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销量突破16万辆,比亚迪再创神迹,国际巨头彻底压不住了?

8月3日晚,比亚迪公布了7月份的销量,在过去一个月比亚迪交付了超过16万辆车,已经接近巅峰期南北大众的水准,再度震惊了业界。

功夫汽车有个朋友是比亚迪十几年的老粉丝,连他也忍不住感慨,原以为比亚迪单月销量破10万之后自己再也不会震惊,没想到短短4个月销量又暴涨了60%,现在开始坐等年底的20万里程碑。

现在每个月已经开始出现“比亚迪现象”,就是所有人都等着比亚迪公布销量,看看又打卡了什么样的新高度碑。

也有很多人感到疑惑,国际汽车巨头巨头们造车这么多年,不管是技术经验、资金实力,还是品牌影响力,都远非比亚迪可比,为何会被比亚迪换道超车呢?

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容功夫汽车给大家解读一下。

(1)自主自强,坚持的魅力

其实比亚迪的崛起,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专注,将近二十年押宝新能源赛道,不停地投入完善自己,为比亚迪铸成了最坚固的护城河。再有就是坚持自主研发和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让它最终守得花开见月明。

比亚迪是一家造电池“出身”的企业,2003年它就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也就是在这一年,比亚迪组建了汽车业务。因为比亚迪已经坚定,新能源汽车会是未来。

2006年,比亚迪推出首款纯电动轿车F3e,搭载了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铁动力电池ET-POWER,2008年比亚迪首款双模电动车F3DM上市。2014年,比亚迪建成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并且发布了著名的“542”战略,开始押宝混动赛道。在当时来说,比亚迪是一个绝对的“逆行者”。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20年比亚迪推出了颠覆性的刀片电池,以及DM-i超级混动系统。开始一车难求,成长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巨无霸。

乍看上去,比亚迪的崛起之路似乎是一帆风顺。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在那个燃油车如日之天的年代,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过得非常辛酸。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比亚迪几乎是什么都做。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款涡轮增压发动机,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款双离合变速箱,饶是如此,很多时候还需要靠着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来支撑汽车业务的投入。疫情严重的时候,比亚迪甚至自己设计制造了口罩机,并顺道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

之所以什么都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没钱。买不起爱信的变速箱,买不起国际巨头的天价专利授权。但正是这种极度“抠”,什么都自己干的态度,让比亚迪的汽车业务最终存活了下来。并且凭借多年的积累,在新能源时代最终到来之际,一跃成为了行业的排头兵。

另一方面,当然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扶持。从2010年开始,国家就已经认定电驱动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是国内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最好机会。虽然早期的争议非常多,也滋生了不少不合理的现象。

但从结果来看,十余年的政策倾斜终于奏效了。除了比亚迪之外,国内还诞生了埃安、蔚小理等一系列的新势力,吉利、长城们也迅速跟上,对特斯拉形成了合围。

简单来说,比亚迪的成功是多年坚持的结果,其间经历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甚至多次传出比亚迪要放弃“不赚钱”的汽车业务。但靠着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比亚迪最终实现了破土而出。

(2)无尽内耗,国际巨头们的失策

中国力推新能源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且从来没有对享受补贴的“籍贯”进行限制。比亚迪的研发也从来没有藏着掖着,就差写脸上告诉大家,我要押宝新能源。

那为什么国际巨头们都被换道超车了呢?理论上不说08年了,即使它们在15年之后同步投入精力,也能轻易碾压比亚迪。为什么国际巨头不这么做呢?答案是无尽的内耗。

最典型的就是最近刚刚“下课”的迪斯,他在宝马和大众两大汽车集团都呆过,而且都称得上是肱股之臣,然而结局却是一模一样。

迪斯在宝马呆了19年,20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宝马整个集团束手无策。关键时刻正是他挺身而出,给供应链减负,削减经销商利润,最终让宝马度过难关。但也因此得罪了工会,最终在宝马竞争CEO屡屡受挫。而他所负责的i系列电动平台,也一直被制约,最后导致了他出走大众。

到了大众之后,迪斯成功帮助大众摆脱“排放门”危机。却也同样因为大力推动电动化,得罪了工会,最终被扫地出门。

迪斯的遭遇可以说是国际巨头们往电动化转型的缩影,功夫汽车与一名行业高管聊过,他是这样解释的。对于国际巨头们来说,现有的燃油车业务依然非常赚钱,而且养活着一大帮人,任何大刀阔斧的改革都要动摇现有的架构。

而且往新能源转型肯定是需要大笔投入的,比亚迪做了近20年。国际巨头们资源再多、能力再强,没有个五六年投入肯定很难出结果。这就意味着,需要用现有赚钱的业务去养活并不能盈利的新业务,其中的阻力是非常大的。

然后结果就是,投入得不情不愿,干活的人也是束手束脚。对迪斯来说,“下课”可能也是一种解脱。

但如果不转型,就有可能错过大好机会,最终公司走下坡路,不还是所有人都要倒霉吗?对于这个问题,这位行业高管朋友是这样说的。

他说他也会面临这个问题,很多时候公司上层的决策,他也感觉到问题非常大。比如他们公司在2020年的时候推出了一款高价的“油改电”车型,他就预见到了这款车已经严重落后,不可能有市场。

但对于这样的上层决定,他是无力阻止的。因为想做成一件事,靠的是从上到下的投入,作为中间阶层去阻挡上层的决定,很可能就是第一个祭品。

不过他也提到,市场竞争就是这样,不用过度担心。诺基亚倒闭了,诺基亚的员工们换个地方照样上班。高管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一样不愁工资,即使找不到同样级别的岗位,现有的积蓄也足以保障下半生的生活。

至于普通员工,其实本来就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业务不变。因为一个搞发动机研发的人,去搞电池研发就不一定合适。公司走下坡路之后,普通员工也就是换个地方上班而已。

另外他还提到一点,国际巨头们都已经有非常长的历史。往往已经没有创始人烙印,而是由众多投资人掌舵。像迪斯这样的是少数,大多数CEO都是优先考虑保住饭碗,如果公司实在不行就直接股票套现,再去投资别的新兴企业。

往往最有危机感的,还是那些创始人企业。因为高管和普通员工可能没那么在乎企业的死活,但创始人肯定是在乎的。

最近几年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和长城应该是追赶比亚迪追得最快的,原因就是它们最有危机感。魏建军甚至在媒体面前一再流露自己的担忧,就是这个道理。

(3)功夫拍案

比亚迪的崛起,其实是多方因素促成的结果。首先当然是超乎寻常的眼光,近20年坚定新能源汽车就是未来发展方向,持续的投入终于修成正果。但也不应该忽略国内的政策支持,这也是比亚迪能挺过艰难期的重要原因。

另外国际巨头的落败,本质上还是自身内耗的结果。让一个成功的企业革自己的命,本身就是难上加难的事,诺基亚、柯达如此,一些国际巨头很可能也会走上这条老路。

目前倒是一些创始人企业还在急剧挣扎,未来10年国内的汽车企业可能只会剩下五六家,会是谁呢?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2万关注 | 1.4万作品
+ 关注
这里是功夫了得的汽车机构媒体“少林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