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雪佛兰探界者车队一起 记录穿越罗布泊的日日日夜夜

Hi,我是思怡。

今天要分享的是我们参加

雪佛兰最美中国行

穿越罗布泊图文游记

在开始今天的游记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说几句。


发完我们之前的视频,无论是汽车之家上还是微信上,都有朋友留言说,最近大家是组团去罗布泊了吧。

视频游记上集 视频游记下集

是的我也发现了,突然间寸草不生的无人区好像变成了旅游景点似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挑战极限”。无论是“探秘”也好,所谓“保护”也罢,至少“热闹”始终不应该是属于罗布泊的。

八月份的时候,其实我们来过罗布泊,当时我们仅仅是沿着S235这条省道南北穿越“大耳朵”并最终到达罗布泊镇,这条路线是任何人都能亲近罗布泊的唯一且安全的途径。但这一次我们应该算深入到了罗布泊里面,讲真的如果不是参加最美中国行活动,我自己肯定是不会主动选择做这件事,一方面任何人单车或单人进入罗布泊都是一场命悬一线的巨大冒险,另一方面,我心里,始终还是对这样的地方怀有万分敬畏。

当然这次有幸能跟随车队,在万全的安全保障下,窥探到这片广袤荒野的一角,心里既是窃喜,但又诚惶诚恐。在罗布泊的白天,我们这个车队是整片荒漠里唯一的声音和生命,停下休息时,只要离开队伍百米,就无法听到除了风声外其他的声音;两个夜晚营地熄灯后,头顶银河璀璨斗转星移。在这种亿万千万年的时间计量里,人算什么,不过是苍茫天地间不足一提的尘埃罢了。

这篇“游记”,严格意义上我并不是写出来给大家,作为如何进入罗布泊的攻略和参考,而只是记录和分享这三天两夜所见所闻所想。

因为我始终认为,人和自然的沟通,亲身踏足并非唯一途径。对于某些地方有时候远观,也许比生猛闯入更能理解其中真义。

【背景】

罗布泊曾经是中国境内第二大咸水湖,地处塔里木盆地最低处,原本汇聚了来自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疏勒河的大量水源,水草丰美之时曾有“仙湖”美称。然而沧海桑田,几经变迁,上世纪70年代,因为上游生活用水需求上升,流向罗布泊的大河纷纷改道、断流,3000ml年蒸发量远远大于补给,罗布泊最终完全干涸,成了一片荒漠,“仙湖”不再,寸草不生。

听过罗布泊名字的人,一定也听说过关于罗布泊各种神怪的传说,最神秘的事件莫过于1980年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来此科研考察,只身向东寻找水源最后一去不返,此后官方派出大量搜查队伍,多次进行地毯式搜索,却始终没能找到彭的踪迹,至今彭加木究竟在何处牺牲、尸骨在哪都是未解之谜。

摄于罗布泊 摄于罗布泊

如今,罗布泊与西藏羌塘、可可西里以及阿尔金并称中国四大无人区,生存环境可想而知恶劣。秋冬已经是这里最平静的季节,气候相对稳定,不会突生剧变;五月之前是罗布泊的风季,狂风席卷黄沙,常常引发大面积尘暴;而六月到八月,罗布泊处于酷热的夏季,白天气温直逼50度以上,地表温度常能达到70、80度。我们十月初来罗布泊,已经算是最好的季节,白天气温在10-20度,夜间也不会低于零下。除了日照强烈之外,适应气候上基本没有太大困难。


【准备】

其实我们在来参加活动前是不知道要进罗布泊的,主办方一直对目的地三缄其口,因此我们自己也没带什么装备。

下图中露营用的牙膏牙刷漱口水、湿巾手电热水壶、帽子唇膏厚衣服......另外还有帐篷、睡袋、被子、干粮基本都是活动方准备好的。

 反正这三天两夜里,断水断电断信号,做好了轻(邋)装(里)上(邋)阵(遢)的准备,倒也自在。


我们随身带的日用品 我们随身带的日用品


【车辆】

这条路线是雪佛兰最美中国行今年的收官站,由于目的地路况特殊,我们同行的车辆都必须兼顾良好的通过性和优异的动力性能,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全时四驱,因此车队主要由雪佛兰皮卡索罗德和中型SUV探界者组成。

