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海外并购之路对中国自主汽车企业的启示

【导读】立春刚过不久,汽车圈就听到了新年第一声春雷。吉利集团投资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的单一股东。而这也是继收购沃尔沃、宝腾之后,吉利在海外市场的又一重锤。如此来看,吉利在海外收购的道路上已经停不下来,“吉利模式”或将推进一场波澜壮阔的汽车企业大变革。

吉利海外收购的大动作

1.收购沃尔沃

八年前,也就是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完成了对沃尔沃100%全资收购,这一事件曾引发全球关注。收购沃尔沃对于吉利来说可谓意义非凡,首先,自主品牌出身的吉利,不能一直依靠销售廉价车求生存,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技术以及能够把国产车销往全世界的渠道,但这些对于吉利来说短时间内很难做到,所以收购一个成熟的高端外国品牌,就是一条捷径。吉利收购沃尔沃,标志着中国车企首次登上了全球汽车行业舞台。

其次,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除品牌形象有了大幅改观,在全球范围有了一定声量外,更重要的是技术储备,收购沃尔沃之初,吉利便派遣了数百名技术人员前往瑞典沃尔沃汽车工厂学习技术。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三,收购沃尔沃后,双方都实现了业绩的双丰收。2017年,沃尔沃销量创下新的纪录,全球销量达到571,577辆;营业利润实现了创纪录的141亿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约108亿元(3月1日汇率),同比上涨27.7%。营业额达到2109亿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约1610亿元),同比增长16.6%;营业利润率达到6.7%,超过2016年的6.1%。沃尔沃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丁·伦德斯泰特表示,2017年是近年来沃尔沃成绩最好且最强劲的一年。

沃尔沃高歌猛进之际,吉利汽车亦大步前进。2017年度,吉利全年累计销量为1247116辆,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3%,并超越本集团2017年经修订全年销量目标1100000辆,其净利润比2016年的51亿大增100%,超过100亿人民币,市值已顺利突破两千亿大关。

当初吉利收购亏损的沃尔沃时,很多人都在等着看吉利的笑话。然而,七年后,那些看笑话的人恐怕没有笑的资本了。

2.收购宝腾

在收购沃尔沃后,2017年,吉利新增控股路特斯和宝腾两大品牌,按照吉利的说法,在收购宝腾后,吉利将借助宝腾的影响力进军东南亚市场。同时,获得路特斯的技术对于吉利丰富旗下高端产品线来说有很大帮助。众所周知,路特斯是英国国宝级跑车品牌——莲花,在汽车工程及车身轻量化技术方面造诣颇深,收购莲花后,这些技术都将为吉利品牌所用,实现吉利品牌的“跑车梦”。

在向着世界一流跨国汽车集团迈进的过程中,吉利需要通过并购再上一个台阶。那么,收购宝腾汽车和英国路特斯汽车控股股份,是吉利通往一流跨国汽车集团的必由之路。结合现有资源,如果吉利经营得当,充分吸收融合各品牌技术,未来吉利将不可限量。

3.收购戴姆勒

继收购沃尔沃、宝腾、路特斯之后,收购戴姆勒为吉利海外战略版图上的又一次大规模布局。那么,此次吉利收购戴姆勒又将得到什么?

风靡世界百年的燃油汽车,即将进入淘汰“倒计时”,目前看来,多个国家及车企已经制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日本丰田公司宣布,到2050年其将会停售纯燃油汽车,只出售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欧洲西部相对发达区域的国家也主动设置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我国燃油车禁售也已被提上议程。

新能源市场的兴起已经乘风破浪,不管是霸气的不可一世的保时捷,还是亲民接地气的五菱,都在为电气化时代的到来积极布局。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屡创新高,不少品牌都想抓住机会实现跨越式突破,吉利并不甘落后,为了主动抓住机遇,牵手戴姆勒占领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占领技术制高点,同时,吉利更要利用戴姆勒在国际的影响力,使自己的技术、海外市场份额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吉利频繁收购海外公司,这是一种“滚雪球”的逻辑。通过自有资金收购第一家海外公司,接下来自有资金联合已经收购的公司资金,形成连锁反应,收购的海外公司越多,可以调动的资金就越多,规模就越大。

窥一斑而知全豹

如今,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吉利股权交易中涉及的品牌已涵盖奔驰、沃尔沃商用车、英国锰铜、马来西亚宝腾、英国跑车莲花、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沃尔沃轿车等7家。可以说,在汽车领域,吉利已经成为海外并购最为成功的企业。但是像吉利这样的企业毕竟在少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发展慢、技术含量低,大多数人还是会购买外国汽车,自主品牌大多数在低端车市场徘徊,所以更别说冲击海外了!

