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个性化定制,玩到什么程度才合适?

谈到汽车个性化定制,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消费者更喜欢标新立异的ZARA,还是朴素大众的优衣库?

昨天发布的大通G50,倒是引起了我们不小的思考。

从上汽乘用车和上通五菱飞速前进的市场背景,到集团调了大量上汽通用的研发人才到大通,也可以看出上汽高层希望通过gl8颇为成功的研发经验助力大通尽快追赶上另外两个兄弟。

而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了大通上升之路的一把利剑。

从G10到D90,再到G50,大通在“C2B”个性化定制上的很多玩法都很有新意,这条差异化的道路越走越深,比如G50已经开始提供包括轮毂、格栅、内饰颜色、座椅排布等40个大类100项配置可选,再比如D90提出了为车主提供短期免费“后悔药”的概念,可以让潜在客户重新选择已经下单的配置。

的确,虽然消费行为愈加个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必然趋势。个性化定制可以简化营销环节,去掉分销零售等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实现零库存,降低资金压力。

不过也要注意到,个性化定制是一束带刺的玫瑰,如果控制不好生产环节及服务质量,很容易会对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造成极大伤害;其次,在当下国内市场,定制化更多是一种企业营销的手段,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整车定制;第三,消费者对于定制化产品的认知程度,也影响了其能否取得不错的市场成绩,毕竟花钱图省事,还是很多消费者最接地气、也最为真实的消费动机。

通过大通官网的“蜘蛛智选”我们发现,大到差速锁小到制动卡钳,都需要消费者来个性定制。

问题在于,一款商用车属性浓厚的MPV或者SUV,加上如此个性化的配置选择,是否符合当下大部分中国消费对于汽车的认知程度,又是否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我们知道,个性定制化往往都是国外顶级豪车才有的做法,面向的消费者大多是在汽车文化极为成熟的市场里的土豪,像保时捷、法拉利,甚至世爵。而对于十来万的商用车客户,他们还是更看重实用和高性价比,对于如此彰显个性的消费需求也不会很强烈。

“买车图个省心,能让我做越少的选择越好”,这是很大一部分中国消费者的真实声音。可以肯定的是,大通的个性化定制做法,首先会筛选掉一大批不太懂车的普通消费者,留下对配置极为敏感的“懂行专家”。这些消费者的定制需求一定极为个性,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对订单量不够庞大的企业来讲,势必对采购及生产成本有不小的影响。同时,相同车辆配置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所占比例较少,对整个工厂物料拉动、生产线上的防错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拉长生产交付周期是必然结果。

而在服务环节,大通的个性化定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据了解,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后,还需要在48小时内去经销商交2万定金,并且无法自主选择保险上牌等高利润的服务,这样的购车方式显然与在传统4S店寻选择不同配置车型没有太大区别。

其实不只是大通,很多车企都在尝试更丰富的个性化产品策略。

像最早提出众筹造车的凯翼,再到最近刷爆朋友圈的宝骏E200个性化配色方案,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汽车个性化的追求还是有的,只是问题在于,到底个性到什么程度才能匹配我们的汽车市场发展程度,才不会离消费者的认知太远,既能保证了他们年轻猎奇彰显个性的消费心理,又不会让其感到购车过程阻力重重、徒增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掌握好这个度还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刷爆笔者朋友圈的宝骏E200色彩定制活动


你可以说年轻消费者喜欢ZARA般标新立异的快时尚,年长消费者独爱抹平个性的大众款优衣库,但是在国内汽车市场,个性化定制似乎与消费者的经济基础及懂车程度关系更大,而非一个追求新鲜与刺激的年轻标签。

意识到这一点,车企对于个性化策略的制定,才能更对火候,更显功力。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5万关注 | 1435作品
+ 关注
燃后说用原创的态度,客观的视角,诙谐的形式,帮你做出合适的选择,好车年年有,适合你的或许只有TA。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