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特斯拉的背后是一盘大棋,你们买车的钱真没白花


大百哥评:

关注我们的朋友一定发现,大百哥好久没有扯闲篇了。不知道各位看官能不能允许一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大百哥在年底过过瘾,扯个大闲篇呢?

最近车圈有什么大新闻能激起大百哥扯闲篇的兴致?说实话,只有一个,那就是SpaceX把一台Tesla Roadster发射到太空里。这件看起来只是赚眼球的新闻这两天被疯狂地蹭热点,不过大百哥真的不是蹭热点,而是觉得背后有不少值得深挖的故事。

▼这事儿在科技圈炸锅了,其他圈也跑出来蹭热点

▼我们是SUV大百科……

所以今天大百哥准备突破自我,咱今天压根儿不了车,咱聊航天……谁叫咱这号的名字里带个“大百科”呢,这可不是白叫的,啥都懂。

而且我觉得关注咱这号的朋友肯定也都是兴趣广泛,品味超凡的,对前沿科学也很感兴趣。正好大百哥对航天也兴趣斐然,所以咱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开个“小灶”,咱都坐一块聊聊。大百哥才疏学浅难免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所以咱这回算是讨论,大家踊跃参与。

上太空的特斯拉是怎么回事?

上来就扯闲篇对于不了解这条新闻的朋友可能会有些摸不着头脑,所以咱先说说这事儿是怎么回事。

电动车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大家应该都熟,而且他还有一家宇航公司叫做Space X大家应该也都知道,而且这家公司的可回收火箭猎鹰9号这几年测试紧锣密鼓,并成功地完成了几次商业发射。

▼这位真是厉害

之所以有这次的新闻,是因为Space X要进一步测试新火箭,重型猎鹰。考虑目前跟Space X谈盈利只能“呵呵”的状态,那怎么才能把一次纯烧钱的测试的硬成本降一些?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可以把这次发射变成一次广告,肥水不流外人田,干脆发射一台特斯拉跑车上去,一举多得。

▼把技术实验干成了商业秀,首先得对产品有信心……

于是咱就在很多汽车媒体上看到了关于Space X火箭发射了一台特斯拉跑车进太空的报道,这就是事件的来龙去脉。

那么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咱一点一点讲。

猎鹰火箭牛在哪儿?

先从猎鹰火箭讲起。

过去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发射完就掉地上摔碎了、废了。而火箭可不止是个里头装满燃料的大爆竹那么简单。

▼这是一台火箭发动机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垂直发射的火箭不会倒?秘技都在火箭发动机上,它不但能耐受燃料喷射时的高温高压,它还能多向调节喷射方向,保持火箭的平衡和飞行姿态及方向。

▼火箭发动机也有类似的推力矢量功能

这就使得火箭发动机及其精密复杂,而精密复杂的东西都很贵,这么贵的东西还是一次性的……这一点让财大气粗的美国都受不了,以至于开发了可以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

▼能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器

“航天飞机发射时候的火箭也是一次性的啊?”原来我有这么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了一下航天飞机的结构我发现,似乎航天飞机的主火箭就是一个大爆竹,一个燃料箱加两个简单的大喷口,复杂的飞控发动机在航天飞机上,就是屁股上的喷口。

▼航天飞机本体上的发动机很重要

可惜航天飞机事故率比较高,已经有两架航天飞机带着上面的机组人员一起毁灭了,使得美国最终停止航天飞机项目,低成本的太空发射这个问题又摆到了桌面上。

Space X看到了这个商机,适时地推出了猎鹰系列火箭。在此之前Space X还有蚱蜢火箭,测试了火箭回收技术的可行性。

猎鹰火箭的回收思路和航天飞机不同,它回收的是一级火箭,就是让航天器脱离地球引力出力最多、最大的那节。整个火箭剩下的部分也就二级火箭和航天器了。

猎鹰火箭回收的难点在于如何让火箭垂直降落在回收平台上,这些平台有的是在海上漂浮的,难度可想而知。

▼难点在于火箭的垂直回收

▼有的回收平台还是浮在海上

另外,重型猎鹰性能傲视群雄,抛开可回收性能,只看一个关键指标“近地球轨道运载能力”(能将多重的物体送入近地轨道),重型猎鹰 63.8吨,美国德尔塔IV 28吨,中国长征5号 25吨,俄罗斯质子-M 24吨,差距明显。

▼重型猎鹰运载能力傲视群雄

▼美国的Delat IV

▼俄罗斯的质子-M

人类历史上也就只有怪物级的重型运载火箭“土星5号”(70年代为登月任务所开发)能碾压重型猎鹰,近地球轨道运载能力118吨。

▼土星五号是怪物般的存在

看似配角实则主角

这次重型猎鹰发射跑车虽然包装得像一场商业活动,充满娱乐气息:特斯拉Roadster里面播放着《太空怪人》,中控台上显示着“Don't Panic(不要惊慌)”这句出自《银河系搭便车指南》中的句子,以及这本书。

▼严肃的实验气氛却很轻松

而其实坐在车里的驾驶员Starman才是重点,它穿着的是在Space X太空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宇航服,如果测试结果乐观,那么Space X的载人航天计划也就更近一步了。

