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小米都破发了,但新势力们却还抢着要上市,点解?


两年前,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现金流充裕,5年内不考虑上市。


然而,三年还没过,就在昨天。随着雷军敲下港交所为庆祝“同股不同权”模式的引进特意定制的大号铜锣,小米正式上市。



可惜小米还是逃不开破发的命运,开盘价报 16.6 港元,较 17 港元的发行价下跌 2.35%。同时,估值也从最高时号称的 2000 亿美元,被下调至 543 亿美元。因而小米也被网友戏称为,“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也是年轻人的第一个套。”


虽然股价在今天已经有所回涨,但小米上市忐忑的案例,无疑为很多想要靠上市“增值”的企业,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耳光,对“造车新势力”们来说,同样有效。



无论是已迈入交付大关的蔚来,还是同为第一阵型的威马、小鹏。上市,似乎早已成为他们蠢蠢欲动的下一步。


但有着小米这样的跨行业“前车之鉴”,新势力们还敢继续踏出上市的这一步吗?


都在想要上市,为的是什么?


首先可以确定,企业上市,多数是因为需要钱。


和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估值几个亿就能IPO不同,偏向重资产运营的造车企业上市,至少要估值到几百亿人民币。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说:“造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没有200亿的资金准备,最好别想进来。”



而对于想要真正造车的企业来说,200亿元还只是“入门金”,乐视的“造车梦”就是生生被资金链问题压垮的。


钱又可以从哪里来呢?国家的补贴,是一途。然而想要拿到补贴,就必须具备量产规模。


再加上,国内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越来越严苛。今年2月发布的最新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对电池能量的密度要求,下调了补贴金额,一些车型的补贴额度甚至几次遭遇腰斩。


而在“新势力造车”的元年,互联网造车的热潮从贾跃亭的PPT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不断涌现了众多互联网造车企业。蔚来、小腾、威马、车和家等等,初步估计目前国内的新兴造车企业有三四百家。



数量如此众多的人涌入到这个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他们之间比拼的不止是产品力,更需要比拼融资能力。否则,所有的产品概念都无法落地。


别看一些企业交出样概念车、样板车就以为他们能量产,他山望去,马斯克搞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才勉强让新车的产量达标。


所以,在量产和资金之间,便形成一个“死循环”。无论下一步怎样走,都始终需要面对“钱”的关卡,有了钱才能继续走下去。



同时,在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宣布将整车进口关税自7月起降至15%,消息一出,外国车企纷纷摩拳擦,无疑更给众多造车新势力加压。


在大的政策趋势前面,整个行业都笼罩着一层阴影,无论是打“互联网”牌还是“智能”牌,唯有早日做大做强,突出重围,才能早日收获政策红利,占据市场。


因此,上市等于“圈钱”,本来就是不言而喻的现象。在“圈钱”这件事上,从来都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上市是必然的,好质量才是硬道理


在车企竞争日渐“白热化”的趋势下,造车新势力想要超越传统车企,上市可以说是一条能快速汲取资金的“捷径”。


然而,欲速则不达,这句老话一直都不会过时。



虽然,上市能够搞到钱,而且在很多时候,搞不搞得到钱直接决定了一家企业是飞跃还是陨落。


但资本终归是逐利的,资本背后的眼睛比普通大众更雪亮,要想获得资本的支持,好实力一定比好故事更重要。


当一家汽车企业一辆产品都没有卖出的时候就开始筹划上市,就开始有无数的资本故事,这对于行业的发展来说不是好事。


就如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竺延风所言:做自主要耐得住20年的寂寞。当汽车行业站在了资本的风口上,当互联网企业席卷而入的时候,所结合产生的只有资本的浮躁,欠缺的是对技术的打磨和沉淀。



最后,希望国产造车新势力,少些PPT空谈,更多的是将空谈转化为干劲,而不是在积极准备着IPO,早日量产落地交付到消费者手上。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2万关注 | 1.4万作品
+ 关注
这里是功夫了得的汽车机构媒体“少林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