探界者是这次活动的主力车型 探界者是这次活动的主力车型

另外出于安全考虑,活动方特意安排了当地向导做领队,他们开的一台普拉多一路上帮忙做前站探路。

 

【路线】

严格意义上说,这次我们行进的路线,并不是真正穿越罗布泊原先的湖心地区,也就是卫星图上大耳朵那部分,而是从罗布泊的东南角穿过。

从敦煌向西过了玉门关,之后进入罗布泊东大门三垄沙保护站,接着沿库木塔格沙漠北缘行进,第一天露宿沙漠营地,第二天继续深入沙漠,到达罗布泊大峡谷,之后往西上S235,沿这条省道出罗布泊。中间会到达包括彭加木纪念碑、罗布泊雅丹群等处。

(三垄沙保护站、沙漠营地、罗布泊大峡谷及彭加木纪念碑坐标附在下文中)

                            提示:游记较长,阅读可能会需要10-15分钟


【壹】

西北的十月已经冷得像上海的冬天,早上八点的敦煌,裹上两件毛衣还是会瑟瑟发抖。

出了玉门关继续向西,没多久我们就从公路右转,进到一条非铺装的砂石路面上。手台里传来教练的“温馨提醒”:接下去就没有信号了哦!


这段砂石路通向的是罗布泊东大门——三垄沙保护站,过了三垄沙后,我们也就正式进入了罗布泊无人区


👆三垄沙保护站坐标
  40°34 👆三垄沙保护站坐标 40°34'60" N 92°59'34" E

除了休整之外,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这里做车队汽油的补给。打前站的工作人员提前已经埋好了灌满汽油的油桶,用最原始的抽泵方式,依次给车辆加油。


在罗布泊里,有车辙印的沿途总能看到很多废弃的空油桶,这种油桶抽泵加油的方式是这里唯一可行的,同时油用尽后,空油桶还能当做路标来使用。 


三垄沙保护站位于库木塔格沙漠最北缘,是为保护罗布泊野骆驼而设立。双峰野骆驼是一种极为珍稀的大型动物,现存种群数量不足1000峰,比大熊猫还少。其中我国境内大约600峰,其他大部分分布在蒙古。野骆驼生存能力极强,且不说它的耐饥渴能力,听到有个说法是,牛和马吃下去就中毒的狼毒草,野骆驼却自带免疫。

罗布泊的动物如此,植物更是如此。在三垄沙保护站外看到一棵倒下的胡杨木,据说是有人想把它偷出去被保护站工作人员发现并没收的。“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我们看到的这棵,已经断根截枝,却纹路清晰,立面光滑,也怪不得会有人觊觎,它本身就已经是一件不朽的艺术品。 



【贰】

我们车队共有大约7、8个女生,在这种完全没有硬件的无人区呆两天,尴尬的问题总是在所难免。如果是在有连绵沙丘的地方,一般教练就会直接分配:男生左边,女生右边,互不干扰。但糟心的是,罗布泊这地方,很多时候都是大片大片平整的戈壁,一览无遗,这可咋整。




灵机一动,后备厢里的大黑伞除了用来遮阳,必要的时候还能撑开替代一个“临时厕所”,可谓是长途旅行必需单品。 

小问题还好解决,大问题就比较麻烦了。为了“保护环境”,在营地附近解决时大家都自觉先挖坑,解决完再给埋上。慢慢地互相之间就达成了共识,用“挖坑”来指代“上大号”。早晨见面第一句话——“坑挖过啦?”可以说是相当养生了。

有次橘子去“挖坑”,舒畅完刚一起身,兜里的手机不偏不倚正好掉进自己的坑里,这还算小事,很多男士为免尴尬,会要求开车去离营地远一点的地方“挖”,结果一去就是半天——因为太着急,车一下子就陷沙了,必须救援才出得来。有人早上航拍时,透过屏幕看到远处有人,于是就特地飞过去追拍,结果没想到人家其实正“挖”得酣畅中,一抬头飞机就在头顶,两两相对,顿时世界安静。

总之这几天,关于“挖坑”的笑料是满满一箩筐。

 

【叁】

除了“挖坑”,在罗布泊的日常还有一起“挖沙”。


在罗布泊开车,到处都是路,但每一条路背后都存在不可预知的危险。

尤其是常常需要过一些高耸的A型沙丘,无论上去还是下来,都得胆大心细地开。尽管车队有头车带路,又有教练指挥,但手台里听到最多的话依旧是——“好了,停,前面陷了,后面别跟了!”


