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40 款新能源车不可怕,这个出行服务才是大众的「杀手锏」
在出行服务领域,大众终于开始发力中国市场了。 在出行服务领域,大众终于开始发力中国市场了。


今年早些时候,大众在全球范围发布了未来几年内最详细的新能源汽车战略。今天下午,大众借着广州车展,又把这个计划落地中国的更多细节,向外界进行了说明。


两个战略

总结来看,大众主要宣布了两个层面的战略计划,首先是针对中国的出行服务——「逸驾」。


车企转型成为移动出行服务商这件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已经变得没那么新鲜了。事实上,绝大部分主机厂都宣布了相应的计划。当然,之前说的很多战略,往往都是全球范围内的宏观布局。


而大众这次推出的「逸驾」,则是完全针对中国市场的出行服务品牌。为了把这件事深入下去,大众还专门成立了「大众汽车集团智能出行服务公司」,也能从侧面看出很大的决心。


当然,如果仅从出行服务的内容上来看,「逸驾」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提供包括共享出行、充电等层面的智能化出行服务。对于「逸驾」具体能实现什么样的服务以及时间节点,大众也没有进行详细说明。不过在现场,大众也展示了基于 App 的充电服务,除了自建充电网络之外,目前还接入了星星充电、特来电、e 充网三家充电桩企业。


再看新能源车。


具体来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未来 7~8 年间,总共推出近 40 款本土化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其中大众到 2020 年,将在中国市场至少投放 10 款 SUV 车型(其中 4 款将在 2018 年首发),还将推出 10 款以上的新能源车型。江淮大众合作的首款新能源车也会在明年推出。


未来 5 年,斯柯达也计划在中国市场投放 20 亿欧元,用于发展电动化和其他方面业务。奥迪计划到 2020 年底向中国市场推出 6 款全新 SUV,其中包括 2 款纯电动车型。



为满足对于电池容量的巨大需求,大众启动了包括中国市场在内、旨在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招标程序。到 2025 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与合资企业伙伴在电动出行领域直接投资超过 100 亿欧元。


背后的逻辑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战略,其实是能看出大众对未来中国市场的「野心」,很系统的展示给了外界。


「新能源+出行服务」,绝对是符合未来出行需求的组合。而从中国市场来看,大部分新造车团队其实也是这样的套路。「逸驾」最初展示充电服务这一点,就和威马汽车之前的战略很像。而双方最终的诉求,也几乎是雷同的。


不过以大众集团的体量来看,无论是主动或者被迫推进新能源车战略,速度都是非常迅速的。这也是由于传统车企在技术、供应链、资本等层面的积累足够扎实。


与之对比的新造车公司,虽然在第一款车的研发上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相对快速的落地,但是后续车型开发、商业模式的运营维护都需要持续投入。如果仅仅依靠投融资来维持,一定不是长期有效的方式。


所以长期来看,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车的成本、品控、用户认知等方面有很大优势。而回归到消费者层面,如果在传统品牌和新造车品牌中进行选择,新造车阵营显然没有任何优势。


从大众的战略来看,明年会是开始大规模落地相关战略的第一年。巧合的是,很多新造车团队在明年都会推出产品以及相关服务。所以说,今年底到明年起时可以看作新造车最后的窗口期。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获取足够的资源,那么才能够保证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不被踢出局。


很多新造车企业在宣传产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服务、用户体验」来打造差异化的体验。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传统车企在这一块确实有很大缺失,有太多体验糟糕的细节需要去提升。


而在这个部分,作为「最懂中国市场」的大众也没有落下。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对于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肯定还是国内企业最了解。而在今年初,大众宣布和出门问问成立合资公司,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由国内的合作伙伴来满足国内用户的驾驶需求。现场,我们也看到了出门问问的后视镜产品。在未来,出门问问的人工智能、语音等方面的技术,也会逐渐落到前装层面。


所以说,对于很多新造车团队以及自主品牌来说,如果不能在这些国际巨头的战略在国内落地之前,抢占到足够的市场、研发资源、用户群体,那么一旦直接正面交手,竞争必定非常惨烈。


写到最后,又想到了那句熟悉的话:「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7万关注 | 2926作品
+ 关注
国内最好、最有趣的汽车科技媒体,致力于发现并推动更美好的未来出行生活。关注汽车科技、新能源、个人交通工具、新出行模式等。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