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年终盘点①】自主品牌:“淘汰赛”愈演愈烈


2017年车市已经进入到“最后冲刺”的阶段。回顾2017年车市整体表现,或许人们不难发觉,从2016年的群雄逐鹿到2017年的两极分化,一边是整体市场份额下滑,一边是强势品牌持续走高。显然,自主品牌汽车的“淘汰赛”已经悄然打响。



从中汽协发布的前11个月数据来看,国内车市明显放缓的增速让自主品牌之间的分化进一步凸显。包括广汽、上汽、吉利均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而诸如奇瑞、江淮等品牌则光鲜不再,不仅销量数据一路下滑,收购等传闻也不绝于耳。


对于这一格局,业内人士称,五年之后,或许仅有五家自主品牌能够存活。而在2017年广州车展期间,一些自主品牌车企高层也坦言,2018年的国内汽车市场环境将会更加严峻。


面对竞争越加激烈的环境,自主品牌未来的出路在哪?



高端化已成大势所趋


2017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发改委,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同样是在2017年,工信部、科技部等三个部委联合出台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了推进自主汽车品牌向上的必要性。


“过去自主靠价格跟合资打,现在是合资靠价格跟自主打。”2017年广州车展前,北京现代全新ix35的上市为这一点做了旁证。尽管合资品牌依旧有着强势的号召力,但我们也发现,与以往在场馆内唱配角、展车无人问津的情况不同,2017年羊城的年终盛宴上,自主品牌的表现同样抢眼。不仅各家品牌新车品质又迈上了一个台阶,而且随着消费者的关注度和认可度的提升,自主品牌汽车向上突破品牌天花板的决心也展露无遗。



2017年,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高端车型走向舞台的中央。具体来看,目前,广汽传祺GS8已经成为市场最炙手可热的高端产品之一,上市11个月累计销量已经突破8万辆,成功引领中国品牌突破20万元价格天花板,开创中国品牌向上新格局,即将上市的MPV车型GM8直接对标细分市场老大。


自主品牌汽车要抓住国内汽车市场“高品质、个性化”消费升级的趋势,自身的“看家本领”自然必不可少。对此,广汽集团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广汽乘用车总经理郁俊表示,“目前,传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已经累计超过150亿人民币,有超过三千人研发队伍支持研发工作,这也是传祺品牌可以持续向上的坚强的后盾,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除了广汽传祺在增速上持续引领外,像长安汽车凭借“智色双旋”理念打造的睿骋CC未售先火,而在2016年大放异彩的上汽乘用车,2017年也延续着双品牌向上的战略,无论是有着英伦血统的全新名爵MG6,还是依靠互联网概念大获成功的荣威RX5,都是2017年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产品和品牌。


而在民营车企方面,长城汽车推出的进入消费者视野仅仅半年左右的WEY,2017年总销量已超过5万辆,VV7和VV5的月销量均能超过8000辆。从不为人知到供不应求,魏建军“为自己代言”已经初见成效。



另一方面,对于现如今高歌猛进的吉利汽车而言,2016年发布的全新品牌——领克在2017年正在进行经销商网络布局,已然呈现出几何式增长的态势。虽然相较于已经挤入豪华品牌展厅的WEY品牌,定位于高端紧凑型SUV的领克01可谓姗姗来迟。然而,秉持“好饭不怕晚”的态度,首批6000辆量产领克01和201辆时间限量版车型在广州车展首日以137秒被订购一空……这也预示着,领克01提前已经锁定了6000辆订单,首战告捷。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像长安、广汽、上汽等车企在高端产品上推陈出新,以及长城WEY、吉利领克在打造高端化品牌的路上持续前进,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向上的步伐才会不断加快。


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还是在产品品质方面,自主品牌汽车也有了进军高端市场的底气。



从数据上看,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新车故障率差距已经从100多个点降到14个点,差距已经微乎其微。有些自主品牌汽车品质甚至已经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超越。


