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汽车为何在中国市场以一元收场

【导语:长安汽车以1元人民币现金收购日本铃木及铃木中国分别持有的长安铃木40%股权及10%股权。收购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铃木100%股权。铃木全线退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不是轻易可以做出的决定。我们不禁要问,全球销量超300万,铃木汽车为何独在中国市场丢盔卸甲?】

9月4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日本铃木及铃木中国达成协议,以1元人民币现金收购日本铃木及铃木中国分别持有的长安铃木40%股权及10%股权。收购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铃木100%股权。这意味着,铃木汽车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相比于全球322万辆,日本66.8万辆,印度165.4万辆的销量,铃木汽车在中国2017年仅11万辆的销量显得无足轻重。但是,退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不是轻易可以做出的决定。我们不禁要问,全球销量超300万,铃木汽车为何独在中国市场丢盔卸甲?

6月15日,北汽昌河官网宣布铃木将正式从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昌河铃木)中完全撤资,铃木和昌河长达23年的合作宣告中止。之后不久,日本媒体NHK就报道称铃木汽车和重庆长安汽车就解除合资协议达成一致。不难看出,这一时刻,铃木决心已定。

铃木踏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很早,也曾经辉煌一时。铃木的小型越野车在中国也吸引了不少的粉丝,铃木也是较早在中国国产的汽车企业,1984年开始与中国展开技术合作,1993年与长安汽车合资成立长安铃木,1995年与昌河汽车合资成立昌河铃木,2005年在国内累计销售的合资汽车就达到了一百万辆。虽然起了个大早,但铃木从2013年至今都没有在国内推出新车, 2015年在销量开始下滑的情况下也无动于衷。看样子,铃木早就做好了离开中国市场的准备。业界也心知肚明,并不太令人惊讶。

值得思考的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上,在大家都为了瓜分一块蛋糕而拼得头破血流时,铃木却选择退出,其中原因究竟是为何呢?

主要原因在于铃木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

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铃木的销量就开始持续性下跌,虽然在2014年有过短暂的回光返照,却仍抵挡不住下滑的颓势。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下滑之后,2017年,长安铃木表现继续走低,低至销量仅为惨淡的83,896辆,同比下降27.3%之多。而铃木总体销量更是同比下滑了30%以上。

铃森在2012-2014年在华销量都是年销22万以上的品牌,2015年也有20万销量,但2018年前7个月累销26132辆,相当于2014年销量的十分之一。对比国内一派蓬勃的汽车市场,铃木显得尤其惨淡,那么退出中国市场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客观方面,中国的汽车市场虽然庞大,但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除了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合资制造商步步紧逼,近年来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也强势崛起。在经济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需求面前,发展稳定的老牌合资品牌们不断优化配置和创新,而在下线市场又有蓬勃向上的自主品牌通过性价比优势抢占市场,铃木的可以说是遭遇了两面夹击的境遇。

另外随着中国汽车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市场也日益成熟,白热化的竞争已经渗入到了细分市场当中。制造商们不仅局限于拼技术、拼质量、拼价格,更在高颜值,自动化等方面发起攻势。 消费者选择越来越丰富的同时,铃木的生存空间则被压缩。此时如不积极发起攻势加固自身地位,必将面临被用脚投票的消费者逐出市场的风险。

主观方面,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应接不暇也是铃木存在的一大问题。现代消费者的喜好瞬息万变,在不少厂商已经开始提前研究消费者的喜好变化趋势以应对未来挑战的时候,铃木却动作寥寥,面对竞争反应迟缓。虽然曾经以“精品小型车”打下过一片天,也曾借着超高的性价比席卷过全国,然而近年来却面临车型老旧,产品线十分单一的问题。除了维特拉,启悦,骁途是较新上市或刚改款,销量较好的奥拓和雨燕却几乎不换代,而且不肯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优化车型。美其名曰专攻细分市场,实则有过于执着于小型车的嫌疑。虽然这种固守品牌定位的执着值得尊敬,但从另一种角度看,也可以说是缺乏变通思维的固步自封的体现。

有意思的是,铃木在印度也几乎从不对产品升级,但铃木在印度的市场却是节节攀升。或许这可以解释铃木不更新车型的原因,一款车型的研发成本可以平摊到每一辆车上,当然时间越久成本就越低,越大的市场保有量也意味着用车成本的降低,遗憾的是,这招儿在中国市场不太灵。

不过,中国并非铃木放弃的第一个大市场,同样钟情于大车的美国人也遭到了铃木的抛弃。早在2013年2月,铃木美国汽车公司就在美国获准破产,离开了经营28年的美国汽车市场。

禾颜阅车点评:

铃木是一家做纺织机起家的企业,造平民车一直是铃木的追求。便宜、实用、耐用的家用车是日本很多百姓的选择。铃木是日本“k-car”里的老大。将小型车做到极致的铃木,其实有一种自己的坚持。比如,10万元的小型车,大部分的成本都耗在了看不见的动力和安全系统,这与那些外观华丽,内饰豪华的国内品牌理念并不一样。在求变和坚持的平衡中,企业当下的选择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寻找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也是一种发展和生存之道。

对于那些仍在中国市场拼杀的汽车企业来说,尝试不一定成功,但不尝试则一定会失败。铃木在中国市场上的消极态度其实早已注定了它离去的命运。这不仅敲响了中国市场上外资品牌的警钟,更需要引起品牌商们的思考:固然许多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坚持,但情怀可不能当饭吃,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无法遏制的变化浪潮之时,品牌商们不仅需要反思坚守原则与不思进取的红线到底在哪里,更要清晰地认识到市场竞争也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如出一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THE END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119关注 | 3100作品
+ 关注
资深汽车专家及媒体人颜光明老师打造的内容传播平台。专注深度解读汽车品牌、战略、市场、产品及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文化脉络。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