那么,如何从吉利的事件中窥一斑而知全豹?首先,从吉利的发展角度看,主要靠从外面挖人来做技术,这是自主品牌惯用手法,因为自主品牌起步晚,在技术上必须要向国外车企学习,而大部分国外车企都进行技术封锁,即便合资后,用市场换技术的方法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只能选择收购。

其次,即便是收购来的,吉利完全可以对外说,自己具备国际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这对于产品本身,以及品牌形象都是有利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收购了沃尔沃,有了沃尔沃的背书,吉利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所以说,当下中国车企若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品牌、利润的提升,走吉利的这条路线其实是一种优选。不过并购这事,并不是谁都能玩得转,当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现金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股权。这件事情在当时曾经是一件被大吹大擂的并购案,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品牌迈过国门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一步,都认为,海外收购是迅速提升中国汽车业工业水平的好办法,都试图在海外收购汽车企业,然后再用相关的技术在国内生产汽车。

然而,这些中国汽车企业都没有想到,上汽斥巨资并购双龙之后,在韩国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双龙出售给中国企业,激起了韩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韩国人已习惯于韩企到中国去投资,不曾想到中国的企业会投入巨资到韩国来收购企业。部分韩国人担心,双龙被中国企业收购之后,其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将会流入中国。

另外,上汽在收购双龙之前,双龙其实已经暴露了很多问题,当时双龙还是以生产SUV为主,在石油紧缺的阴影下,被称为“油老虎”的SUV产品市场已经开始收缩,双龙在韩国的销售业绩一直在走下坡路。

但当时上汽一心想着要完成中国汽车业首个跨国并购,对韩国双龙汽车的未来判断出现严重失误,导致了后来自己的5亿美元打了水漂!

到目前为止,中国车企跨国并购的案例不少,但成功的仅有两例,其中一例就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其实从吉利和上汽收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中国车企收购国外品牌时要注意审时度势。

收购面临的风险

购买风险首当其冲便是市场的风险,中国车企并购国外车企有了自营的牌子后,国际的客户是不是承认?这是第一个大的风险。第二个大的风险,跨国并购后,外企的员工会不会走?他们原来在为外企工作感到自豪,但中国人做了股东之后,他们是不是还愿意在这个公司里面工作?是否会带有民族情结办事?这是第二个风险。第三,最大的风险还是文化的融合,高层领导、各级骨干、中国和国际的员工在一起,能不能很好的配合工作。

研究发现,许多跨国并购企业在面对文化差异时,跨文化管理欠缺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以早年TCL并购阿尔卡特为例,阿尔卡特强调人性化管理,员工在一种宽松而备受尊敬的环境中工作,而TCL的管理方式近乎军事化,提倡奉献精神,让原阿尔卡特员工无法适应,两种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化整合之初,TCL没有采取接纳学习对方文化的方式,没有让员工相互了解学习对方的文化,在并购后的整合中仅仅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整进来,把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出去,这让阿尔卡特原有员工深感不适,导致销售人员大量辞职,导致并购后出现巨额亏损。

【结语】跨国并购更多的是让中国企业有国际化的视野,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国内的企业普遍比较年轻,经验不足,因此像吉利这样在海外发展比较成功的企业的经验就非常可贵,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总的来说,企业要高瞻远瞩,放眼全球市场,更好地制定融入当地市场的策略实现双赢。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1万关注 | 897作品
+ 关注
是一家专业汽车数据服务平台,提供汽车配置表、图片库、新车视频等多维度的专业数据,满足各类机构和个人的一站式的数据需求。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5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