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声】漫谈公共交通,德国的月亮“圆不圆”?

这是德国连载系列的第2篇文章

【德声第1期】慕城初见,我在德国的日子(序篇)

巨龙的成长让西方诸国有了危机感,东方红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外媒体封面。我想,再讨论月亮东边圆还是西边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该能更理性客观了。

德国影响力最大的杂志明镜周刊最近一期的封面上,醒目得印着一行拼音:醒来,下面的德语小字说的是:为何中国已成世界第一强国,西方世界应该醒来。看到后心里不禁泛起疑问,祖国正在高速发展不假,但我们的实力真的已经能和诸强比肩了?还是这只是德国人杞人忧天的危机感?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到一个切入点。记得本科时副院长李理光教授说过,“无论汽车技术如何发展,要解决北京、上海这种巨型城市的交通问题,私家车终归束手无策,只有成熟高效,布局合理的公共交通才是最终答案。”由于印象深刻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要了解德国的汽车底蕴尚需时日,感受最直接的公共交通似乎也是不错的角度。

世界上的巨型城市其实大抵类似,北京、上海、巴黎、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这些国际大都市们在享受着资源集中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也都面临着人口过饱和的问题。这一点体现在房价上,更体现在公共交通上。北京上海打拼的年轻人都会抱怨地铁挤,开车堵,那德国的情况如何?我前段时间特意把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都体验了一下。下面就请各位看官大人检阅《海外群众汇报之知己知彼篇:德国公共交通报告》。

☆城市内部交通

慕尼黑地铁6号线 慕尼黑地铁6号线

城市里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还是地铁,不过德国的地铁只在几个大城市有,小城市因为人口数量很少,其他的交通工具就足够应付。之前在国内有耳闻德国造地铁的技术强大,中国不少地铁站都是德国人设计的之类,来了却发现慕尼黑大多地铁设施都很老,比如我经常坐的贯穿学校,安联中心球场和慕尼黑医院的重要线路6号线,看起来“饱经沧桑”。

地铁内部更显老旧,皮质座椅和玻璃隔板有点哈利波特电影里老火车的味道。上下车要乘客手动开门,关门时司机会把头探出车窗看是否还有人上车,各种语音提醒和报站也是司机人声实现。虽然平时人不多,但上下班高峰或者赶上拜仁有球赛的时候挤不上车再等一班也是常有的事。而慕尼黑地铁都是间隔10分钟一班,这点不如国内。

有拜仁比赛时挤满球迷的地铁站 有拜仁比赛时挤满球迷的地铁站
需要手动操作的地铁门 需要手动操作的地铁门

关于德国大城市地铁挤,可能和大家预想的情况不同。这里有个小误区,人们通常的看法是欧洲国家普遍地广人稀,但作为欧洲第一人口大国,德国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里容纳了8267万人,算一下人口密度其实比中国还要大得多。只是我们人口都集中在了东部比起德国全是平原人口均布显得人多罢了。

除了地铁,有轨电车Tram在德国也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基本在所有城市都能找到。Tram的频率也是10分钟一班,周末节假日间隔会变长,这里要提的是德国所有的交通工具都会遵守固定的时间表,像慕尼黑这种大城市用谷歌地图就能即时查询最近的发车时间,若是小城市,人们会在家里贴一张经常乘坐车次的时刻表,或是直接背下来。

如果把地铁线路比作切蛋糕一样把城市等分的话,在地面运行的Tram就像在每块小蛋糕上再切一刀,上面的图中就可以看出,灰色的是地铁,而彩色的是Tram线路,二者结合行成了一张放射状的网,把市中心和周边城区连接。而公交则负责连接每条线路之间的区域。

除了市中心区域高峰期会有人群拥挤之外,可以说整体上慕尼黑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是很方便的,当然,票价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起票价,德国和国内很大的不同是公交地铁都没人检票,全靠自觉。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人工费十分昂贵,雇用检票员会让公交公司收入大减,昂贵的人工费也让我十分想念祖国的快递和外卖业。

