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轮值
宋海涛
《海川品车》、《路边停车场》
投资人
中国汽车市场“卷”了快两年了,上达劳斯莱斯、法拉利之流,下至五菱、长安这样的国民小车,无一幸免。从最初的卷价格、到现如今的卷配置、卷科技、卷“家电”、卷企业CEO的人设……,各家纷纷拿出“吃奶的”力气,掏消费者兜里的钱,博资本市场一笑。
但中国有句俗语说的好,一将功成万骨枯,相信在这场极卷大潮过后,将会是“尸”横遍野。如同当年的白家电、传统手机市场一样,汽车业也必将迎来一场彻底的大消亡。当然,谁都想留下来,不想做被“洗”掉的那个,但很多事情,往往事先就注定了结局,挣扎,只是徒劳罢了。
究竟有哪些品牌会消逝?又有哪些进口或合资品牌会退出中国市场?今天我们不妨大胆来预测一下。
消逝的品牌,我主要指的是近些年中诞生的各种新势力,而且,今天我们只讨论目前在新势力车企中排名靠前的数位,哪些根本没造车的,或者没上过各种定语销量排行榜的,就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了,因为这些品牌根本没资格被列入讨论范围。
蔚小理三家,蔚来和理想目前看都有些问题,前者押宝换电赛道,投入巨大,企业连年亏损,产品销量提升慢;后者则单纯依靠增程一条腿走路,纯电无法获得市场认可,但即便是这样,这两家还是能活下去的,未来最不济,也是被国企收(并)购。
倒是小鹏,我是真的不太看好,何小鹏本人对于企业方向的摇摆不定,以及小鹏产品的护城河过浅,都为它的后路埋下了雷,即便跟大众有了合作,但时下的大众也有些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一众中部的新势力中,一直走低端路线的哪吒肯定是没戏了,本来零跑产品的护城河也不深,但朱江明很聪明的拉来了斯特兰蒂斯合作,把自身变为一个隐形代工厂,所以目前看,存活下来问题不大。
目前看,能够找棵大树下乘凉(背靠母集团)的,像极氪、领克、埃安、阿维塔这些,问题都不大,只是看后续能否进一步壮大。但也不是每个在树荫下的就都安全了。像飞凡、智己和极狐,这三难兄难弟在销量上还能偶尔挣扎一下,但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之所以它们现在还在挣扎,那是因为对于上汽和北汽这样的国企来说,谁来承担这个失败的责任,相信懂的都懂,所以也只能拖一天是一天。
比较特殊的是华为系和小米系。前者自身不造车,但是有汽车生态,且与多家车企深度合作,目前的AITO问界卖的风生水起,最近还要拉车企成立合作公司,任老这是要下一盘大棋,后续如何发展,还要让子弹飞一会才能见分晓,但无论如何,未来的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中,华为都将占有一席之地;而至于说小米,车能否像手机一样成功,那就要看雷老板的个人能力了,靠嘴皮子或许能让大家掏出来几千块买个手机,但花二十多万买个车,似乎光靠嘴皮子就有些不够了。
文末再来说说有哪些进口或合资品牌会退出中国市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斯巴鲁和马自达。不得不说,如今日系车在国内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了,国产车型产品力的迅速提升,让日系车物美价廉的优势不再,所以,很多以往走量卖的好的车型,被国产车型快速替代。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萎缩,像丰田、本田和日产这传统三大家,还是能卖一阵的,倒是像马自达这种产品单一的,甚至要靠贴牌中方合作伙伴车型的日系车企,距离退出,真的不远了。
刘鸿仓
“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
这一波大洗牌不仅是新势力+新能源的崛起,还伴随着更早开始的自主品牌的走强和国际品牌的走弱。合资车企的份额是掉的最多的,而其中又以上汽通用最突出。巅峰时期的2017年,上汽通用年销200万台,之后一路下行。2024年1-7月销量仅剩24万台,跌幅超过70%。应该说雪佛兰品牌和别克品牌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这两个品牌都没有很深厚的技术基因,品牌定位也不高端,很容易被物美价廉的自主品牌取代。雪佛兰在美国目前发展还是不错,而别克品牌中国销售占到全球80%以上,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特供”。坊间传言上汽正在和通用洽谈别克品牌的转让,如果真能成行,别克还能继续生存。
缪俊
《MJ车谈》出品人、主编
提到别克要出售给上汽,虽然官方表了态,说那都是传言。不过想一想,也是挺令人唏嘘的。通用当年巅峰期的年销量可是百万级规模,现在月销量连3万台都不到,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我在网上刷到过一位美国车评小哥对此事的看法,他认为通用绝对不会把别克品牌卖给外国公司,如果这样做,会被包括他在内的美国人骂死。在他看来,别克在中国卖不动,可以只在美国卖,如果在美国还是卖不动,那就素性把品牌关掉,就像之前关掉的奥兹莫比尔和庞蒂亚克一样。不过,话说回来,上汽就很愿意购买别克品牌吗?很多人认为上汽拥有别克对出海有好处,只要为其赋能电动和智能化,就可以复制MG名爵的海外成功模式。个人觉得别克和MG太不一样了,别克只在中美两地销售,在欧洲消费者眼里,其知名度远不如来自英国的MG,光从这一点来看,上汽购买别克品牌的意义并不大。
李耕
《轿车情报》总编
华为车BU业务独立出来,而且开始与车企进行深度合作,我觉得这是华为为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表现出的最大诚意。如果华为只是以供应商的身份与车企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会有所局限和顾忌,其中涉及核心技术的机密和大量用户数据的安全问题。除了最初与赛力斯的合作特别紧密之外,与奇瑞、北汽和长安等几个大企业的合作一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现在华为引望开放股权合作,这对于有意向的车企无疑是重大利好,华为也拿出了共赢的姿态,大家共享智能科技成果,共享合作车型带来的市场价值。以阿维塔占股10%为参考,引望能引入的合作方最多可以有9家,不知道下一位会是谁呢?
夏东
“踢车帮”主持人、出品人
品牌的存续问题,还是挺难以预测的。一些一度很红的品牌会消失,而处境不利的品牌却可能繁荣兴盛起来。纵观汽车历史,这种基本动力技术的切换曾经发生过。就是现在概念上的汽车在1886年被发明出来,其实是开辟了内燃机赛道替代了蒸汽机赛道。那些在蒸汽赛道上的强手几乎都被淘汰掉了。只是蒸汽汽车那时还没来得及形成成熟的产业,就被内燃机淘汰出局了。后来在汽车行业,欧美都经历过万马奔腾的竞争,品牌多如牛毛。中国目前的情况就是两个局面同时出现:动力技术的转轨和品牌会战式的竞争。这同时也给全球市场带来剧烈的扰动。
就汽车而言,反而是国企面临的难度更大。因为汽车是一种终端的消费品,其用户主体是私人,这意味着高度的市场化,长期发展并不利于国企。中国的制度有其特殊性,但要融入世界经济,这种特殊性就总是处于国际市场强烈的质疑之下。欧盟对上汽的特殊关照便是证据。而当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深化,制造业对外资的准入限制已经全面撤消,未来极有可能呈现出私营的外资企业与私营的中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外市场展开竞争的态势。国企需要找到能够适应这种条件的生存方式。迫在眉睫的就是外资主动寻求解体合资企业,转向独资经营。至于品牌,说白了是看它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就像很多品牌并没有进入美国市场,通用、福特等美国厂商从全球回撤美国。中国厂家没有进入美国,在欧洲也还处在最低水平。这并不是导致品牌消失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