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就因为它我们才不会考虑日本车?

大家都知道日系车有着皮实、耐用还省油的优点,但在购车时,很多朋友却往往会首先排除它们。为什么?

很多人会说:日系车不安全啊!

的确,谈到日系车,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铁皮薄,不耐撞等,上网搜索日系车碰撞,那些面目全非的事故车照片。

难不成日系车真的那么不安全?可为什么在一些碰撞测试中,日系车的表现却又是非常卓越呢?

在我研究这些问题时,一个词出镜率非常高,那就“吸能”。

而这个“吸能”指的就是当车辆发生撞击时,通过车身结构的溃缩式吸能设计,提升碰撞时的安全性。

也就是说,对于一般中低速事故中,保险杠、防撞梁以及防撞梁后面的吸能盒结构可以很好的吸收化解撞击的能量。从而保护车辆乘员舱的整体结构以及车内乘员的安全。

如果您还不太能理解上面的意思,那么看了下面的小实验,估计您就会明白了:

两个相同的小车,装着相同的鸡蛋,唯一不同的就是一个小车的车头装了硬铁壳,而另一小车车头装的是软纸盒。两个小车以相同的速度撞墙,结果可想而知,那个车头是硬铁壳的的小车,外观没有什么变化,但里面的鸡蛋却撞碎了,而车头是软纸盒的那辆小车,车头软纸盒可能已经变形了,但里面的鸡蛋却安然无恙。

同理可证:在我们日常驾驶的汽车上,除了主要的乘员舱需要有着较高的强度外,其他部分如果也都是采用硬度非常高的钢板打造,遇到碰撞时,车身外观可能没有什么变化,但车内的乘员却会因传导到车内的巨大冲击力而受伤。

但如果在保证乘员舱构造有着同样的强度情况下,车身前后都采用了吸能设计,也就是类似试验中的软纸盒。在发生碰撞时,软纸盒变形,吸收撞击的能量。这样传导进车内的撞击就会小很多,车内乘员的受伤概率也会小很多。

如果你站在车外,你会发现硬壳车没有什么变化,都不用怎么修车,质量真好,软壳车一撞就碎,修理费又要花一大笔钱,太次了。

但当你拉开这两款车的车门后你会发现,硬壳车内的人可能已经撞晕过去,甚至会有骨折的伤情,而软壳车上的人,依然可以自己走出车来。如果你是其中一方的驾驶员,你会选择硬壳车还是软壳车?

车撞坏了可以去修,可以更换零件,但车内的人若是受伤了,治疗与休养可就不会是像修车这么简单的事儿了。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选择去修车,也不想“修”人。更何况如今车辆都有保险,修车往往也不会花太多的钱。

唠叨了这么半天,相信大家对“吸能”这个“软”设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你一定想不到,第一个采用“吸能”设计的并不是日本车,而是我们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德系“大奔”。

题外话,简单聊两句:比拉•巴恩伊,被誉为汽车被动安全之父,也是第一个提出汽车碰撞时溃缩吸能设计的人。他的设计理念就是将车身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其中乘员舱部分由刚性较强的材料构成,尽可能保证发生碰撞时不会变形,而乘员舱前后两个区域则是可以溃缩变形的缓冲区,用来吸收碰撞时的能量。

1959年,奔驰将这样的设计应用在了第三代奔驰S级(W111)上,使它成为了历史首款具备碰撞吸能设计的车型。

古人有云:以柔克刚,而汽车吸能设计也正式完美的诠释了之一哲学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安全性也越来越高,吸能设计做的也是越来越细致,除了防撞梁与吸能盒外,发动机舱盖的诱导折断设计、发动机碰撞下沉设计等等,都是汽车工程师们在汽车安全领域上所做的努力。

我们在买车时,尤其是买日系车时,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挑选,而是要实实在在的了解它的安全配置以及安全设计。而当你没有了安全方面的顾虑后,你会发现省油、耐用的日系车,也是一款非常不错的选择。(文/车盐社 言川)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技术解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7406关注 | 57作品
+ 关注
有味道、接地气的汽车自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