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轮值
崔珺
“风格车评”出品人
在刚刚落幕的2024广州车展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一方面,作为汽车爱好者,能够亲眼目睹最新车型和技术的发布,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另一方面,我却感到一丝失落,因为车展似乎正逐渐偏离其本质——展示汽车科技与文化的平台,转而成为了一个流量和噱头的竞技场。
今年的广州车展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载人公开飞行表演。这场表演无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科技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然而,当这样的飞行表演成为车展的焦点时,我不禁思考: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在空中飞翔的“汽车”来证明汽车行业的进步吗?还是说,这只是一场华丽的秀,背后隐藏着对传统汽车展览精神的忽视?但是这确实比那些同质化严重的新能源车型要更加的有意思吗?起码是另一条路。
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雷军在展馆中的串台行为。原本应该是专业人士交流、深入探讨汽车行业动态的时刻,却因为他的前呼后拥、大阵仗串场而变得喧闹不堪。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观众的观展体验,也让人质疑车展的真正意义何在。难道我们来这里是为了看明星或者商业大佬的流量效应吗?显然不是。我们渴望看到的是汽车文化、技术、新品的真实展示与传播。
这些非核心元素虽然吸引了大量的眼球和流量,但却让车展的专业性和纯粹性大打折扣。它们像一股洪流,冲淡了车展应有的“车味”,使得原本应该聚焦于汽车本身的创新与进步的舞台变得喧宾夺主。长此以往,我担心车展将失去其对于汽车行业发展和汽车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沦为一场流量明星与商业巨头的作秀场。
回顾这次广州车展的经历,我深感忧虑。我希望未来的车展能够回归初心,真正成为展示汽车科技与文化的窗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平台上看到更多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和进步,感受到汽车行业的魅力和活力。同时,我也呼吁所有参与者——无论是车企、媒体还是观众,共同努力维护车展的专业性与纯粹性,让它成为一个真正属于汽车人的盛会。
不过目前来看,难度很大。
何毅
车云、电动帮联合创始人
现在聊到车展真是百味杂陈,我们这一批媒体基本上是在欧美各大全球车展作为“风向标”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于各时代的新车型和新技术的了解也有很多是来自于全球车展,一方面很感谢这些车展,一方面也觉得形式过于定式,久而久之感觉有些乏味。回顾这25年的车展,明显感受到的还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北京、上海从车展的追随者到引领者,中国车企在车展这个舞台上角色越来越重要、出场时间越来越多,从品牌到技术到销量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业最重要的一极。同时全球很多历史悠久的车展日渐颓败甚至退出,国内除了北京上海车展外,其他的车展感觉也日渐式微。而雷军效应看似抢戏,也许深层上可以看作传统车展的掘墓人,更深刻的影响可能还在后面。
夏东
“踢车帮”出品人
车展也有百年历史了。它从开始就是利用各种抓眼球的手段博取流量。只不过在时间的坐标上,每一个点的“形”是不同的,内在之“意”并没有什么变化。你甚至能找到当下比原来“进步”的证据。起码媒体日在展台间引发轰动的是中国顶级的企业家而不是顶级的“敢露露”。
只是,线下的车展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巨大便利性,其传播价值大幅度下降。目前国外各大传统车展都在迅速没落,这种情况很难不会是中国车展的未来。在广州的展场中行走,迹象已经相当明显了。尽管消失的外国品牌展台暂时为中国品牌所替代,但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并没有提高多样性,相反,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同质化感受,本能地会想,我们并不需要这些无聊的品牌和无聊的产品,也本能地对它们视而不见。于是,车展就更显得缺乏吸引力了。
关键的决定因素,看来还是经济的增长。只要中国还处在上升通道中,繁荣还是主旋律,车展就依然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不是车展有多好看,而是大家仍旧对汽车感兴趣,仍旧对花钱买好车感兴趣。
宋海涛
《海川品车》、《路边停车场》投资人
自打从业以来,22年中,我第一次缺席了广州车展,原因无它,车展上已经没有值得我去关注的信息了。这种展馆展览式的车展,无论从信息的展示速度和形式上来说,早已成昨日之黄花,只是国内特殊的原因所致,仍就在苟延残喘罢了,所以车展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车展的没落,或许也能代表汽车行业的衰落,
2024年,对于汽车行业,并不是很“友好”的一年:价格战依旧,所有的企业都苦不堪言,唯有比亚迪一飞冲天;国内市场卷到极致,国际市场遭遇关税“阻击”,中国新能源车的出口之路依旧艰难险阻;企业利润下滑,经销商倒闭与跑路,消费者持币观望……在这样一种大势态下,2024年的广州车展,岂能不没落。
当然,因为有了之前成都车展的冷遇,大家似乎对这个临近年末的国内第三大车展也没有了太多期待,但据说是负责媒体“机酒”的企业还不少(成都车展据说只有一家),所以,国内大大小小的汽车媒体都汇聚到“31度高温”的羊城,来为今年的车市“盖棺定论“,只是不知今年过后,利润急剧下滑的车企们,还能否支撑起这些大大小小的车展,犹未可知。
刘鸿仓
“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
本次车展还是看到了一些新的尝试:长城将近3000平米的展台上,只展出了魏牌全新 蓝山一款车(23辆),而颜色都是青一色,颇有“脑白金”的压迫感;林肯展出了1932年的老爷车,不仅里外全新,而且近百年前就装备了12缸发动机;红旗金葵花国雅高级轿车,售价140万-186万,国产豪华车的凳次再上新台阶。当然,常规的“雷总串场”、明星代言(郑钦文)、“锣鼓喧天”一个也都没少。我想说车展就是一个大杂烩,要保持对观众和厂商的吸引力,车展就要随着时代不断“变形”,但其宗旨不变,就是让网红的归网红,让观众的归观众,让厂商的归厂商。即便如此,车展对品牌的吸引力也在下降,因为很多厂商已经可以直接和消费者沟通了,不需要车展这个媒介,例如小米的年度演讲,小鹏的1024科技日,蔚来的NIO DAY都是独立于车展之外的品牌单独发布活动。未来这样的活动可能越来越多,车展的含金量也会相应下降。
张立为
《名车志》出品人兼编辑总监
与北京上海车展比起来,广州车展多年来更像一年的结束。很多评奖都在这个车展诞生,很多参与者也将广州车展当成结业典礼。大家到了广州都是各种享用美食,甚至是休假的开始。当然随着近几年的生态发生变化,似乎欢乐轻松的广州车展开始变了。留给我们的美好,也许都留在记忆当中。也预示着,传统车展的大幕再一点点关闭,留下的缝隙也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