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谁怕断奶?

中国品牌谁怕断奶?

——车市热点问答(124)

何仑

日前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这份1.3万多字的文件主要讲的是如何做大做强中国汽车品牌,但其中听起来似乎不大和谐的一句话却成了很多媒体报道的标题——“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从前后文看,这其实只是半句话,像是捎带脚顺便说一下,却引发了媒体的高度重视和争议。

问:您怎么看股比放开?

答:一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一方面高举经济全球化大旗,另一方面让人家拿股比限制做口实,指着鼻子说我们是骗子;二是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崛起,无需继续保护,如果不是一开始就不该保护的话;三是该合资的国际汽车巨头都已经合资了,股比放开后,已经合资的巨头们即便要控股或另起炉灶,受制于各种因素,也没那么容易,更何况要在中国这样独特的环境中生存竞争,它们也必须依赖中方合资伙伴特有的国内资源优势。这些问题,我已经说过多次了(参见《吉利为何不惧“股比开放”?》、《取消股比限制,最纠结的是跨国公司》、《德国人玩不转中国汽车事》、《东风入股PSA与股比开放有什么关系?》、《股比开放之争为何不提消费者利益?》、《汽车整车外资股比能不能放开?》)。

问:中国品牌真的不惧股比放开吗?

答:不能一概而论。最不怕的是吉利、长城、比亚迪这样的民营企业。它们不仅压根就没喝过合资企业的奶,而且从某些方面看,实际上是合资的受害者。因为跨国公司依靠中方合资伙伴特有的资源,能获得更大的优势,来和这些势单力薄的民营企业竞争。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得实在:没有中方伙伴的帮忙,外国汽车公司无法获得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变得举步维艰。

但正是这类野生的、不受待见的、没有奶喝的车企,打造出了最具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品牌。对有关部门费心制定的保护主义汽车产业政策来说,这样的结果情何以堪?

问:是不是说国企害怕股比放开?

答:也不能一概而论。哪些国企害怕,你可以回顾一下去年7月的舆论热点——“中汽协及几大汽车集团集体发声,反对贸然放开合资股比”。害怕的大型国企都在这里,就是一汽、东风、长安、北汽这四大集团。

这四大集团里的中国品牌要么亏损严重,要么利润如履薄冰,就靠合资企业喂奶、输血。

有意思的是,上汽和广汽没有在这里面,原因不难理解:上汽自主去年销量只有32万辆,却已经开始扭亏为盈,整体上升势头也很强劲;广汽传祺2016年销量只有37万辆,利润却分别超过了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两个合资企业的中方利润所得。对比一下长安自主,2015年规模上了100万辆,才开始扭亏为盈;据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透露,2016长安自主销量高达128万辆,但净利润也只有6.6亿元。上汽、广汽这两家国企的产品设计、品质、技术、配置甚至部分超越的主流合资品牌,在中国品牌中平均单车售价最高,但比合资品牌同级车型的价格低40%左右,体系能力也很强,所以,它们不惧断奶,而是可以与合资企业共享协同效应,自然不想和四大集团掺和。

问:您前面说过,即便股比放开,跨国巨头要想控股也没那么容易。换句话说,中方的品牌还能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至于断奶。这样看,四大集团如此惧怕股比放开,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

答:也不是。它们确实有理由害怕,主要原因一是它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中国品牌已经开始两级分化,自己有可能落入失败的一极,所以必须绑定合资企业,绝不能让跨国巨头跑了;二是即便跨国巨头在相当时期内不能控股,也跑不了,但随着竞争越来越惨烈,它们的利润自然会被蚕食,即便不会断奶,奶水也会越来越少,如果最终喂不饱中方品牌,那可就惨了,中方在外方面前就更挺不起腰杆了,还有什么资格扯什么中方特别重视的话语权。

比如北汽自主去年亏了27个亿,而作为利润奶牛的北京现代去年销量虽然同比增长了7.5%,净利润却出现了下滑(参见《盈利“龙门”关,自主品牌的“高考年”》),显然是为保销量而牺牲利润的路数。今年一季度,车市增速进一步缩减,在主流中国品牌和日系、美系车的两面夹击之下,北京现代再也挺不住了,销量同比大跌23.4%(参见《大众还有必要做廉价车品牌吗?》),利润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照此下去,这头北汽自主的利润奶牛还能挤出多少奶?

总体看,无论股比是否放开,对那些目前还扶不起来却有奶喝的中国品牌来说,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至于中国品牌开始两级分化的原因,那是下另一个话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988关注 | 238作品
+ 关注
记者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31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