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造出来的车你敢买吗?

大家好我是阿汤锅!今天准备跟大家浅谈一下当今的“互联网造车热潮”。

 

准确来说,这个话题是受前几天的一个“趣闻”所启发,那就是卖茅台的五粮液竟然也要来造车了!

此情此景,让我不得不相信一句话:这个时代不是弯道超车,而是跨界打劫,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对手会是谁!以后见面打招呼可能就是这种画风了,“你开的啥车?”,“我开五粮液”,“哦,我开的剑南春”。

 

回想两年前,也有企业干过更出格的事。年轻不懂事的游侠团队在对汽车制造完全没有任何概念的情况下也照样敢发布“新车”,于是就很淡定地把一辆换壳特斯拉拖上了展台,留下了一段“PPT造车”的佳话。

当时也正是中国创业泡沫高峰的时候,而互联网出身的更多是无知者无畏,说干就干。

好在在那之后,其他造车新势力就务实多了。比如现在走在前端的蔚来汽车,不仅去纽北刷了个圈速纪录回来,还正儿八经地发布了首款量产车型ES8。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也有不少企业“知难而退”,比如苹果已经放弃了造车计划,富士康也表示不再投资汽车整车项目,而点背的乐视汽车则遭遇了资金链断裂。

所以看到这我想大家都有同样一个问题:既然明知道这是刀山火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互联网公司要执着于造车呢?干点别的不好吗?

 

在我看来,这正恰好是源自于互联网公司的特性,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是“想象力经济”。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没有高营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想象力,没有新项目。

我们可以看到特斯拉至今也是不赚钱的,只是生存下来了,继而靠资本运作的股票市值来实现收益。也就是说,互联网模式造出来赚钱的车,至今还没有实现,但是互联网模式要捧起来一个公司,然后在资本市场上盈利,特斯拉做到了。

这么一说你可能就明白了,虽然都是造车,但互联网公司的造车,基本都不是传统汽车行业的玩法,甚至很多都还无法实现特斯拉模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折中取巧”的方式。即不参与汽车的工业制造部分,而是通过战略合作和资本投资的方式,向汽车公司注入互联网基因和技术,从而“杂交”出一部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动汽车。

 

这样一来,没有造车经验的互联网公司就只需负责自己擅长的智能互联网部分,又可以迅速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实在是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完美捷径。

因此在这也提醒各位,判读互联网造车靠谱不靠谱,其实看看发布会就知道个大概了。对于那些概念先行,实物在后的汽车产品,还是不要抱太多期待了,因为很可能只是一个贴牌产品而已。

 

那么这么多互联网造车难道就没有靠谱的吗?

 

其实说回来,每家互联网公司造车的出发点都不尽相同,有的是看到别人做了,自己另有企图也跟着做了,有的则是为了提早布局新市场,而有的则是为了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专注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百度。

 

工信部对互联网造车是个什么货色也心知肚明,所以发新能源牌照时,互联网造车一张没有,倒逼互联网造车企业去投资建厂。而事实上,建厂投产绝非易事,除了庞大的资金,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所以说互联网造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活下来。

因此,靠谱的方式还是与车企合作。还是以蔚来为例,它就先后找来了江淮、长安和传祺建立合作关系,这或许就是在国内汽车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前提下最快能实现量产的模式。

 

很显然,互联网造车的长处在于资本运作,可以获取很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设计出一流水平的汽车,还没有中国汽车主机厂的品牌包袱。而实际上中国的传统主机厂已经有不错的水平,所以两者的合作可以涉足一下以前中国企业不敢进入的高端市场,最终带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想,这才是互联网造车应该起到的作用。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05.9万关注 | 7202作品
+ 关注
看AV,不如看玩车TV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