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史话》连载 |三年建成一汽是怎么实现的 (三)

引言:一汽建设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使我国的机械综合加工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增强了国民经济实力,培养了一大批汽车专业人才;一汽也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摇篮,到处都能看到的“解放”牌汽车也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让我们走进历史,告诉未来,回首一汽足迹。

现代化的汽车厂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将整个工厂建设好,管理好使之能够正常运转只算完成了一部分。有了厂房设备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能够熟练掌握运用这些设备的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落后,能够掌握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技术工人极为稀少,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汽车厂除了技术工人外,还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从车间、工段、技术、生产直到厂长、副厂长、总工程师等能够管理整个企业使之正常运转,但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太差,这类专门人才极为稀缺。

在帮助中国建设汽车厂时,苏联是真诚的。一汽还在技术设计的时候,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就开始考虑培训中方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斯大林汽车厂”援建中国一汽负责人、厂长克雷罗夫及具体负责的副总工程师博依科向中方提出:“你们第一次建设这么大的现代化工厂,为了保证投产后的生产和管理,现在就要考虑派实习生来我们这里跟班实习,否则掌握不了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各项管理。”

经过仔细计算,苏方提出了一个从生产车间到管理部门所需的人员清单,包括厂长、所有职能部门的处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直到到普通的调整工共500多人的实习生队伍。

那时的中国还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国拼杀,国内经济建设尚未全面恢复,经济上非常紧张,但国家对这500多实习生仍旧安排了高规格的生活条件。每人每月生活费700卢布,这一水平远远高于国内的生活水准(按苏联当时的生活水平,400卢布就很好了),每人都配备了皮大衣、呢大衣、毛料大衣、毛料西服等。作为联络员和厂长助理,陈祖涛负责与苏方办理500名实习人员的具体手续。一汽从厂长、副厂长到处长、车间主任、工段长、技术工人等共500人的实习队伍先后来到了苏联“斯大林汽车厂”。饶斌是1954年初冬来到莫斯科实习的。苏方对饶斌的实习很重视,斯大林汽车厂厂长克雷罗夫亲自圈定他要实习的部门,全厂每个处室和生产岗位都包括了,他们的意图就是让饶斌把汽车生产的全过程都熟悉一遍。饶斌极为勤奋好学,在莫斯科实习的日子,除了吃饭睡觉,他天天一个一个车间、一个一个生产工位仔细地看,边看边问边记,一点没有看清楚,他就守在工位旁边不走,直到弄明白为止。短暂的实习为饶斌了解汽车生产和管理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除了安排到车间跟着工程师和老工人学习外,苏方还根据专业安排了专家一对一的讲课。讲课的时间为:工人300小时,管理干部400小时,技术人员500小时。为了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实习时间,一汽要求所有的实习生和他们的老师们共同生活和工作,把学习的技术知识和生产操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短时间的强化学习,一汽人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项规章制度也得以逐步建设和完善,投产的条件基本具备。

1956年7月是中央三年建成一汽的最后时限,在此之前,一汽的各个车间里已经在热气腾腾地进行各项生产准备和设备调试了。3月26日,铸工车间炼出第一炉铁水;4月3日,底盘车间流水线开始试运行;5月8日,锻工车间的锻压机开始批量试生产;6月21日,发动机车间开始流水试生产;6月30日,409项协作配套产品中404项合格;7月2日,冲压车间的设备开始试生产;7月9日,解放牌汽车驾驶室试制成功。

1956年7月13日,一汽总装车间人群涌动,人们如同过节般兴奋,总装线上,随着一个个零部件的组装,一辆解放牌汽车渐渐成型,上午10点钟,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下生产线,一汽副厂长孟少农登上汽车,点火发动马达,松开离合器,轻踩油门,随着一声喇叭长鸣,崭新的解放牌汽车平稳启动,在场的干部群众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不少人手抚汽车,热泪涟涟,年轻的女工们将早已准备好的大红花扎在车头。这一刻是中国汽车工业分娩的日子,响亮的汽车喇叭声,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关注自主汽车,关注独家原创,推荐您添加自主汽车网的公众号:zizhuche,复制到微信添加朋友黏贴可关注,我们每天都会推送最新的汽车资讯,来加入我们吧。)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860关注 | 6515作品
+ 关注
编辑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