到了后面我们却发现,随着它的用户群不断增大,种种负面的声量也逐渐变小了。没错,它用的还是那台1.2T三缸增程器,但是大家开始明白,原来只要不参与驱动,就算增程器是三缸机,也不会影响到车内的舒适性;原来电驱动不仅平顺,而且还能让这台三排座SUV拥有六秒多的百公里加速;原来就算不充电,它的油耗也要比使用2.0T发动机的汉兰达要省油......

于是我们便看到,这台不被看好的车,月销量开始稳定在了10000台上下,理想也成为了奶爸车的代名词之一。


毫无疑问,对于“硬件党”来说,理想ONE也许只能得零分——三缸、麦弗逊前悬挂、复合材料的下摆臂,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入法眼的。

但是对于“体验党”来说,平顺、省油、能够满足全家出行需求,且使用上没有任何的毛病的理想ONE也许就是一台九十分的好车。

而这也引出了下一个问题:用车环境不同,选车自然也就不同。


用车场景,决定选车方向

很久以前我在网上看过一片4S店店员写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他在招待一家客户的时候,对面来了好几个人,拿着卷尺和各种工具量车的离地间隙与前悬,一问才发现,原来这家人的门前有一个土坡,只有接近角和通过角达到一定的数字,车子才能安全通过。


确实,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一定拥有不同的用车场景,而不同的用车场景也决定了大家在买车时的需求。

最后大家可能“殊途同归”,比如一个想要一台省油轿车上下班代步的人,与一个想要买一台三厢轿车跑网约车的人,可能最后都选择一台卡罗拉或者轩逸。

也可能会“分道扬镳”,比如两个都是想买一台上下班通勤车的人,前者因为家里有可以充电的车位,而大胆地选择了一台特斯拉Model 3,后者可能却会因为家里无充电条件,且上有老下有小,而选择了一台混合动力的本田CR-V。


举了那么多例子,其实我想表达的就是,用车场景永远都是千人千面的,正所谓冷暖自知,刨除那些被销售“忽悠”而买车的消费者,其实大部分的人在选车时都是会考虑到自身独特的用车场景的。作为外人,确实没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购车选择妄下定论。


感性占领高地?

不过,上面说的一切都是基于百分百理性的基础上。而人,作为感性动物,在买车时其实也很难不掺杂感性因素在里面。

这种感性因素的起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在十年前被当时的自主品牌“伤害”过的人,想要他在2022年再花十几二十万支持国产车,也许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理,一个从小就看着身边各种皇冠、佳美、公爵长大,同时又在广东炎热的夏天被德系车空调“教育”过的广东人,心中天平自然会向日系品牌倾斜一些些......这些感性因素有时候甚至能盖过理性考量,从而直接左右人们买车的选择。


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在理性层面上,我现在所驾驶的高尔夫GTI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实用性上都绝非是25万元这个价位里的最佳选择。空间偏小的它,很难满足我偶尔满载五人出行的需求,2.0T发动机日常通勤油耗也不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是台车都能跑进7秒内”的年代,GTI的动力其实也没有什么优势。


但是在知道这将会是最后一代燃油版GTI的时候,我还是愿意暂时让理性离席,令感性占据一回上风。回到文章开头那个经典问题:“有XX钱,你为什么不买XX车?”老实说这个问题我可能是被问得最多的了:“有25万,你为什么不买更快的特斯拉(网友问)/为什么不买君威GS(朋友问)/为什么不买凯美瑞(家人问)......”






我不能像Jeremy Clarkson一样,为了解释而抛出一堆“谬论”,我只会肤浅地回答一句:没有为什么。

爱情哪有为什么的。


别人选什么车,关我什么事?

其实我说那么多“废话”,还是想让大家先思考一下:在评价他人的选择以前,自己代入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

作为汽车编辑,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都免不了会有人向我咨询买车的问题,在收到这类问题以后,我的习惯是先问清楚对方的预算、购车用途、使用场景,以及品牌、车型喜好,然后再作推荐。只有当你尽可能地代入对方的角色,了解对方的选车观念、用车环境以及部分感性需求,你才能切实体会到别人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一台车。


没错,在快节奏的网络世界中,好为人师的人太多了,随手而起的一句批判也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是如果大家能把批判的重点放到产品上,而不是个人的选择上,也许咱们的网络环境能比现在更好一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8万关注 | 7088作品
+ 关注
汽车文化聚集地,汽车圈深浅阅读。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