从发展大势来看,打造高端化品牌/产品已成为自主品牌车企的共识。更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要不断提升品牌的产品力。产品力的核心就是基于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产品特点构成的品质,只有质量过硬、技术有亮点、产品有特点的企业,品牌的高端化才会行稳致远。



新能源何时不再“将就”


如果说,2017年各家车企在品牌高端化的战略上已经找准了方向。那么,在双积分政策的压力下,“百花齐放”的新能源领域又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


自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项目至今,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确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销售新能源汽车50.7万辆,产销量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截至目前,累计推广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以上。



2017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9万辆和60.9万辆,同比增长70.1%和83.0%。然而,飞速增长的数字背后,实际上也反映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颇多无奈。因为从需求层面上来看,政策驱动仍旧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导因素。


有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其中,上海市场75%的消费者是为了一张牌照而入手新能源汽车。而在二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则是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如果取消补贴政策,59%的二线城市消费者将不会再选择新能源汽车。


在11月举行的广州车展上,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冷淡”则更为明显。在与传统车展馆相距一段距离的新能源汽车展区,寥寥无几的人群与琳琅满目的展车形成鲜明对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发改委批复的15个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中,参加2017年广州车展的仅有5家企业,令人大跌眼镜。


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当中遇到的诸多挑战,科技部万钢指出,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是,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首要克服的是未来所能预见的制度性障碍。现如今,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产品仍旧是依靠传统能源,而在未来则需要将太阳能、风能等充分利用,发展智能电网。


二是,车企也要参与到破除基础设施方面的障碍中去,例如充电难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充电桩安在哪里、能不能为大家所用、如何解决付费问题等,都需要政府层面和汽车制造商精心规划和统筹考量。与此同时,氢燃料、天然气燃料等等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从传统燃油车向清洁能源车转型,整个行业的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就行业层面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不可动摇的长期目标。2017年年初以来,世界各国纷纷相继制定了禁售传统燃油车产品的时间表和新能源技术路线图。而2017年10月在京举办的新能源汽车展上,以长安汽车为首的自主品牌车企也发布了停售传统燃油车的战略规划。



当然,对于广大自主品牌车企而言,技术与市场的开发、融合,是今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所在。强化产业链合作,构建新型协同研发体系,脚踏实地实施动力电池升级、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并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接受。惟有如此,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会真正由大转强。



后进者出路何在


无论是打高端牌还是在新能源领域寻求出路,某些车企已然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列,但是回顾2017年国内车市,一部分传统车企与领先集团的差距则在不断加大,自身发展道路也并不明朗。



从2017年前11月的数据来看,前十五位车企的排名已然发生显著的变化,更有某些车企销量同比下降超过30%。2017年广州车展上展台间的客流量对比,也从侧面证明了车企过生活的“苦乐不均”。对于鲜有问津的“后进者”,如何才能尽早摆脱尴尬局面?或许仅靠合资品牌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2017年6月,发改委、工信部发布《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旨在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车企改革的步伐还远未跟上节奏。



汽车行业供给侧改革进行得较为缓慢,国家层面提出“调结构、促转型”,要求汽车企业在改革层面上多下功夫,通过转移落后供给、升级现有供给以及创新新型供给共三个层次来加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跨越。


更要注意的是,品质是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中最需要着力提升的环节,也是汽车制造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对于后进者而言,打造品牌需要有过硬的产品硬实力作为基础。因此,形成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也是未来传统车企发展的一剂良方。


另一方面,201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广大自主品牌车企应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在继续深耕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加强创新开放合作,尽早布局海外市场,形成海内外联动的产销新局面。



当然,相比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发展的特点差异化更大。我国车企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更需要提升本土化制造的能力,提升属地化销售经营的能力,提升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从而促进国际化经营的转型升级。


年关将至,新时代汽车产业的大门也已经敞开。面对中国汽车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自主品牌依旧要以背水一战的姿态面向充满更多挑战的未来,才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淘汰赛中先拔头筹,进而在今后迎来真正的出头之日。(《汽车人》记者/李德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08关注 | 3978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