头车陷车 头车陷车
挖沙救援 挖沙救援

而且这里全是大片的荒漠,沙丘、砂石、盐碱、雅丹地貌交替出现,没有任何坐标和指示,也因此我们车队几次走错路。所幸当地向导本身就是“活地图”,在我们看来一模一样的地方他们都能从中迅速找到正确的路径。


👆盐碱路面 👆盐碱路面

我认真听了教练讲授的沙漠驾驶技巧,总结下就是:

@  释放胎压,可以增加轮胎与沙地的摩擦力。最适应沙漠的骆驼的行走方式应该是这个技巧的灵感来源。

@  沙面颜色其实可以多少透露沙地硬度。深黄色沙地硬度比较强,安全系数高,而浅黄色的沙地,松软细密,容易陷车;

@  沙丘上停车,务必车头朝下,挂在坡上。

理论知识是一套,行动起来就没这么简单了。第一天我们前车的一位媒体就因为在冲上一个A型沙丘的时候,速度太快太猛,一下子就撞坏了保险杠和中冷,我们坐在后车上,眼睁睁看着事故发生,保险杠碎成一摊。后来这台车,因为没有配件,只能脱离队伍留在沙漠里原地等待救援,想想也是有点孤单。

等待救援的车辆 等待救援的车辆


【肆】

第一天我们基本上就是在适应罗布泊的整体环境,在几次陷车-救援-再陷车-再救援的循环里,太阳渐渐西斜,沙漠的日落过程很长,几乎与地平线垂直,颇有中长河孤烟的孤寂感,我们也终于赶在天黑前到达了扎营的营地。

 库木塔格沙漠营地
  40°12 库木塔格沙漠营地 40°12'32"N 91°56'31"E

我们到达前,前站的后勤车已经先到了,支起的大帐篷里,大师傅开始准备今天的晚餐。


【伍】

夕阳浸染了大片天空,光晕如同滤镜一样,把荒蛮的沙漠映衬得柔情蜜意。我和橘子“受不了”这样的诱惑,提出想单独出去拍点照片。在确保手台能收到信号的前提下,我们终于有了能自己驾车在罗布泊的经历。

因为怕不好找路,我们的计划是从营地出发,尽量走一条直线,找到一片地方能拍到车和夕阳就好。

五六分钟以后,突然路边出现了一块墓碑,橘子先发现,赶紧叫我停车。下来一看惊了,我们竟然误打误撞,找到了罗布泊标志性地点——彭加木纪念碑。

彭加木纪念碑
  40°12 彭加木纪念碑 40°12'34" N 91°53'25" E

纪念碑非常朴素——一块石碑、一圈木栅就是全部,倒是很多慕名前来悼念的人,在这里留了许多满水的瓶子和各种祭拜的食物。把水放在彭加木纪念碑前,一来自然是纪念彭加木为寻找水源而牺牲,二来,留下这些水,或许也能帮到同样身处罗布泊遭遇险境的人们,这让荒野中这块孤凉的石碑多了很多人情味

我们也学着大家的纪念方式,在车上拿了水放在碑前。罗布泊几经剧变,与它一样浮浮沉沉的还有这些长埋于此的生命。彭加木科考的那个年代,无论是车辆配备、经济条件、硬件保障都和现在天差地别,换作今天,相信他一定可以顺利完成任务全身而退。

告别彭加木,我们准备原路返回找到营地。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看航拍路径显示我们总共开出营地有大约5公里,因为一直是按着路上的车辙印向前走的,照理说,回程就应该是沿着车辙印,往回5公里左右,就能回到营地。

但是一直开出5公里、6公里、7公里,我们都没看到任何踪影。太阳已经落下,就快天黑,手握方向盘的我焦虑万分,橘子冷静地把无人机再次飞起来,企图用航拍镜头去找一下营地,可怕的是,飞起来看到的,只有茫茫沙漠里我们一台孤独的车渺小的身影。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离营地直线距离不超过3公里,再仔细回想出来时候的路径,小心地辨别车队压过沙地的轮胎印,发现错了就回到原点重新再走,确认是对的就谨慎往前,终于看到前方一个高耸的沙丘,欣喜若狂。橘子斩钉截铁地跟我说,肯定是了!

