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ber撞人事件看国内无人驾驶发展之路

3月20日凌晨,美国出行服务公司Uber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Tempe, Arizona)进行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时,撞倒一名中年女子,最终女子不治死亡。这是全球自动驾驶企业开展道路测试为止的首例致人死亡事故。事件发生后,Uber公司暂停了所有无人驾驶道路测试。反观大洋彼岸的中国,无人驾驶事业正如火如荼发展着,此种悲剧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呢?今天就由我带着大家盘点一下国内无人驾驶近期发展情况。

加州无人驾驶近况

美国加州目前可谓是无人驾驶行业的“圣地”,其相关政策开放程度、配套硬件设施均处在行业首位。据加州车辆管理局(DMV)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共有42家企业获得路试拍照,约285辆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加州大街小巷。

加州车辆管理局在今年2月份公布了2017年(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各公司路测报告,报告中包含了每家公司近一年来测试历程及汽车脱离自动驾驶状态,人为介入次数这两大关键指标。报告显示:谷歌关联公司Waymo表现优异,位列首位,每行使约5596英里人类司机介入一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度无人车平均行驶41英里需要人为介入一次。从这份官方报告可以大致看出,中国无人驾驶目前存在两大现状:一个是测试累计测试历程较短,二是水平离国际一线水平尚有差距。

注:“汽车脱离自动驾驶状态”是指,由于系统故障或者交通、天气和道路状况,需要人类介入,导致自动驾驶系统被暂时中止。

无人驾驶的中国力量

说Uber,滴滴出行是永远不能避开的话题。滴滴出行在中国市场击退Uber后,愈加重视出行市场。2017年以来,滴滴出行先后成立了滴滴研究院、AI Labs(人工智能实验室)进行无人驾驶、智能出行服务的前瞻研究工作。并于2018年年会期间,公布了其基于观致5 SUV改装的无人驾驶汽车。2018年3月22日,滴滴出行宣布与新进车企车和家建立合资公司,将共同探索未来出行模式、打造智能共享汽车,实现最终的无人驾驶与智能化通勤。

百度公司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无人驾驶行业的领军企业。百度无人驾驶事业部,汇聚了无人车“四大金刚”:余凯、倪凯、王劲、吴恩达,四人均是业内首屈一指的专家。其所开发的Apollo系统,被誉为是汽车界的安卓,旨在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比亚迪、奇瑞、北汽、江淮均是其合作伙伴。据最新官方消息,百度将在2018年8月试生产与金龙合作开发的无人巴士。

百度无人车系出走的高管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新兴力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无人驾驶技术的长足发展:前百度首席架构师彭军创立的Pony.ai致力于构建完整的 L4/5 级自动驾驶方案;曾担任百度无人驾驶负责人的倪凯创办了禾多科技,专注研发一套L3.5级的自动驾驶系统;前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成立了景驰科技,商业定位是:以无人驾驶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出行公司(目前已被招安至Apollo系统)。百度系已然构成了中国无人驾驶领域的中坚力量,可称之为一只生力军。

传统汽车企业在无人驾驶领域一直在奋起直追,试图以快速的量产落地占领即将爆发的火热市场。北汽方面表示,2018年在北京开展场内道路测试,2019年无人驾驶功能将成为用户的选装配置;长安汽车2级自动驾驶核心技术(IACC)近期开始量产了,首次搭载车型为长安CS55;吉利汽车将在2019年搭载Autoliv的第一代 L3(SAE)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上汽已经开始在上海汽车城进行了道路测试,2019年开始高速公路的自动化驾驶测试。可见,各家车企都在集中资源尽力开发,致力于2025年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抢占市场的先机。

注:业界将自动驾驶等级分为L1~L5。其中,L3~L5才被视为智能驾驶或自动驾驶,L3是指有条件的自动驾驶,特定条件下司机的双手可以离开方向盘;L4和L5则分别指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后者又被称为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的政策条件

2018年4月起,美国加州将允许没有方向盘、脚踏板以及后视镜的自动驾驶汽车在不配置人类驾驶员的情况下进行路测。

对比加州法律的落地速度,中国相关政策的颁布稍显滞后。2018年3月,上海市在嘉定区划定了安全性高、风险等级低的5.6公里道路作为第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上汽和蔚来汽车分别获得测试牌照;紧接着,百度获得了北京市颁发的无人驾驶试验测试牌照,允许其在北京亦庄附近的开放道路上进行测试。据悉,重庆、广州、杭州、深圳等地将陆续开辟相应道路供企业测试之用。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众多汽车行业的代表如百度李彦宏、吉利李书福等已经就无人驾驶问题做了相关提案,后续进展笔者将持续跟踪。

百姓评车:无人驾驶一直被视为是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欧美老牌汽车企业的优势领域,但是随着笔者不断的了解,虽然中国企业的很多软件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是无人驾驶所需要的部分硬件,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GPU等技术仍旧掌握在欧美供应商手中,后续将成为我国无人驾驶发展的桎梏。

由于无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公司的产品落地,不同产品所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将倒逼监管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为无人驾驶的真正上路做好顶层的保障。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无人车将走出场地测试,走向真实场景的街道。

如果说2015年是新能源车爆发的元年,那2018年一定是无人驾驶逐步落地的元年,笔者大胆预测一下,2025年,量产的无人驾驶汽车将交付消费者使用。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7万关注 | 2847作品
+ 关注
汇聚来自百姓的汽车声音!中国最早的汽车新媒体之一。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