▼那驾驶员是为了测试宇航服

这里大百哥也是真佩服这帮人,科学实验都能搞出这么多噱头,真是一边玩一边就把大事儿给办了。

通往火星的捷径

在新闻里还有一个信息点,目前特斯拉Roadster正“奔驰”在地球和火星之间的绕日椭圆轨道上,这轨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就是奔火星的“转换轨道”。

▼它们走过的路恐怕将成为历史

而大百哥依稀记得,4年前好像有人算出一条通往火星的新轨道,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节省燃料,利用火星的引力对航天器进行减速,使其从“转换轨道”进入“绕火星轨道”。所以这次发射没准也有摸索这个新轨道的意图,毕竟Space X在降成本上一直做得很极致。

▼双椭圆转移轨道,需要两次加速一次制动

从地球通往火星的传统轨道需要多次执行转移轨道(这个距离应该是双椭圆转移轨道)操作,每次变轨都需要燃料支持,航天器带一堆变轨用的燃料上天无形中增加了重量,而新轨道如果能减少变轨操作,就能少带燃料,省出来的重量无论是多带设备还是食物和水都更有意义。

▼常规的通往火星的转移轨道

多级跳的太空战略

下面要聊得就是大百哥的猜想了。像猎鹰这样的可回收、反复利用的火箭是实现近地球轨道运输的最佳方式,通过日积月累的近地轨道任务,完全可以在第轨道上堆积大量的物资。堆积物资干嘛用?

▼在近地轨道组装去火星的飞船才靠谱

看过科幻电影的估计听过在近地轨道建太空站,再以太空站为基地向深空发射航天器的描述。这种方式应该是现阶段进行长途太空旅行的最优选择,毕竟现阶段性能最好的火箭能带入轨道的重量也是有限的,去火星至少要飞行半年,那么去火星的载人航天器的尺寸和重量都不可能通过一次发射送上太空,只能把部件发射到近地轨道上再组装。

也许Space X的下一个计划就是在近地轨道上做文章。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记得前几年有新闻说特斯拉在积极构建自己的能源网络,我认为新能源领域也是马斯克的目标之一,没准他会成为新世纪的洛克菲勒。

基于这种想法,脑洞大的大百哥把下面几个东西联想到了一起:新能源网络、太空计划、国家点火装置。

▼国家点火装置(NIF)

前面两个咱都说过了,这个国家点火装置直白地讲就是美国正在研究的“由激光驱动的受控核聚变反应堆”(中国也有类似的项目)。核聚变的激发条件是超高温(1500万摄氏度)高压,以前只有使用核爆才能达到这个条件,所以氢弹里头有个原子弹作为起爆源,而且爆了之后就是不受控反应,瞬间释放全部能量。

咱说的这个研究项目是用高能激光替代原子弹,人为地制造超高温和高压,从而实现对核聚变反应的控制。据说目前已经初步实现整个系统的输出能量超过输入能量 ,也就是开始向外产生能量了。

如果这东西能够顺利应用,人类的能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月球上大量的氦3就是核聚变反应所需的燃料,据说目前月球上的储量够人类用700年以上。

▼月球上的氦3够人类用700年

问题就来了,怎么把这么多的氦3从月球运回来?想起Space X了吧。要是能垄断这个行业,想想都刺激呢。

钱终于去了对的地方

说完这些,反正我的脑袋里有一个马斯克想要实现的蓝图样子了。我个人非常欣赏埃隆·马斯克,如果说给他带个帽子,我认为梦想家更合适,就跟大家都喜欢叫霍华德休斯为飞行家一样。

不可否认,他们俩都是商人,但是商人属性已经被其他更大的光环掩盖。商人的目标是谋取利润,而有的人的目标是更高远的东西,这些人的行为往往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甚至人类的历史进程。马斯克好像自己说他的使命是“save humanity”,可惜在这个价值观扭曲的时代,不少人都拿“不盈利”这事儿抨击他,肤浅呐……

▼心里空的人再有钱也就是个七宝溺器

在国人崇拜各位商界大佬,把他们当榜样,研究各种所谓“商业模式”的时候,有的人已经在着手搭建人类的未来了。

马斯克的做法让我欣赏的原因还在于他优化了钱的流向,怎么说?咱们常见套路是,不管是煤矿矿主、血汗工厂老板、还是微商大佬之类的土豪,挣了钱去买国外的名车、奢侈品,钱一转就跑到了国外资本家的兜里,而且是暴利。

▼每见此景都觉得人类药丸

反过来再看特斯拉,看着店里那些人买特斯拉的钱转而被马斯克拿去造火箭了,我心里舒爽多了。这总比被土豪们挥霍或者炫富强,虽然现在的经济运行规则就需要这样的行为。

▼“安心买吧,你们的钱用在了伟大的事业上”

所以说,人活一世总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只因为成功地满足了本能中的贪欲的人生即便被世人崇拜敬仰,最后也是一片虚无。感谢历史的品味,在人类过去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中,鲜有哪位富豪的家产数字被史册记载和歌颂。

目光回到大百哥自己身上,空有琐碎的想法,终究一事无成。唉……不提也罢,能看见这个时代还有先驱也算幸事。

好了,嘚嘚嘚说了这么多,不知各位看官喜欢不,或者说有什么质疑,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欢迎交流。

-END-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万关注 | 1155作品
+ 关注
专注于SUV及皮卡相关资讯的新生态自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