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季度车企发奖了,欢迎来领!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张安彤

导语:最“土壕”、最“尴尬”、最“羞耻”、最“惊喜”、最“爆冷”车企奖,均名花有主。 

2017年年底盘点之际,汽车行业大多把2018年定义为“产品大年”,除了众多重磅新车型登场,产业整体转型和车企路径分化也将迎来高潮。

如今,一个季度过去,虽然还未有标志性的转型节点或里程碑,但一些细微的变化,已经在一件又一件车企的事件中潜移默化发生。

这其中有老炮蓄力,有黑马欢腾,有得意有失落,这些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中,存在了发掘汽车产业下一幕脉络的蛛丝马迹,值得被纪念。

为此,我们一起来给一季度表现“抢眼”的车企发几座奖。


最“土壕”奖:吉利

吉利汽车折腾了一个季度,概括起来就两个关键词——欧洲、智能。

欧洲在于两大关键事件,一是90亿美元入股戴勒姆。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财大气粗人尽皆知,但豪掷90亿买了个戴姆勒的股东位置,还是打破了许多人对吉利的认知边界。

之后的剧情走向使吉利的动机清晰起来,也是吉利“欧洲”关键词的第二个事件——吉利旗下高端品牌领克汽车发布欧洲战略。

随后,是更多的“欧洲”——“吉利领克02即将在荷兰全球首发”“吉利汽车新一代产品在俄罗斯上市”……

你看,吉利今年是有多渴望打入欧洲市场。

国内呢,自然是智能化。

梳理一遍吉利在国内的新闻事件,刨去常规的新车发布,大概就剩下这么一个结论:吉利紧锣密鼓搞智能网联汽车项目,拉合作伙伴、搞落户、建生态,一项也没落下。

实际上,吉利的全球化和智能化的野心一点也不新鲜,李书福过去一个季度乃至过去一年已经多次明确表达了意愿。

但难就难在,吉利的全球化是简单粗暴的花钱买路,智能化是亦步亦趋,前路都还未知。

当然,一季度吉利卖出了38.6万辆车,较去年同期增长39%,完成了全年销量目标的24%。资金方面也不差钱的吉利,的确有底气四面出击。

但有底气不等于有钱任性,作为上市公司,吉利“买买买”的钱,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消费者、来自于投资人、来自于股东。

向欧洲汽车巨头秀肌肉与诚意,全力加速全球化布局没问题,怕只怕花的钱最终只是贴了个金,没起个实际作用,反倒给他人做了嫁衣,亏了千千万万拿着血汗钱支持吉利的股东和消费者。

自主车企还没有人走过这条路,祝福吉利能辟得蹊径。


最“尴尬”奖:华晨

长城与宝马合资发生在吉利入股戴姆勒前一天,事情炸开后,车友开始提问:“华晨宝马”VS“长城宝马”,你更能接受哪个?

最终结果,站“长城宝马”的居多。

这让与宝马组了15年CP(搭档)的华晨汽车很是尴尬,有资格领一座一季度车企“最尴尬”奖。

其实宝马与长城的结合,像娱乐圈当红小生和流量小花公开恋情一般,听上去唬人但早就有迹可循。

宝马已启动全面电动化战略,无论是迫于双积分还是补全产品线漏洞,长城都是不错的选择对象,更何况,长城的品控能力还相对强大。

反过来,借豪华品牌实现技术与口碑双赢的目的不必多说,宝马本身在新能源产品体系的策略,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助力长城转型。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最需要转型的应是华晨。本来手握好牌,却没能打出应有水准,销量不佳、召回频发、跟风打价格战,直接间接缩小了自身的盈利空间。

就在3月下旬,一季度临近尾声,华晨宝马还收获一份“大礼”:国家质检总局消息,因高田安全气囊存隐患,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及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自2018年6月11日起,扩大召回相关车辆,共计44052辆。

召回仅是表象,更深层次的考虑应是,如今处于尴尬境地的华晨如何能在竞争愈加激烈的汽车“修罗场”中立足乃至成功转型。

华晨董事长祁玉民曾反驳质疑者:“有人说我在宝马没什么话语权,但我从德国人手里拿到了最为先进的技术,这就是话语权。”然而时间不等人,华晨还搭得上新能源合资潮这趟班车么?

