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1 年广州车展问世后,小鹏 G9 就一直保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随着蔚来 ES7、阿维塔 11 等中大型 SUV 的不断问世,小鹏官方终于在 8 月 10 日正式公布了 G9 内饰。
除了内饰,G9 随之公布的细节也是满满的惊喜。全系 800V 高压平台,480 kW 超快充,双腔空悬,3 秒级的百公里加速等等。不过,G9 在智能领域突破绝不亚于上述几项硬件工程能力的提升。
这次,小鹏 G9 又将怎样「定义」智能化?
「Parking to Parking」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点到点」智能驾驶。
如果说 G3 的视觉融合泊车是随堂小测、P7 的高速领航(NGP)是月考、P5 的城市领航(CNGP)是期中考,那么 G9 将带着小鹏多年积淀的软件工程能力来参加这场期末大考。这场期末考会将国内目前已经进入「瓶颈期」的智能驾驶市场再次拉高一个层级。
我们先来看看 G9 车上搭载的 XPILOT 4.0 智驾硬件:
- 2 颗激光雷达;
- 12 颗摄像头(800 万的前视双目);
- 5 颗毫米波雷达;
- 12 颗超声波雷达;
- 2 颗 Orin - X 芯片,508 TOPS 算力。
显然在感知硬件和算力单元上,G9 并没有选择「军备竞赛」。但 2 颗 Orin - X 芯片,互为安全冗余的最低限度,也为未来几年智能驾驶能力的进化留足了空间。同样,2 颗 800 万摄像头、2 颗激光雷达,在今天内卷的感知硬件市场中算不上第一,这符合何小鹏对于智能化理念:「我们的目标是在合适 BOM 成本下的技术能力最优解,创造更大的用户价值和企业价值」。
同样的故事也正发生在 Tesla 身上,HW 3.0 的硬件 + 120 万像素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在美国街头欢快畅行。消费者对此的质疑声从来不是 FSD 的硬件不够看,而是什么时候进入国内。
相比车顶激光雷达的方案,G9 将 2 颗激光雷达布置在车灯下方。从外观来看,「隐藏式」的激光雷达给外观和风阻系数都带来不少优化。
如果更深层次来思考这两颗激光雷达的位置,会发现小鹏智能驾驶场景的研发重心正在逐步转向更为复杂的城市开放道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小鹏 XPILOT 更快的工程化进度。
车顶激光雷达带来最直观的好处就是探测效果更好,在激光雷达的世界里,「一寸高一寸强」绝对没错,这也是大多数 Robotaxi 车型上都会头顶激光雷达的原因。但实际上,800 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可以比激光雷达看得更远。
事实上,何小鹏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对高精地图、激光雷达都不是强依赖,但现在只靠视觉没有做到冗余的备份,也没有能够在复杂的交通环境里面去做到安全,所以这里面是一个平衡的逻辑」。
为什么 G9 选择了双激光雷达布置在左右两侧的方案?对于城市智能驾驶而言,这样的布置下感知的下视盲区和侧视盲区更小,可显著提升车辆识别近距离、低矮物体的能力。
「激光雷达放在哪儿」这个问题,不存在共识的最优解。不同的车企都会从自身的需求、工程难度、算法、成本等多个维度去权衡。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是,G9 的前序车型 P5,是中国首个前装量产激光雷达的车型,这会让小鹏在相关问题上有更多的理解和 Know-How。
此外,G9 是全球化定位车型,考虑到海外的市场环境,小鹏 XPILOT 4.0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然会逐步减少对于高精地图的依赖,这其实也证明 G9 的点到点能力将推广至国内的每绝大多数城市,这样的能力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巨大优势。
从更长远来看,何小鹏认为小鹏将在 2026 年实现真正的 L4 级自动驾驶,G9 或许会是小鹏 Robotaxi 的排头兵。
在这软件能力自信的背后,是小鹏拥有着目前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超过 1500 人的智能驾驶团队以及小鹏多年的智能驾驶经验积累,我们不妨一项一项来聊聊。
首先,小鹏在 8 月 2 日宣布在乌兰察布建成目前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用于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基于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打造的「扶摇」,算力规模达到了 600 PFOPS(每秒浮点运算 60 亿亿次)。换成数据来看,小鹏自动驾驶核心模型的训练速度提升了近 170 倍,时间可以从 7 天缩短至 1 小时内。
目前,「扶摇」已经用于 CNGP 的算法模型训练,当 G9 大规模交付后,相信小鹏的算法迭代还会更进一步。
其次,2022 年有超 1200 名应届生入职小鹏,其中智能模块领域入职人数占比达到 41%。放眼小鹏全公司,今年 Q1 财报公布的研发人员数量达到了 5271 人,何小鹏也曾透露过,智能驾驶团队规模达到 1500 人。显然,小鹏在试图保持甚至进一步拉大领先优势,新鲜血液也在不断涌入。作为近年来「初显锋芒」的智能驾驶,人才这种战略资源也是每个车企都极为重视的。
最后是小鹏多年的智能驾驶经验积累,小鹏在 G3 的 XPILOT 2.5 上打响了业内视觉融合泊车的第一枪。P7 的 XPILOT 3.0 完成 NGP,P5 带着 XPILOT 3.5 完成 CNGP 的初级阶段。
或许你会有个疑问,CNGP 不是还没有吗?