然而翻过去一看,什么都没有!那时候的心情啊,简直不能更着急了!我不死心,眼看前面还有一个沙丘,总感觉营地就在附近,橘子劝我回去重新找路,我却想着再往前开一点去看看。果不其然!再下一个沙丘,突然灯火出现!就如同迷路的小孩突然找到妈妈一样,满腹委屈又激动不已。

其他同伴已经在吃晚饭,大厨做了四五个炒菜和羊肉汤,就着夕阳的余晖,简单的饭菜变得异常可口。 


晚上气温骤降,十点左右营地熄灯,抬头一看,银河横跨天空,繁星闪烁。无人区的夜,静谧深邃,躺下,听风刮起地上的小石子打在帐篷上啪嗒啪嗒个不停,想想我们这二十几个人可是这一整片荒漠里唯一的生命体,突然会有一种“我正活着”的强烈存在感。




【陆】

罗布泊的日出来得很晚,六点多天微微泛白,七点多初升的太阳才开始绽放光芒。我爬上营地前面的沙丘,一直走向太阳的方向,每一个踩在沙漠上的脚印都新鲜有力。罗布泊太大太空旷,这两天里橘子常常忍不住感叹:我们每踩一步都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留在这里的第一个脚印。


早餐依然非常可口,也不知道西北的羊肉汤究竟用了什么秘制配方,鲜得人眉毛都要掉下来,白粥下肚一下子能让人从里到外暖起来。第二天的行程比较轻松,我们将继续沿着库木塔格沙漠北缘行进,到罗布泊大峡谷营地结束

利用出发前的时间,大家抓紧分头“挖坑”。经过昨天一天的暴虐,车队几台车或多或少都有些小磕碰,教练就用最简单粗暴的黑胶带加固这些破损的地方,美式SUV的外观配合这些粗犷的伤痕,竟然意外地不违和,还和罗布泊本身环境有种莫名契合的协调。

这次与我们同行的宗同昌老先生,素有“当代徐霞客”之称。曾经多次考察罗布泊、楼兰、太阳墓地、巴里坤古城等地。2004年参加沿北纬39度线横穿塔克拉玛干探险活动,是全队唯一徒步完成1500公里沙漠穿越的人。罗布泊于他,是故地重游,感慨万千,而献身于罗布泊的彭加木、余纯顺等人于他,更是惺惺相惜,心意互通。

当代徐霞客宗同昌老先生 当代徐霞客宗同昌老先生
宗老随身带的书——走向有水的罗布泊 宗老随身带的书——走向有水的罗布泊

从营地出发后我们便在宗老先生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彭加木纪念碑前,脱帽行礼。向导从纪念碑后的沙地里,挖出一本“图解彭加木”的纪念画册,这是彭加木的家人留在这里的信物,许多来此悼念的人们,自发在册子上留下自己的签名,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彭加木献身精神的崇高敬意。



我们在彭加木纪念册上签了名 我们在彭加木纪念册上签了名


【柒】

离开彭加木纪念碑,我们上午的行程依旧是在沙丘里穿行,每次停车都是因为陷车,慢慢我们对陷车已经从惊奇变为习惯,直到突然发生了一次险情。


我们前面一台黑色探界者,在冲沙时速度过快,到达沙丘顶部时,才突然看到是一个刀锋,企图转向时旁边又有并排车辆,于是一个措手不及,一下子挂在了坡顶,整个车身已经完全倾斜,感觉轻轻一推,就要顺势滚下沙丘。 


