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扒开欧洲虚伪的外衣!“环保”的口号下到底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太多魔幻的事情。


不说欧元兑美元汇率跌平,现在1欧元≈一美元。


连欧洲人自己捧出来的“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都被打成“通俄间谍”了!



要说这原因,那就更魔幻了。


瑞典一些反俄人士,认为“环保少女”与一家俄罗斯机构有来往,故意在欧盟宣扬环保、减少碳排放,以致欧盟减少煤炭发电量,加大了对更清洁能源——天然气的依赖。


“这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让欧盟陷入被俄罗斯控制能源供给的泥沼!格蕾塔·通贝里就是克林姆林宫的间谍!”


好家伙,这脑洞确实够大的。


不过,从“环保少女”这场遭遇,我们可以看出来,一向喜欢“干干净净”的老欧洲们,已经被能源短缺给逼急了。


要知道,欧盟是世界上最重视环保的地区,有环保大棒在手的欧盟,站稳了道德制高点,时不时就会谴责一下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但欧盟确实有这个底气,因为他们自己在环保上一直做得都不错。

(欧盟为环保而提出的一揽子立法方案“Fit for 55”) (欧盟为环保而提出的一揽子立法方案“Fit for 55”)




不过这份底气,似乎很快就要变成一层虚伪的遮羞布——欧洲多个国家,从德国、奥地利,到荷兰、法国,都开始重启或考虑重启燃煤发电,以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了。


好家伙,当时把环保看得比发展中国家人权还重要,结果自己能源不够用时,转头就把“脏煤”捡起来了。


而为了给自己用煤炭找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欧盟还不惜推翻自己树立起来的“环保少女”形象。可惜,现在全世界人民都看着呢。



那为什么说“环保少女”通俄呢?这就要提到欧洲的能源结构了。


近些年,在环保的大旗号召下,欧洲纷纷逐步废弃燃煤发电,转而使用相对更清洁的能源,天然气就是当前欧洲能源消费结构里,占比仅次于石油的能源。尤其在冬季取暖以及发电和工业生产方面,欧洲主要使用天然气。


然而欧洲的天然气进口比例高达90%,俄罗斯作为欧洲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其出口的天然气占欧盟进口天然气的45%。


这,就给了俄罗斯“拿捏”欧洲能源命脉的机会,也导致一场俄乌战争,明明打仗的是乌克兰,却让欧洲破了大防。



01. 潘多拉的盒子,因制裁而开启


欧洲能源危机,来源于一场你来我往的制裁与反制裁。


开端,正是欧盟自己。


俄乌冲突刚起,欧盟便迅速响应,旗帜鲜明地支持乌克兰,并对俄罗斯开启了“欧盟实施的最严厉的一揽子制裁措施”。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把俄罗斯本就不振的经济打得更加半死不活,卢布一度疯狂贬值,俄罗斯民众甚至都无法用手机支付乘坐地铁,在大街上排队从取款机里提取现金。


美欧的意图很明显,这一连串的制裁,是想彻底搞死俄罗斯经济,逼大毛低头认输。


俄罗斯对此的反应也很“毛子”,丝毫不怂,反手就回敬了一波反制裁措施,明明白白的摆出一幅“你不仁休怪我不义”的架势。



其中精准命中欧盟痛点的大招,就是限制天然气的供应。


无论是要求欧盟国家用卢布结算天然气交易,还是削减天然气管道“北溪1号”60%的运量,俄罗斯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拉高欧洲能源价格的一记重拳。



从2月17 日的73.42欧元/兆瓦时,到7月7日的178欧元/兆瓦时,欧洲天然气价格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涨至了2.4倍。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你家平时一个月电费200元,涨价之后一个月电费480元。


如果是大户人家,涨的这点电费自然不算什么,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讲,一个月白白多出280元的支出,已经开始有点肉痛了。


但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远不只是能源价格本身,而是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实际情况是,当天然气开始涨价,包括餐馆菜品、工厂商品、农产品等等物品都会涨价,最终导致整体的物价上涨,并引发通胀。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民众抗议高电价)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民众抗议高电价)



因此,俄乌战争以来,欧盟遭受到的能源危机,对当地普通民众的冲击相当大:超市供应的商品减少、食品价格上涨了,自己购物开始需要反复掂量,出行也转为拼车或者公共交通,就连德国总理都呼吁“减少洗澡时间”来应对能源短缺。


与此同时,和一系列生活成本上升并存的,是工资水平的不变以及工作岗位的减少。


一边是支出增加,一边是收入不变甚至减少,这谁能扛得住?