至于长城,也可以反思下,在宝马一来二回的棋局中,真的赢了吗?


最“羞耻”奖:大众

大众的品牌形象还能再承受几个“门”?

时隔两年,“排放门”好不容易快要平息下去了,但今年一季度,大众又被曝出“猴子门”,涉及动物活体尾气实验,再惹众怒。

虽然大众首席执行官穆伦公开道歉,表示不会再使用动物做实验,大众政府关系负责人也承担全责停职,但无法弥合破裂的信任。

事件早发生在“排放门”被曝光之前,以大众为首、包括宝马和戴姆勒在内共同出资资助的欧洲环境与健康研究小组(EUGT)开展了柴油车尾气健康实验,让猴子吸入柴油汽车尾气,以证明柴油机尾气符合排放要求。

大众被怒怼的原因除了在于事件本身的残忍,还由于EUGT这个机构并不由政府或第三方资助,实验目的也挑战道德伦理。

因此,大众的道歉严格来说不该是“公关”,而应是真真切切的反省。

讽刺的是,“猴子门”的众怒并未波及大众品牌在全球市场的销量。三个月销量连涨下,其第一季度数据刷新同期销量纪录,同比上涨5.9%至152.5万辆。

尤其在体量最大的中国市场,大众品牌销量也保持平稳增长。

众怒并没带来重创,多来几个“门”,大众也不怕?究竟是大众脸皮厚,还是中国消费者把它惯坏了?

人要脸公司要门,不要脸面不要门面的企业,当颁一座最“羞耻”奖。


最“惊喜”奖:小鹏

互联网造车的PPT时代已经过去了。

3月21日,小鹏汽车对外宣布,其1.0量产车型顺利通过广州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芳村分所的审查,正式取得第一张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这是中国造车新势力量产车落地的首张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相当于新能源车身份证。

而此前,小鹏汽车已获得阿里巴巴、富士康和IDG资本联合领投的B轮融资,从资本市场获得超过50亿元人民币资金。

并非第一个入场的新势力车企,却最快落地了互联网造车梦,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最觉得“惊喜”意外的,或许不是小鹏,而是卯着劲要今年量产的蔚来汽车。眼看着前期研发营销推广干了半天,居然被后来者抢了先。

不过,不论是蔚来、小鹏还是更多互联网造车企业,共有的浮躁也考验着专心造车的心性。

互联网造车本身还在摸索,更何况小鹏研发时间短、产品科技含量低,“欲速则不达”不是不会发生。

为了不让造车梦最终真的只是短梦一场,小鹏的产品质量要最先得到保证。

比如,选择郑州海马为其代工靠不靠谱先放后,有没有掌握足够的关键技术、专利技术,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另外,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先发兵,在先打通汽车产业链后,如何建立合适且创新的商业模式,考验着颠覆者小鹏。

汽车圈有一种论断认为,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的决胜之年,如果不在2018年完成量产车型的交付,市场窗口期就会逐渐关闭。

对于已经资本加持、跑在前头的小鹏来说,少些惊喜,多些耐心未尝不可。


最“爆冷”奖:观致

先来看观致汽车的一季度销量数据:共销售汽车11371辆,同比增长288%,环比增长82%,达到2017年全年销量的74%。

起死回生!

3个多月前,因低迷业绩和重度亏损而挣扎在生死线的观致,被宝能集团收入麾下。谁也没有想到,转折来得这么快。

看来,宝能真的能?

观致车型不多,2018年最大的改变就是对产品线进行了重新优化,并对观致3和观致5进行了升级。

当然,这还不够,引起观致第一季度销量爆发的直接原因,还是优惠和降价。观致3降价后起步价低于10万元,这是观致车系历史上首次进入10万元区间。

资金到位、价格接地气,观致的品牌定位在慢慢恢复,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由于一季度的同比环比全都建立在原来少得可怜的销量基数之上,繁花锦簇也难免有海市蜃楼之险。

观致除了要继续“接地气”下去,还得深入考虑宝能在新能源布局上的需求,盘活资源,推出“产品大年”应有的高质量汽车产品。

否则,黑马也就差不多只能跑一个季度。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2万关注 | 2721作品
+ 关注
专供有思想的汽车报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