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奥迪Q6,从过去到未来

刚刚上市的 奥迪Q6,用很多创新元素昭示着奥迪设计的新方向。但和以往有着较大变化的模样,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品牌老粉们质疑的声音。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突破与创新。


面对不同的声音,Q6的主创设计团队——来自德国总部的严思鸣和David,和我坦诚地聊了聊自己的看法。




网上有种声音,认为Q6用麒麟作为设计灵感,丧失了以往奥迪化繁为简且鲜明的包豪斯设计风格。




在思鸣和David看来,麒麟只是让人们记住这台车的一种方式——背后更想表达的,是这台车不同以往的站立之姿。


作为奥迪品牌尺寸最大的SUV,车长达到5099mm、轴距达到2980mm的Q6设计目标很明确,就是既要将中大型SUV的昂首挺胸之势显性化,又要兼顾动感的态势。这是天生带有越野使命与quattro运动基因的奥迪Q系列,与很多只注重豪华风格塑造的竞品最大的不同。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单选题,而是要左右兼顾的填空题。


麒麟威风凛凛、甚至明显后倾的站姿,是奥迪德国设计团队想借助麒麟之意向公众传递的Q6设计思考。为了配得上“尺寸最大的奥迪”的定位,Q6的车灯位置较Q5和Q7都更高,如果说后两者的目光在向下看,Q6的目光显然在向前甚至向上看。配合纵向高度大幅抬升的侧进气格栅,Q6延续着Q系列强调垂直设计的家族哲学,也呈现着昂首挺胸的站立之姿。


“Q6更加自信,垂直稳固带来的王者气场,也是我们希望在Q系列不断深化的特征。”




同时,虽然是奥迪首款搭载贯穿式日行灯的车型,但Q6并没有像一众新势力一样只设计一道横线就草草了事,而是依然保留了箭型日行灯与大灯模组,用眼神来刻画凛凛威风的同时,强化着品牌的辨识度。




大体量的气场有了,接下来如何让一台大车看起来不笨重,就需要在细微处比拼专业的手法了。


比如为了获得更大的三排空间,通常需要车辆延伸出长后悬,从而导致厚重的车尾感。而Q6则在压低车头的同时抬高车尾,用带有上扬趋势的侧裙和延续到车尾的侧包围特征,减弱了这种车尾感,增强了Q6设计的整体性。




再比如抬高水切线并加大倾斜角度,减小greenhouse面积,用上小下大的视觉比例营造轻盈的感觉,同时搭配与车身异色的奥迪经典刀锋D柱,彰显蓄势前冲的感觉。


毕竟,欲动未动的态势,永远比正在运动的物体更动感。


此外,为了腾出更多的内部空间,尽管Q6的L113在同级中并不算长,但为了延续长机盖所传递的传统豪华感,Q6巧妙地将外后视镜布置于前机盖侧边缘的延展线上,视觉上延伸了机盖的长度和宽度,在经典汽车设计法则的边界内控制着比例姿态。




这些,也都是作为百年大厂的奥迪所一直传承的,在严谨中创新的设计基因。


换句话说,麒麟只是一种更容易让人感知到威严体态的传播方式,而非为了贴近国人审美而放弃品牌基因的刻意之举。






谈到品牌基因,就不得不提一些网友以相似前脸布局的自主品牌来对比Q6的事儿了。


奥迪的多边形格栅最早出现于2003年日内瓦车展亮相的概念车Audi Nuvolari quattro,在SUV上的运用则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Allroad quattro Concept。




随后从四边形发展到六边形,再到2016年Q8 concept问世后确立的八边形,奥迪掀起了多边形大嘴格栅的审美浪潮,八边形格栅也成为了如今Q系列的专属。




无论是后来的奇瑞还是大通,也都在用更硬朗、更壮硕的格栅形式探索SUV气场的具象化表达式。我倒是觉得,谈不上谁借鉴谁,这种撞脸显然也没法证明谁的衰败或谁的成功。说句题外话,还是把精力花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标志性语言上,打造更好的产品,车企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在进一步迭代八边形格栅的基础上,奥迪Q6还是家族中大型SUV中首次采用双前脸的车型。你认为花五六十万买6/7座SUV的消费者只喜欢沉稳商务的风格,但对于车主平均年龄只有28岁、70%用户小于40岁的上汽奥迪来说,必须得对用户的喜好有更大胆的想象力。


