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与魏牌“互卷” 增程式是不是伪命题?

近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与长城魏牌CEO李瑞峰的一场隔空互怼在汽车行业掀起了一阵波澜。然而,双方争论的内容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增程式混合动力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技术?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较量




7月6日,在第十四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余承东表示,增程式作为家里第一辆车很合适,理由是用内燃机发电可比燃油车省一半油,建议尽快淘汰燃油车。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

随后,在社交平台上,余承东发文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称充电桩的完善与普及还需要时间,增程模式是目前最适合的新能源车模式。同时,他还对理想汽车对于增程式技术的推广和贡献表达了肯定。

余承东的这一言论立刻点燃了“引战”的火药桶。

魏牌CEO李瑞峰第一个站出来发文称,“打铁还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博文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显然是在暗讽余承东。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越想越气。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李瑞峰再次发文称,“增程式就是落后的,隔行如隔山,别把随性当个性”,并引入了一个话题为“你觉得增程式混动到底落后吗?”的投票。

类似的一幕同样出现在2020年。

2020年9月,大众中国CEO冯思翰曾表示,“增程式电动车从整个国家和地球的角度来说,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暗指理想汽车难成气候。

当时的理想ONE销量相比同级大众车型确实难以望其项背,但创始人李想还是表达了对增程式技术路线的坚持,称愿意以理想的技术与大众最先进的PHEV进行对比。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

君子报仇,不急一时。随后第二年,李想发布了一条微博,内容为“感谢鞭策,继续努力。”并配上了理想ONE自2019年12月交付至今三年与大众旗下中大型SUV的销量对比图,以此作为对冯思翰的回应。

对于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李瑞峰的观点与冯思翰大体一致,而余承东与李想更像是“商业互吹”,与其说是未来新能源技术路线的争执,更像是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之间的较量。




增程式混动的前世今生




实际上,提到油电混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映入脑海的往往是在全球市场鏖战多年的丰田THS和本田i-MMD。


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混动技术主要有四种:MHEV(48V轻混)、HEV(油电混动)、PHEV(插电混动)和REEV(增程式)。作为传统内燃机和纯电机的折中驱动方式,油电混动技术去芜存菁,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节能减排方案。

而增程式混动技术则是其中的“另类”。

增程式技术并不是近几十年研发的产物,10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台纯电动车问世,但由于续航过短因此不具备实用性。

彼时,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想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给电动车装上一台内燃机用来发电,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最早的增程式汽车。


从结构上来说,增程式是串联式混合动力车型,当电池组电量充足时采用纯电动模式行驶,而当电量不足时,车内的内燃机发动机启动,带动发电机为电池充电,提供电动机运行的电力。

由于仅为发电运行的内燃机可以长期运转在较为理想的工况下,因此相比于传统燃料车型,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在增程状态下依然具有燃耗方面的优势,同时具备电动车运行平顺的优点。不过,这项混动技术在高速时的能耗相对较高。


在1996年,通用就推出了一款采用增程式技术的原型车E1,但评估过后,没有量产。后来,宝马曾在2014年推出i3增程型。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增程式曾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一直到2019年理想ONE的出现,增程式才再次成为了主流焦点。

随后,华为和金康赛力斯共同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问界、东风集团推出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岚图,旗下车型同样采用了增程式混动技术。




用销量说话 用实力表达




面对质疑,选择用实际销量作为回应才是最有力的反击。

此前有业内人士提出:混动只是一个过渡技术,未来不是纯电,就是氢能源,与其耗费那么大的力气去搞过渡技术,不如直接一步到位。


作为混动中的另类技术,增程式的前景更加不被看好。而数据表明,这一观点似乎愈发站不住脚。

2022年7月1日,理想汽车公布2022年6月交付数据。2022年6月,理想汽车交付13,024辆理想ONE,同比2021年6月增长68.9%。第二季度累计交付28,687辆,同比2021年第二季度增长63.2%。自交付以来,理想ONE累计交付量已达184,491辆。


作为全新品牌,AITO问界的销量同样不容小觑。6月份,AITO问界旗下首款车型 问界M5的销量为7,021台,创造了新品牌单车型最快交付破万的纪录。中信建投预测,下半年,问界M5、M7系列车型单月销量有望持续增长,全年累计销量预计达到5万~10万辆。

数据高增的背后,是旺盛的市场需求。

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管城熠认为,在动力电池技术出现颠覆性创新并实现产业化之前,增程式技术产品可以给予出行消费者更多选择权;“十四五”时期大规模推动新能源汽车,增程式技术是可行的路线之一。


在“双碳”目标实施背景下,对于碳排放形势严峻的大城市,增程式电动汽车能够满足在特定区域内纯电行驶的需要,可以尝试将政策路线和使用机制深度融合。

随着市场认可度的逐步提高,不少消费者也放下了此前对于增程式混动的偏见。那么,增程式到底是不是伪命题?在笔者看来,至少就当下来说,无论谁也不能对此盖棺定论。对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而言,没有最好、最优的技术路线,只有更杰出、更可靠的产品。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问界M5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594关注 | 379作品
+ 关注
给你最权威的汽车资讯!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