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唐首曝销量,比亚迪荣光的背后却是隐忧?

日前,比亚迪汽车公布了6月产销数据。数据显示,6月比亚迪汽车销37,577辆,同比增长11.58% ;1-6月累计销量224,497辆,同比增长20.60%。不过,半年销量仅完成年销60万辆目标的37.42%,可见比亚迪下半年的压力不小。

其中6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6,278辆,创造历史单月最高销量纪录,同比增长45.37%;1-6月累计销量71,270辆,同比增长105.78%,完成年销20万辆目标的35.6%。燃油车方面,6月燃油车销量20,489辆,微降1.11%,1-6月累计销量149,613辆,同比增长0.41%。

此外,比亚迪商用车6月销810辆,受去年6月销量基数过高的影响,今年同比下降53.98%。由于2018年新能源客车补贴下降幅度高达40%左右,预计比亚迪商用车的跌势不会立马停止。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能源客车整体处于下跌之势,所以比亚迪商用车6月810的销量其实并不低,依然有望排进行业前三。

最后是比亚迪和戴姆勒的合资公司腾势汽车,可能受到召回事件的影响,6月表现非常低迷,销量仅175辆,同比下降54.43%,上半年累计销量也仅有617辆,同比下降35.46%。可见,腾势处境堪忧。

腾势可以称为国内最早的造车新势力了,但面对后起之秀的蔚来和威马,腾势的造势能力确实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更像闭门造车,以致无人问津。面对这股新能源行业浪潮,当务之急腾势汽车应该重新梳理自己的定位。

新一代唐真有那么好?

果然,全新一代唐不负众望。

从比亚迪6月份产销明细来看,全新一代唐DM销1,005辆,环比大增144.53%。与此同时,新一代唐燃油版也首曝销量,6月销289辆,相较DM插混版破千,燃油版比插混版少了不少,可见燃油版虽“便宜”,但并没有插混版那么好用。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这只是月末5天的销量,一个完整月的表现如何,还得继续观察。

而从市场一线来看,全新一代唐的反响还算不错。据比亚迪汽车上海联通嘉能销售服务店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自6月26日正式上市以来,新一代唐甚为火爆,订单量很多,不过由于临近月底,实际成交量不多,比较看好七月份的表现。”比亚迪汽车表示,全新一代唐的订单已突破1.5万辆。

目前来看,新一代唐的市场反响确实符合比亚迪对它的期待,也不负众望,未来可期。而在媒体层面,新一代唐也惹来如潮般的赞美,进而对比亚迪无尽的吹捧,一些媒体甚至将比亚迪比肩到吉利的高度。

且不说这些赞美与吹捧的背后是什么,有无夸张的成分,回归到本质问题,新一代唐真有那么好吗?如果只用好看来定义一款车的好与不好,评价好车的标准是不是太低了?

“只是面容姣好,不能细致把玩,工程还差点意思。”新一代唐上市发布会上,一位媒体老师向笔者直言,他还表示,“从工程上来说,一辆车好与不好,从来不是只用看的,从来不是只用开的,而是需要慢慢去体会产品的内涵,去观察这个车企的背后故事,去查证这个车企的造车进化逻辑。”

从F3、S6等车型,到涡轮发动机、双离合变速箱等技术,此前的比亚迪被贴满山寨标签,其造车水平也被批只停留在模仿阶段。当然,任何一个车企起初皆是如此,所以比亚迪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如何进化。

山寨在早期确实为比亚迪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但是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消费者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山寨已然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所以比亚迪陷入困境是必然。近年来,伴随吉利与长城等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比亚迪看在眼里,也迫切希望摆脱现状。因此,比亚迪启动了从外面引进像艾格这种国际顶尖汽车人才的战略。

问题是,心急吃得了热豆腐吗?一个人的到来能改变一个深入骨髓的体系吗?答案显而易见。造型可以速成,造车新工艺的应用,造车新体系的建立,等等,这些软实力都绝非朝夕可完成的。所以,全新一代唐只是看起来像蜜糖,实际如何,还需更多“品尝”,更多验证。

隐忧初现

按照媒体的说法,宋MAX宣布了比亚迪造车新时代的到来,而全新一代唐毫无疑问将这股气势推向了顶峰。从比亚迪的造势来看,也确实如此,但实际如何呢,可能别有洞天。

7月5日,在比亚迪工作达13年之久的老将——前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郑状宣布离职,离职原因没有对外透露。2005年,郑状正式加入比亚迪,彼时的比亚迪才刚刚涉足汽车行业不久,到如今离开,郑状可以说是见证了比亚迪汽车的成长。所以,郑状的离职难免引发外界的猜想。

有业内人士分析到,在新一代唐上市销量爬坡的紧要关头、在比亚迪整体上升的关键时期,此次离职显得异常微妙,犹如一箭流星刺破苍穹,给正投入的比亚迪员工埋下了一层灰暗。

实际上,在郑状的离职之外,已有多位比亚迪内部人士向笔者透露已离职或打算离职,他们有的是在比亚迪呆了三、四年的后继力量,有的是已在比亚迪呆了十几年的中坚力量。

至于离职原因,就像大部分离职请求一样,无非就是钱少、缺乏挑战,还有内部变动等等。所不同的是,这些要走的员工多半对新能源车很熟悉。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些许。

众所周知,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非常火热,不管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流通,尤其是后者,更是暗流涌动。反倒是那些做发动机设计与标定的工程师自我调侃到,“以后电动车都没发动机了,那我还能干嘛?”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的比亚迪,早在十几年前就在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其电池技术甚至可以追溯至二十几年前,经过多年发展,比亚迪必然培养了一大批对新能源汽车技术非常专业的工程师。

现在,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催熟,比亚迪这些新能源工程师自然坐地起价,成了香饽饽,被挖走也是正常的,就像之前奇瑞培养的工程师被其它自主品牌哄抢一样。只是,这次“参与抢人”的不仅仅是那些自主品牌,还有财大气粗、极会讲故事的造车新势力,毕竟广汽与小鹏汽车的恩恩怨怨依然历历在目。

总的来说,伴随“郑状们”的离去,对处于急速上升期的比亚迪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同时,如何留住那些正蠢蠢欲动的新能源工程师们也是比亚迪急需思考的问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9万关注 | 1.1万作品
+ 关注
速度 深度 态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4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