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长城和宝马MINI结婚,这边Smart也按捺不住了?

北京时间8月6日午间,据彭博社消息,知情人透露戴姆勒计划联手本地企业在中国生产电池驱动的Smart汽车,这是戴姆勒在世界各地面临泊车和排放难题的城市中推广Smart品牌行动的一部分。

知情人士称,戴姆勒集团正在与中国长期合作的伙伴北汽集团的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展开商谈,计划组建一家生产Smart电动汽车的新合资公司,目前此商谈并未公开。而《每日汽车》向北汽集团方面复核消息得到的初步回复是,现在还没确定仍在沟通中。随后称不予评论。

Smart:寻找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持续低迷的Smart也正在寻找新的存在意义,目前其正在经历转型,计划成为首个全电动车产品的传统汽车品牌。今年5月,在斯图加特总部,戴姆勒宣布调整Smart最高管理层。

20多年前,作为一个大胆的押注,戴姆勒利用城市停车方便的小众城市消费需求开启了Smart品牌的征程。1994年,奔驰母公司与瑞士钟表制造商斯沃琪创立了专注于高端微型车市场的Smart品牌。

不过近年来品牌销量表现并不佳。美勒茨银行分析师约尔根·皮蓬(Juergen Pieper)指出,“Smart品牌从未真正成就过一款产品。”他估计目前该品牌的年损失在2亿欧元左右。Smart一直没能超越最初于1998年推出的微型双座汽车fortwo。

去年,smart品牌的全球销量为13.5万辆,同比2016年下滑了6.5%。smart在全球范围内遭受了销售低迷,尤其是在美国市场更甚。根据美勒茨(Bankhaus Metzler)预计,Smart品牌已经累积损失了约40亿欧元(约合46亿美元)。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透露称:“到2020年,smart品牌在欧洲及北美将完全转型为电动车品牌,其他市场随后也将实现转型。”就在今年3月份,奔驰在日内瓦车展上展示了一款纯电动smart EQ,并计划在2020年推向市场。

而对于戴姆勒集团来说,Smart的电动化转型也正好带来很多便利,刚好可以成为戴姆勒的新业务试验田。“如果汽车上的品牌是Smart,而不是梅赛德斯-奔驰,就可以冒更大的风险。”法兰克福瑞信分析师丹尼尔·施瓦茨如此表示。

只不过,中国市场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俘获芳心,去年Smart全球销量为13.5万辆,而中国市场也仅贡献了2.3万辆。过去,Smart似乎从没有真正走进过中国消费者的内心。

又或许,戴姆勒从未指望Smart系列盈利。中国的双积分制度看起来2019年势在必行,戴姆勒或许给到Smart的任务也仅是确保北京奔驰不会被迫购买积分,抵消像奔驰S级和AMG GT跑车这样的高利润率耗油汽车的碳排放。尽管Smart自己应该不会希望自己仅是一个赚取积分的“背锅侠”。

北汽:全面新能源加筹码

中国无疑成为了引领电动汽车潮流的先锋,2017年,全球新能源销量超122.3万辆,同比增长58%,其中新能源车销量77.7万辆,占全球销量半数以上。目前,已经制定目标到2025年将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提高10倍至700万辆,其中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

作为百年竞争对手,宝马已经于7月9日在德国与长城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新合资公司“光束汽车”,并将宝马MINI纯电动的国产计划提上日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Smart尽快落地中国市场的决心。

正如在北汽集团徐和谊今日写给北京奔驰同仁的生日祝福信中,他写道:“新能源与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颠覆在即;老牌劲旅群雄逐鹿,新兴势力锐不可当,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身在其中,从‘宠儿’到‘弃儿’只在一念之间,哪里容得半点松懈。”

事实上,戴姆勒国产Smart品牌车型的计划早已现出端倪,今年3月戴姆勒收购了BJEV近4%的股份,并称这一合作将使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年初时,戴姆勒股份董事会主席蔡澈也表示,如果Smart国产化,将会首先选择北汽。

北汽集团在新能源化方面是很坚决的,徐和谊在本月再次明确公开强调,7月31日前,北汽自主品牌在北京地区全面停止传统燃油车的生产。明确到2020年在北京地区停止销售传统燃油车,到2025年全国停止销售传统燃油车。

徐和谊表示:“我们就是要做自主,北汽自主就是看北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一直以建成“世界级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企业”为目标,致力将北汽新能源建设成为国内第一、全球前三的纯电动汽车品牌。

随着合作的深入,通过对北汽新能源的持股,戴姆勒深度捆绑了北汽新能源的发展。在北汽新能源的发展规划中,将打造高端品牌作为发展重点,为此推出了ARCFOX品牌。而巧的是,如果Smart在华落地与北汽新能源联谊,正好符合了北汽新能源品牌向上的需求。

而目前,北汽新能源正在筹划上市,根据北汽新能源给到《每日汽车》记者的信息,应该就在三季度,也就是这两个月的事。上市后,北汽新能源将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强的造血能力。

不过,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合资浪潮的兴起,新的隐忧又开始盘桓在中国汽车行业上空。市场地位悬殊的跨国品牌与自主品牌成立合资公司,跨国车企是否会进一步实现产能扩张,掌握实际主导权,夺走自主品牌苦心经营的新能源市场?历史会否再度重演?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9万关注 | 1.1万作品
+ 关注
速度 深度 态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