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发布新车为何要保密?

【导语 : 对成熟的汽车厂商来说,让产品说话,才是公关研究的课题,这并不等于傲慢和鄙视的资本以及所谓传播牛逼的底气。就T-Cross而言,不是没有新闻可挖,而是有没有发现。它的问世本身就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媒体不可麻木,试问,这样的产品引进有否价值,其意义何在?】

日前,上汽大众以媒体沟通会的方式把全国的汽车媒体找来发布一款小型SUV叫T-Cross 。还神秘兮兮地让媒体签保密协定,说到次日凌晨3点才能发稿。理由是要与在阿姆斯特丹和圣保罗(当地时间)发布保持同时。

这也无话可说,全球品牌,人家说了算。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是不小的进步。以前是同步,现在是同时,说明中国市场的地位又上升了一步。

高管和相关人员到场。就连负责大众品牌的中国CEO也到场了。规格不低,不可谓不重视。讲话,揭幕,介绍,合影。总共不到20分钟,发布会完成。媒体和工作人员还没反应过来,沟通会已经宣布结束。不过,丢下话,有问题可以到酒吧交流或单独聊。这也为沟通会简短留了后手。我对工作人员开玩笑说,这也算是沾沾水的发布会?他们无奈地双手一摊,“我们也没想到结束得这么快,也想进去听听。”

说是发布的新车,其实早就不是新闻。就连后来发的新闻稿都这样的认为(T-Cross源于2016年亮相于日内瓦车展的概念车T-Cross Breeze)。在今年北京车展前,大众中国在北京就举行过一个以“SUV世代,众行四海”为题的“大众SUV元年”活动,这款车就出现过。在我的印象里,除了隆重发布新途锐之外,携南北大众SUV捧场印象深刻。排场不小,气势浩大。其中一汽大众首次亮相两款SUV车型(就是现在的探歌和探岳)。十分抢眼。当然,上汽大众推出的是将要量产的插电式混动版途观L。

有人说,这又辆是鹬蚌相争的新车。大众玩的“双子塔”,虽然没有直说是套娃,但一女二嫁并非捕风捉影。所以,看到T-Cross就会想到探歌,看到探岳就会想到途观。这种相似性从商业的角度看,确实有点不爽,或不地道。说明合资企业中方没有话语权,除了无奈,别无他法。从帕萨特到迈腾,同样的车型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两家合资企业里生产,换汤不换药,还相互争抢,编出不同话术来诠释,用细分市场来搪塞,路人皆知,却一点都不心虚。当然,这也不是大众一家这样干,其它外资车企也跟着效仿。

SUV对于大众来说,也只有上汽大众带来的可观的销量和丰厚的利润,也由此给大众带来了自信,加大在这一领域开发力度,并扩张到一汽大众也开始生产SUV。大众中国由此宣布,“2018年是大众SUV元年”。这就有了途观“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豪言。这样的成功,对于大众大喜过望,惊喜连连。从历史上来看,大众并非生产SUV的世家,涉猎时间也不长。途观问世之前,在德国看到比途锐小一号的Tiguan(途观),相关人士就介绍,这是一款将要在中国国产的车型。

事实上,进口车卖不过国产车。关键还是性价比。所以,进口车型一旦国产,就会有市场号召力,这对于上汽大众来说已是常态。其中途观就是最好的案例。它不是来得最早,但后来居上。一问世,就加价,挺走俏。国产八年,累计销量超过180万辆。去年“途昂”上市,现累计销量也已突破14 万辆。对于这种爆款现象,用“每一部 SUV,专为每一个您”的表达似乎有点矫情,不过,大众SUV借助品牌的号召力确实不能小觑。

所以,上汽大众对新车上市活动或预热从来就没上心过,也没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公关和高管在与同行的比较中显得轻松而随意,甚至潇洒。这种轻松可以解释为自信,把随意看作是对同行的鄙视。还可以观察到,上汽大众新车发布会时间都很短,也不接受采访,就像新车开卖的程序,不在乎传播,但重视仪式。不过,有点傲慢的腔调倒是继承了德国大众的衣钵,媒体也就成了这种仪式过程中的道具。

禾颜阅车点评:

以媒体沟通会的方式公布一款新车,并宣布明年上市的时间表。用这种极简的方式传递上汽大众又推出一款小型SUV的信息,而且是与国外同时发布显得颇为洋派。当然,沟通会只是个噱头,新车发布才是真。但它的巧妙就在于形式大于内容,根本无法采访到新闻,也无从新闻可挖,除了已经不是新闻的新闻 T-Cross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厂家的傲慢,将活动做成了没有信息含量的发布。

当然,此作派说明有底气,表明产品“牛”,无须解释。整个活动过程也就可以单纯和简单了。不过,此举还是留给我们一些思考,诸如“底气”和“牛”背后反映了什么? 我们可以质疑产品的同质化的多余,但不可否认产品的制造水平;我们可以质疑重复引进的不作为,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的市场有效性;我们可以质疑厂商傲慢做法的高冷,但不可否认其职业化的专业。

这是否意味着大品牌(合资品牌)无须公关?高管们无须面对媒体?市场无需传播?事实并非如此。对成熟的汽车厂商来说,让产品说话,才是公关研究的课题,这并不等于傲慢和鄙视的资本以及所谓传播牛逼的底气。就T-Cross而言,不是没有新闻可挖,而是有没有发现。它的问世本身就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媒体不可麻木,试问,这样的产品引进有否价值,其意义何在?

THE END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120关注 | 3113作品
+ 关注
资深汽车专家及媒体人颜光明老师打造的内容传播平台。专注深度解读汽车品牌、战略、市场、产品及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文化脉络。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