于是欧洲多地在俄乌战争期间,频发罢工和抗议。英国首相和内阁,也因民众对通胀的不满而宣布辞职下课。



对普通民众而言,他们的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政府与其花费众多金钱和资源去支援乌克兰,不如优先解决影响本国国民最严重的能源短缺。


然而欧洲民众可能没有想到,能源短缺虽然很要命,却不是简单通过从别的国家进口天然气就能解决的,欧洲的制裁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02. “站队”的影响愈演愈烈


当昂撒人拉下封锁俄罗斯的大幕时,以为自己可以一把梭哈,将俄罗斯逼到墙角跪地求饶,于是大手笔的开始割席,1000多家西方企业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

(麦当劳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 (麦当劳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




这确实重创了俄罗斯经济,在一些高度依赖外国技术和全球分工的领域,影响更是巨大。


5月,俄罗斯新车销量同比暴跌近84%。而从3月开始,奔驰、宝马、大众、日产、Stellantis等车企就已经陆续停止在俄罗斯生产,雷诺也决定转让俄罗斯合资公司的股份,就连俄罗斯自己的车企拉达也因为零部件短缺而无法生产。


但俄罗斯手里也有牌,作为一个资源大国,除了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能源,俄罗斯还拥有各种金属矿产以及稀有气体,这些资源对工业生产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比如芯片制造过程中,氖气、氪气、氙气等惰性气体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而据相关估计,俄罗斯惰性气体供应量占全球供应总量的30%。


在6月2日,欧盟正式批准第六轮对俄制裁后,俄罗斯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前限制氖气等惰性气体的出口。



如果这一措施真的实行,无疑会加剧全球芯片短缺的情况。


对于近几年因疫情、缺芯等因素而减产的汽车行业,这显然是个雪上加霜的消息。


戴姆勒、大众等车企,才刚刚反映说欧洲的芯片供应出现好转,转眼芯片生产的不确定性就再次增加。


6月底,梅赛德斯-奔驰的CEO康林松直言,预计芯片短缺问题会持续到2023年。而有些业内人士的评论更加悲观,“所有的缺芯缓解报道,最后还是被完全打脸。”


这也进一步证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经济行为影响的都不会只是涉事双方,并且很多时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自损一千二。


比如宣布已在俄罗斯暂停生产的欧洲车企,他们做出这个决定,虽然也是基于缺乏零部件而无法生产的现实情况,但撤出了俄罗斯市场,原有占有的市场份额就势必要吐出来。


俄乌战争开始前,雷诺集团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接近30%,是俄罗斯销量最高的车企,而俄罗斯也是雷诺集团仅次于法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但雷诺为了保住在西方世界里的“声誉”,本土之外最大的市场说弃也得弃,最终雷诺还是以出售俄罗斯业务、保留6年回购选择权的方式,暂时离开了俄罗斯。


难怪雷诺集团CEO卢卡·德梅奥会说,“这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


雷诺以及雷诺所代表的汽车行业,就是欧洲受俄乌战争影响的一个缩影。俄罗斯因制裁而流血,但欧洲同样也在大出血。


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让欧洲出血的除了敌方还有友军——给乌克兰的金钱和物资支援。


开战以来,要不是靠着西方国家持续不断的输血,给钱给武器装备,乌克兰恐怕早就已经财政崩溃。而这笔投入,是欧盟国家出了大头。


乌克兰拿得也是相当理直气壮,在乌克兰的逻辑里,“我是在替你们打仗,给我多少钱多少物资,都是应该的!”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乌克兰不仅在开战后去欧洲各国巡游访问(要钱),甚至还把计划重建国家的7500亿美元,明明白白地分派给了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国家。

(7月4日的会议,乌方连各国承包地图都“贴心”标注好了) (7月4日的会议,乌方连各国承包地图都“贴心”标注好了)




被这样名正言顺地“敲竹杠”,饶是家底丰厚的欧盟也吃不消了。于是早在5月的时候,欧洲投资银行就提出“欧洲不能独自承担!”,呼吁全球共同承担乌克兰的重建费用。


不过显然,西方世界之外的国家,很难有像欧盟这么大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意愿。只要俄乌战争还在继续打,欧盟就得继续顶。



03. 能源危机:要稳定还是要环保?