教练团队小心地处理,最终当然是化险为夷,车身没有任何损坏,顺着沙面完美落地。不过这次事故也着实给整个车队敲了敲警钟。沙漠驾驶,最忌多车平行,编队走是最保险的方式,同时车速也不能因为荒漠无人而肆意,胆大更要心细。


【捌】

戈壁荒漠一望无际的感觉算是看够了,突然到了一片雅丹集中的地方,眼睛总算能换个欣赏的物体。罗布泊的雅丹群总面积有3000平方公里之多,是中国境内雅丹分布第二大的区域。



不过最吸引我们的,是矗立在一个雅丹下的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感恩碑”。


罗布泊里的感恩碑 罗布泊里的感恩碑

罗布泊的广袤和这里生命分布的稀疏形成鲜明反差,然而正是这样的地方,恰恰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被拉得很近。同胞有难,鼎力相救,不计回报,也是中国人本性里最善良质朴的品质。

停留了一会儿我突然意识到,这片雅丹群周边一丛丛低矮的骆驼草,是我们进入罗布泊之后唯一看到的绿色。走近仔细观察,果然光秃秃不起眼的骆驼草旁边,还能找到一些小动物留下的蛛丝马迹。

骆驼刺,野骆驼的食物 骆驼刺,野骆驼的食物


小颗粒是野兔子的排泄物 小颗粒是野兔子的排泄物


这是骆驼的排泄物 这是骆驼的排泄物


【玖】

早年前,罗布泊曾涌进一批又一批人,不为探险,而为寻宝。很多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就在一个雅丹背后看到了一具白骨。

就是这个雅丹后面发现了白骨 就是这个雅丹后面发现了白骨

问题是,这荒郊野岭究竟是什么东西有着这么大的吸引力,答案是:石头。风凌石、金丝玉、托帕石……产于戈壁深处的石头经由风化磨砺,形态色泽呈现独特样貌,其中尤以凝脂如玉的蛋白石最为珍贵,曾经被炒到天价。




向导捡到的一块风凌石 向导捡到的一块风凌石

我们当然没有运气能遇到奇石珍宝,但低头仔细辨别散落在沙地里大大小小的石头,寻到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样子,也是一种乐趣所在。



一整块石头 被风吹“散”了 一整块石头 被风吹“散”了
我找到的“五花肉” 我找到的“五花肉”

看我就在一片戈壁滩里,找到这样一块红白条纹相间的“五花肉”。兴奋地拿给向导估价,他说了句特别有禅意的话:石头的价值在于自己的喜好,你若喜欢,就是无价之宝


【拾】

当晚我们露营的地方是罗布泊大峡谷。从地貌上很明显就能看出这是曾经的河谷,河滩上遍布碎石。


罗布泊大峡谷营地坐标
  39°34′5.18″N 90°33′30.55″E 罗布泊大峡谷营地坐标 39°34′5.18″N 90°33′30.55″E

当天适逢宗老生日,活动方特意准备了酒和蛋糕为他庆生。宗老行走南北数十载,显然此刻也是动情了,68岁的生日能在罗布泊度过,他说感到很幸运。


这已经是第二个在罗布泊度过的夜晚了,我们这几十个人,好像已经习惯了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生活,有时候临时想拍个照,却想不起自己手机放在哪。打发睡前的消遣,从刷微博变成看星星,谁说不是一种享受呢。 

天亮后,我们就要告别罗布泊,穿过一大片盐碱地和沙漠,上到S235这条省道,最终沿着G315到达茫崖回到敦煌,结束我们这一次旅行。



就如同我一开始和大家说的一样,我们这次三天两夜在罗布泊的行程,只能说是匆匆一瞥。

罗布泊的水量在时间长河里历经几次反复增减,沙漠绿洲最终成了死亡之海。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曾经孕育过小河文明、楼兰古国,也曾经吸引着彭加木、余纯顺这样的探险家科考家趋之若鹜。它神秘又残酷,美丽却致命。而如今,在罗布泊生活工作的,大多数都是钾盐矿厂的工人,这里年产120万吨钾肥,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或许,这会成为生死罗布泊,又一次的重大转机。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7.4万关注 | 856作品
+ 关注
情景式体验试车节目,我们用最生活化的场景为你还原真实的车辆体验过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9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