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做天然气激光遥测系统的公司,如今也跨界到了无人驾驶激光雷达领域,这家公司叫做禾赛科技。昨天,他们发布了自己的重磅产品:40 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Pandar 40。为此,我和禾赛科技 CEO 李一帆聊了聊。
激光雷达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目前市面上激光雷达的销量基本都是由研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撑起来的。这些公司可以分为几类:车企、互联网公司、供应商以及创业公司,相应的代表公司有:福特、谷歌/Uber、德尔福以及国内的智行者等等。
禾赛此次发布的 Pandar 40 激光雷达,内部依然有转动的机械部件,外部有壳子罩着,下图是它和一罐可乐的对比:
Pandar 40 专门为无人驾驶场景做了诸多优化,线束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在接近 0°范围附近的 25 线的角分辨率达到了 0.33°,可以充分捕捉行驶过程中远处物体的细节特征。 相比于传统 16 线的 2°角分辨率,在 50 米外的一个 1.7 米高的行人,他身上的线可以从 1 条上升到 6 条,甚至超过了 64 线的 5 条(0.4°角分辨率)。
用图说话,就是这样的:
禾赛方面也列出了 Pandar 40 和 Velodyne 64 线激光雷达的参数对比:
从性能直接对标 Velodyne,可以看出禾赛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不过对于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来说,对 100-200 米的障碍物的探测能力同等重要,期待未来禾赛公布此类测试结果。
其实在今天发布 Pandar 40 之前,禾赛就邀请了一些相关公司对其进行测评,包括:百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驭势科技、智行者、四维图新等公司。从客户的反馈来看,几乎是一致好评。
禾赛还放出了一些路测数据:
另外,车用产品必须符合车规级要求,禾赛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测试,包括高强度震动、温差和湿度等等。接下来禾赛要做的就是识别算法,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性能是一方面,激光雷达更重要的是价格。 国外的激光雷达价格奇高,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很难通过大批量生产均摊成本;
二、产能受限,比如 Velodyne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人工调教。美国的人工费很高,导致生产成本无法进一步降低。这也导致 Velodyne 的交货周期一拖再拖:2017 年初,多数客户反映其交货周期为付款后 6 个月,三个月后,这个数字变成了 9 个月。
三、有一定垄断因素。
在看到 Velodyne 的「短板」之后,禾赛的做法是在研发过程中,设法减少人工调教的步骤,使它更适合流水线生产。即使依然有人工调教的步骤,国内的人工成本也要比美国便宜得多。在问到价格时,禾赛方面并未透露具体数字,不过表示会比 Velodyne 的同级别产品便宜。
在禾赛的新闻通稿中,官方表示:禾赛在产品化激光雷达的过程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近百家自动驾驶公司的超过千台的意向订单。
算一笔账:Velodyne 64 线激光雷达的价格是 8 万美元,就算现在禾赛的产品卖 8 万人民币(随便猜的),也能卖个几千万…
看到禾赛科技的 Pandar 40 之后,其实我更惊讶于禾赛做产品的速度。因为禾赛科技成立于 2013 年,Pandar 40 的研发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对此,禾赛的解释是:
(禾赛科技)积累了多年开发激光遥测传感器的经验,虽然测距和气体检测原理不同,但是遥测光路的设计,电子信号处理等很多核心问题都是一样的,储备的人才也是相通的。
禾赛有一支丰富的激光传感器开发团队,有设计过四代苹果手机电子系统的电子工程师,有在卡尔蔡司设计过镜头的光学工程师,也有在斯坦福大学从事激光传感器研究的科学家,和数十位一线硬件公司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从这两年的 CES 展我们就能发现,激光雷达一直是很火的一个话题,固态化、小型化和低成本是趋势。不少公司都发布了新款固态激光雷达,并给出了几百几千美元不等的价格「愿景」,然而事实是现在大家都顶着上万美元的多线激光雷达在跑。激光雷达市场,依然容得下新的玩家。
对了,Pandar 40 已经能在禾赛官网下单了。这次禾赛 Pandar 40 的出现,到底会对激光雷达市场产生多大影响,只能用时间说话了。
————————————————
原创声明: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转自GeekCar”及原文链接。
微信公众号:GeekCar,汽车科技新媒体,专注于智能汽车、车联网、新能源等前沿科技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