话说回来,事情发展到现在的地步,让欧洲最难顶的还是能源问题。


按照欧洲202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34%为石油,25%为天然气,二者合并起来是超过60%的主要消费能源,而煤炭和可再生能源仅仅各占12%。


上文提到,欧洲的工业生产主要使用天然气。


而大众CEO迪斯在6月下旬表示,为确保生产稳定,工厂将使用煤炭替代天然气作为发电动力。



这虽然是很多欧洲企业的共同选择,但用煤炭替代天然气,无疑是在开倒车。


要知道,欧洲可是环保议题的策源地。“环保”的概念,在官方推动和民众接受下,已经成为了欧洲的社会共识。


为了保证能源稳定,而转用比天然气更脏的煤炭,这既背离了环保的初衷,也让提出重启煤炭的欧洲各国骑虎难下。


一旦开始使用煤炭,注定会影响当初欧盟自己划定的减排进度表,那眼下是为了民众和经济让“绿党”闭嘴呢,还是苦一苦百姓让环保的大旗继续飘荡下去?

(环保主义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举行游行集会) (环保主义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举行游行集会)




显然,欧洲各国不约而同选择了前者。这让之前欧洲在能源问题上的各种高调宣传,都成了笑话。


在俄乌战争开始之前,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曾制定了相当激进的清洁能源计划:淘汰煤炭能源、禁售燃油车……甚至因为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站这种前车之鉴,欧洲国家连核能也信不过。


那讨论来讨论去,风电、光伏、太阳能发电这类正儿八经的可再生能源,欧洲发展起来了吗?


并没有。他们只是把天然气单拎出来,说它能够充分燃烧、不会排放固体颗粒物,所以是“清洁能源”,可以广泛使用。


与之相对的,煤炭是高污染的能源,要彻底废弃。比如意大利、荷兰和德国,就已经把弃用煤炭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分别承诺将在2025、2030和2038年彻底淘汰煤炭。



可欧洲好像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最青睐的能源天然气,极度依赖进口。


俄罗斯作为欧洲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一旦开始限制天然气的供应,欧洲的可再生能源根本填补不上这个窟窿,能源短缺的影响瞬间就会传导到普通人的餐桌上,波及范围非常广。


尽管美国已经开始向欧洲追加供应天然气,欧洲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能源进口结构,但这些都非一日之功,短时间内,俄罗斯的“断气”仍旧是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才导致了欧洲如今在能源问题上的被动局面。换句话讲,欧洲国家所谓的“清洁能源”实际非常脆弱,以至于为了保证能源稳定,之前最看不上的“脏煤”如今也成了最佳解决方案。


而曾经欧洲提出的各项环保标准、减排进度,开始逐个被自己推翻。


欧洲议会在经过328票支持,278票反对的投票后宣布,核能和天然气现在在欧洲属于“绿色能源”。



这意思是,解决不了清洁能源,就解决清洁能源的概念。这波,欧洲人是开始重新定义“环保”了。


在不会太遥远的未来,我们可能会看见更多“环保少女通俄”的魔幻情节。



04. 写在最后


1962年首次出版的科普图书《寂静的春天》,让普通人看到了污染造成的影响有多大,于是全世界的人类第一次重视起了环保这个话题。



无视污染带来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想让人类更长久的在地球母星生存,走向可再生能源的确是人类发展的唯一正确解。


从这个角度上看,欧洲对环保的高要求没有错,但这不代表他们可以用高调的声音,来掩盖真实行动上的无力。


为什么欧洲的可再生能源起步发展那么早,在光伏领域却被中国的企业后来居上?



也许是因为欧洲人一边喊着要环保,一边却不肯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高耗能生活;而中国人被专利壁垒封锁在外,只能孤注一掷在新领域弯道超车。


社长觉得,欧洲该停止在咖啡渣做鞋、苹果皮酿啤酒这种细枝末节的“环保事业”上钻研,是时候死磕真正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了。


或许,可以向我们学习,从大规模应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开始?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8万关注 | 3546作品
+ 关注
想了解电动车?看我们就够了!虽然姿势不太正经,但教的东西很正经!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