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勾结?亿元骗补细节曝光

对车企生产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本意是想通过补贴促进生产、研发、销售,但随着先后查实的几次骗补事件曝光,又重新引来大家关注,原来光靠补贴比卖车利润更大!

内外窜通 相互勾结

2016年9月,深圳五洲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光骗取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上亿元。据当时官方披露,涉事企业产品尚未完工即提前办理机动车行驶证。

这种操作方式是为获得申领财政补贴资格,直接用没有生产出来的车辆去“空手套白狼”骗取补贴。

今年12月10日,深圳检察院披露了五洲龙骗补案调查结果,曝光了当地车管所一名渎职民警。

检方称,在现车数量远远不足、验车资料无法和车辆对应的情况下,民警张某栋违反《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和《机动车查验工作规程》,对子虚乌有的154辆车作出查验合格的结论并签名盖章。

2015年12月29日,五洲龙公司顺利取得车管所核发的154辆新能源车的行驶证、登记证和车牌。这名警察明知上百辆新能源汽车根本不存在,还作出查验合格的结论并签名盖章,涉嫌受贿20余万元。


不是个例 骗补不是“秘密”

今年2月4日,工信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对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汽唐山客车有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南京特种汽车制配厂有限公司、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这7家车企的行政处罚书。

这是继2016年12月20日工信部对苏州金龙等4家企业作出行政处罚之后,第二次就新能源汽车骗补行为对车企进行追责。至此已经有11家车企因为骗补行为被正式处罚。

可见当国家开始着重针对新能源补贴这块的重视程度,尽管网上还流传着更多的涉事企业,尽管未经官方确认,但也充分表明了,近两年极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存在极大的漏洞,似乎存在很多快速捷径去得到这块“蛋糕”。


手段简单 利益大

骗补之所以涉及金额巨大,涉及面之广,主要还是政策诱导,盲目追求那个表明上的数字。

其实骗补车企的手段都非常低劣,先生产一批“合格”的新能源车,卖给自家成立的租赁公司。然后回收已卖车辆的电池,装在新车上卖给租赁公司。通过“同一块电池,反复安装在新车壳上”骗取补贴。

这还算是好的,有些甚至生产下来还没行驶过就直接进入报废程序,还怎么可能让消费者购买到。

再有就是想曝光的五洲龙公司做法,先骗取补贴再产车。比如车企规划出生产100辆新能源车,但实际只生产了50辆,剩下的怎么办?当然是先找各种关系把剩下的50辆手续办下来,在考虑生产。然后就可以当做个笑话,补贴都到手了何必再去生产。 

还有一点为什么这么多车企都铤而走险去“骗补”,真的是利益太大了。

部分地方按照国家补贴对购置车辆再给予1∶1的补贴,而在应用环境建设等领域支持明显不足,导致部分新能源汽车(如6-8米客车)车型补贴总额接近甚至超过车型成本。

以长三角地区某轻型客车为例,企业采购合同单价为53.8万元,扣除国家补贴30万元,省级补贴8.16万元,市级补贴12.24万元,若全部补贴到位,实际采购单价仅为2.4万元。看看这块“蛋糕”有多大吧。 

看到这也别对新能源汽车产生过多偏见,毕竟随着市场越来越健全和补贴的逐步减少,企业也会逐步走上正轨,专心研发更好技术而不是在现在如何钻政策的漏洞。

最后还要在提醒朋友们一点,北京地区今年最后一次摇号的日子到了,从北京市小客车指标办获悉,本期摇号新能源指标申请人数暴增近4万。目前已有超过12万人等待轮候新能源指标。

按照目前的“排队规则”,明年的10万个左右新能源指标已经被提前“预定”,部分申请者需要等到2019年才能拿到新能源车指标。身为摇不上号小编的我也开始准备加入新能源汽车的摇号排队了,要不然以后连新能源汽车也都该摇号了吧。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7.4万关注 | 9259作品
+ 关注
源自德国auto motor und sport,75年专注汽车测评,让你了解和喜欢汽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