虽说人口素质高人们会自觉买票也是原因之一,但前几天我就曾目睹过一次德国人逃票。为此公交公司也会在城里安排流动查票的检票员,不过每天坐车的话,大约半年才能遇到一次。不过如果被逮到逃票,会面临60欧的罚款以及十分严重的信用减分。提醒下以后来德国的朋友,买完票之后要去车上的机器打下票才算生效。

德国的公交都是奔驰或者MAN的,起步加速马力十足。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所有公交底盘右侧都配有可变行程极大的空气悬架,每次到站停车时车门一侧悬架高度会降低,车身产生明显倾斜,开车时再把车身升起来,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残疾人和老人上下车。每套这样的空气悬架一定都价值不菲,这点还是比较体现发达国家人性化的。此外德国公交车司机超强的停车贴边技术和会车不减速也让人难忘。

至于出租车,德国全境大部分的出租都是奔驰E或者E旅,当然价格也不菲,上车3.7欧,起步之后每公里1.6欧,因此德国人自己其实也很少使用。

不开车的时候,用的最多的当然还是走。不过就连在德国街上走路,我都适应了好一阵。首先每条人行道旁边都有个按钮,每次过马路你要按才会变绿灯,否则就要像刚来的我一样站在路边傻等了。

其次,德国人很爱骑车,而人行道上有条沥青路专门是给自行车的(图中左侧),留给行人的其实只有窄窄的一条。刚来时不习惯经常大摇大摆地走到自行车道上去,每次都收获凌厉的车铃和路人异样的眼光(无辜脸)。

走路途中十分意外地发现了德国的共享单车,类似国内小黄车的外观让我颇感亲切,以为终于可以告别11路。然而扫码下了个app之后才发现价格是半小时1欧,只好作罢。不得不说这样的价格面对进军欧洲的摩拜应该毫无竞争力吧,期待摩拜早点来到慕尼黑。

☆城际交通

德国城市内的公共交通规划我认为是比较合理且有效的,体现了老资本主义国家的沉淀,不过相比之下城市间的连接就真的是不太友好了。

城市到城市周边的S-Bahn和连接各城市的铁路都由德国铁路公司(Deutche Bahn)运营,我体验了几次下来的感受主要有两点,一是贵,二是不靠谱。

对于较长途的出行来讲,普通的德国火车耗时过长,必须要坐ICE,也就是德国的高铁,拿慕尼黑到斯图加特191公里的路程和国内上海到杭州175公里对比,德国高铁价格是26-43欧,用时2.5小时,而国内票价70人民币,用时1小时。票价浮动是因为德国高铁高峰期和周末会涨价,嗯,这很资本主义。

不过德国高铁的里的小桌子还是不错的 不过德国高铁的里的小桌子还是不错的
火车站公告:分别写的不确定晚点时间,晚点40分钟和晚点10分钟 火车站公告:分别写的不确定晚点时间,晚点40分钟和晚点10分钟

另一条不得不提的是晚点,德国铁路晚点简直是家常便饭,甚至车次直接取消都不少见,这一点相信每个来德国居住过的人都印象深刻。有个很流行的段子是:如果约了和德国朋友见面而迟到了,就说火车晚点了,他们非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对你深表理解。每次晚点德国人习以为常若无其事开始打电话的样子都让我怀疑,我来的是不是真的是个以准时和靠谱自称的国家。

因此和德国铁路相比,用时差不多票价更便宜的长途大巴以及和国内顺风车类似的私家车拼车平台Blablacar有时也许更为合适,然而坐大巴也同样会面临晚点的问题。

比较下来,虽然工业化更早发展时间更久,但德国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国内比其实各有优劣,“西方的月亮一定圆”已经是很幼稚的观点,带着“师夷长技”想法的我出国之后反而对祖国的发展多了一分信心和认可。中西的差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而新时代的机遇或许正出现在中西结合之处。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0.6万关注 | 5779作品
+ 关注
《踢车帮》就是Teacher bang,一个以汽车视频为主的自媒体平台,节目是好节目,文章是好文章,我们就是要告诉你,车正不正经!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