的确,受政策审批的因素,CNGP 迟迟未能与用户正式见面。小鹏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审批的落地,相信马上就会有好消息。
从此前何小鹏与吴新宙一起体验 CNGP 的视频来看,虽然 P5 在硬件上不占据任何优势,但这套系统的完成度已经相当高了。
而且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达「最近几年数据跟算法模型的变革所导致的进展远超我们想象,最近我每三周会坐一下我们的 CNGP,说实话,每三周都有巨大的变化,这还是在一个 30 TOPS 的算力,明年我们全部到 500 TOPS 算力会完全不一样。」
带着更强硬件基础的 G9 目的极其明确,从停车场 - 城市 - 高速/高架 - 城市 - 停车场形成场景闭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点到点全场景智能驾驶,这种非割裂式的智能驾驶体验,对于用户体验的改变是跨越性的。
从更远的角度来看,G9 XPILOT 4.0 现阶段的智能驾驶能力可以实现初步闭环。采取轻地图方案后,小鹏的智能辅助驾驶会变得更具适应性,距离满分也会越来越近。
当然,小鹏不仅仅在国内智能驾驶领域的保持领先优势,更多智能领域甚至是底层架构方面也在进一步探索。
翻译翻译全场景智能?
全场景智能自然不只限于智能驾驶。从 P5 开始,小鹏就对智能座舱进一步探索,「第三空间」应运而生。而这次 G9 将座舱的智能化维度又推上一个高度 —— 3D 人机交互系统。
这可能是行业内首个基于 3D UI 开发的人机交互系统,由小鹏与 Unity 3D 引擎联合开发。相信对于游戏迷来说,Unity 并不陌生。Unity 引擎诞生了包括原神、帕斯卡契约、王者荣耀、纪念碑谷等等人尽皆知的游戏。
3D UI 优势在哪?
如果仅仅是一个单纯的 3D 界面,那看起来毫无亮点。但如果把真实场景投射到车机里,会不会有点不同?举个例子,通过感知硬件识别到充电桩的地锁并将感知画面呈现到中控屏上,通过中控屏控制地锁,进行充电。这样简单、无感、易上手的交互才是人机最自然的交流。反之,通过多级菜单或手机 App 来降地锁,更像是在翻数字字典,两者的交互体验差距立竿见影。
在官方透露的视频中来看,智能驾驶的可视化也进行了 3D 加工,这对于复杂城市道路和周边环境的反馈更加直观。
长远来看,若干年后自动驾驶的逐渐普及,智能座舱将会成为车内娱乐和交互最重要的帮手。而智能座舱现阶段还是充满想象力的阶段,每一个「积跬步」都无法被忽视。
至于智能语音,小鹏已经基本已经到了「至千里」的级别。小鹏的语音助手小 P 似乎在无限进步,拟人化声音、可见即可说、连续对话、语义识别等等,这在 3 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这一次在 G9 上,小 P 又完成了一次进步。
- 毫秒级的交互相应,「说到做到」。
- 四音区的精准识别,互不影响。
- 无网弱网状态下,可进行本地对话。
这种全方位无感的交互,可谓是对语音助手的最高基准,即便放眼当今的全球市场,小 P 的能力也是佼佼者。
此外,睡眠空间和冥想空间都拥有了全新的 UI 界面,空调、香氛、音乐、闹钟、氛围灯多重联动下,为消费者提供除家和公司外,另一个第三空间。
同时小鹏对第三空间进一步挖掘,例如在 G9 中推出的 5D 体验,调用全景声、律动座椅、空调等等硬件来配合片源联动,打造更加沉浸式体验,这种看似简单的场景功能背后依赖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来实现软硬件协同,体验背后的技术基础是不易被消费者察觉的。
EEA(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电子电气架构一直是让用户感知很弱的一件事情。但经过汽车行业近几年的发展,EEA 的能力逐渐被消费者感知到,特别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小鹏 EEA 3.0 采用了中央超算 + 4 个区域控制硬件架构,全新的 EEA 3.0 也让 G9 与众不同。
简单来说,X - EEA 3.0 是将所有的算力都集中在了一起(中央超算),上限更高、能力更强、结构更简单。配合 4 个域控制器将整车功能区连接起来,开发和更新的内容可以让工程师更加天马行空、游刃有余。将这些信号串起来还需要千兆以太网来作为主干通信架构,千兆以太网对于整车智能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大量的 ADAS 数据传输。
如果从用户视角来看,G9 的 OTA 迭代速度会更快,并且 OTA 范围更广。用户需求或者产品需求可以更迅速地进行开发更迭,对于 G9 全场景智能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其次是升级时间快,小鹏官方给出的数据是 30 分钟,通过多个控制器同步刷新。目前整车 OTA 的车型升级大版本基本都需要 1 - 2 个小时的时间。并且域控制器均作内存分区,升级和车辆运营互不干扰。也就是说你可以在用车时进行 OTA 升级,当下一次启动车辆后升级即可完成,这也有效的避免点错了在马路中间原地升级的尴尬场景。
小鹏在智能化领域始终走在前列,并且毫无放慢脚步的现象。在全新一代底层架构的支持下,考验小鹏软件工程团队的时刻也随之来临。
写在最后
小鹏用 G9 诠释了对于全场景智能的理解,点到点到智能驾驶、潜力巨大的智能座舱,甚至是空悬这样的悬挂系统上也赋予了智能化。智能优势带来的差异化一直是小鹏最亮眼的卖点之一,想必这次 G9 会进一步放大差异化带来的产品优势。
但在何小鹏眼里,这不过只是起点,未来的飞行汽车、机器人领域都还有大量的机会等待进一步发掘,在两个月后的 1024 小鹏科技日时,小鹏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