所以Q6不仅推出了两套前脸方案,而且和过去一套商务一套运动的刻板做法不同,两套前脸分别以竖向矩阵式蜂窝排列和横向Y字多边形装饰刻画着不同的运动范儿。




还有8款车漆、6款轮毂、2款方向盘、2款前排座椅、6款内饰条、11款座椅面料及缝线组合、总共15款配置的车型选择……


虽然德国人一直把少即是多挂在嘴边,但在设计丰富性上,耕耘中国多年的奥迪深知少就是少,多才是中国市场的审美与消费之道。




因为只供中国市场,有些人就觉得Q6的产品调性丢失了奥迪应有的味道。


在我看来,Q6与过去的奥迪很不一样,但并非因为其只供中国,而是它本身就肩负着探讨油车如何在电车时代自我革新的品牌任务。换句话说,在Q6的产品使命中,为品牌探索新时代的新方向,远比满足某一单一市场的需求优先级更高。


Q6创新的方向有很多,比如它是第一台搭载贯穿式头灯的奥迪,是第一台将quattro作为投影式刹车灯的奥迪,也是第一台提供6座布置的奥迪。




6座的内饰布置延续了上汽奥迪从Q5 e-tron开始树立的“Roadjet陆地专机”产品标签,也强化着奥迪在中国市场的用户体验新价值。通风、加热、按摩,可调两侧包裹角度的航空头枕、不会因座椅角度调节而改变位置的固定式内扶手、支持单手操作的双段式开启可伸缩杯架与手机支架、6处Type-C充电接口、多层夹胶的隐私静音玻璃及遮阳帘,都在尽力坐实“陆地专机”四个字。




除了将二排空间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以外,Q6还采用了全新的IP和门板造型,这种造型打破了以往运用大量平直线面的设计,舍弃了一些刻板而僵硬的科技理性,来探讨一种更感性的奥迪味道。




毕竟虽然是百年老牌,但作为一个新诞生的公司,如果上汽奥迪一直遵循着过往的设计与产品定义,未免显得既没诚意、又没新意了。


从创新=创造新鲜的定义来看,符合所有人惯性思维的只能是制造而非创造;创新也终归需要时间来被大众适应,因为主流接受就意味着“还不够新”。


严思鸣告诉我,Q6的设计风格正在未来的奥迪车型上发酵。虽然Q6对奥迪未来的设计方向能有多少影响还是个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一定会助推奥迪与时代变革的共振。




从奥迪Q2到e-tron quattro Concept,再到如今的Q6,作为奥迪设计总部唯一的华人外饰设计师,严思鸣操刀的作品,也正映衬了奥迪基于更理性的西方思维与更简约的西方审美,不断融入更感性的东方思维与更繁复的东方审美,并将这一设计风格全球化的过程。




6年前,在当时的汽车设计内参交流群里,我们办了一场与严思鸣的线上访谈,我问思鸣奥迪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冷静中的感性”。今天,同样的问题再抛给他,他给我的答案是,“通过棱线精简做减法、体量饱满做加法,来寻觅复杂时代的低复杂性。”


毕竟10年前严思鸣在Pforzheim的毕设,那台后来被放在奥迪德国总部展览的“感性几何”,就是在有本质冲突的不同形态中寻求美学平衡点的有力探索。


在平衡理性与感性、冷静与热情的路上,奥迪设计团队用一台又一台不做单选题的奥迪,帮助着用户更轻松地感知着时代的复杂情感。




比如Q6,比如下一台更不一样的奥迪。



点击进入 2022好车推荐 专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奥迪Q6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974关注 | 287作品
+ 关注
聚焦出行领域的设计体验与科技变革,20万+车企从业人员/供应商/设计爱好者/车主用户关注 不止聊设计,分享新出行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