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证明安全他抡起大锤砸车,又在挑战我的买车智商?

今天上午,笔者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某4S店将新车的保险杠拆下露出前防撞钢梁,然后销售人员很卖力地用一枚大锤锤打钢梁,并向现场的懵圈儿群众说明这辆车的安全性有多么强。

虽然不知道围观的群众还有多少人相信,但是商家仍然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宣传,至少可以说明这种宣传的方式还是有效的。换句话说,仍然有人上当了。

因为我国普及私家车的时间尚短,绝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汽车知识的认知基本为零。并且很多认知都是来自商家的宣传,这当中就不免就一些误导性的知识。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那些误导你对一辆车认知的“汽车认知误区”。

发动机篇:峰值扭矩功率越大越牛逼?

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不过市面上那么多发动机,如何选出最好的呢?于是商家引入了两个最直观的概念,最大功率和峰值扭矩,并告诉大家这两个数据越大越好。

事实却并非如此。问题就出在最大和峰值上面。最大功率是一个极限的数据,并且在一个特定的转速或转速区间产生,通常这个转速都很高,日常驾驶时很难触及,所以就算是一台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很高,也不能说明在日常驾驶时就能够有多么强的动力体验。峰值扭矩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发动机峰值扭矩的数值虽然很高,但是产生的转速也很高,这样的数据对于日常驾驶没有太大的意义。

比如猎豹Mattu所搭载的那台1.6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了147kW,这样的参数在同排量的发动机中绝对属于顶尖的水准。但是再一看最大功率产生的转速6000rpm,这样的转速在日常驾驶中几乎不会达到。这样的参数显然没有意义。

底盘篇:全独立一定比扭力梁好?

作为汽车的三大件之一,底盘的表现决定了一辆车的行驶品质。长期以来,人们的纠结于底盘悬挂结构,比如扭力梁的后悬架就一定比多连杆的后悬架差。但这样的说法却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影响底盘表现的除了悬架的结构,还有悬架本身的材质,以及厂家对于悬架的调校。

并不是所有的多连杆的悬架就一定比扭力梁好。尤其对于法系车来说,比如DS6这款车。虽然其采用的是扭力梁的后悬架,但是其底盘却表现出了很多独立悬架的车型都难以达到的高级感。尤其是车身姿态的控制,以及给到驾驶员更有信心的反馈。

安全篇:车越重、越砸不烂就一定安全?

安全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是选择一辆车最看重的指标。也因为消费者这样的需求,各大厂家也是在安全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持续提升汽车的安全水准。那么问题又来了,到底谁家的更安全呢?于是商家引入了一个概念,汽车的安全就是在碰撞中最大程度地保全自身,所以车身越重,保险杠越硬,越撞不坏,越安全。这也就是开篇笔者提到的那个很可笑的演示的来源。

的确,车身有足够的刚性,能够让车辆在碰撞发生的时候,尽可能地保证车身的结构不变形。但绝不是车身越重就能够实现的。车身的安全最终的目的,是要保证车内乘员的安全。因此,一辆车在碰撞中是否受损或者损坏程度有多大,并非最重要的指标,确保车内乘员最大程度地降低伤害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一辆车优秀的结构设计才是安全的保障。车身的前部在碰撞中直接受力的概率很大,但是这个区域却没有乘员。因此将这个区域设置为形变溃缩吸能区域最为合理。在有乘员乘坐的乘员区,则应该有更多的高强度钢确保整体结构不发生形变。如此组合才能够保证车身更为安全。

以前德系车就经常拿车越重越安全来说事。比如大众的销售就经常忽悠我们,钢板厚就等于安全。但是如今新款的德系车也开始采用更为合理的车身结构设计,钢板越来越薄,车身的重量也是越来越轻。厂家这样的做法恰恰说明了自己之前宣传的误导,而如今车身轻量化大势所趋,德国车也不再强调自己的钢板也多厚多硬了。

说说观点

中国汽车技术在进步,市场在发展,很多人的买车用车智商,却停留在原地没动。

从钢板越厚越安全,从“站车顶”到“砸大锤”,再到没开没试就能一口咬定“三缸是垃圾”的某些键盘侠,再到只会比较账面数据、隔空把脉断生死的“云评车”……消费者日渐成熟,对于买车用车的知识误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某些传统的错误观念,反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笔者建议,在这个资讯爆炸年代,真真假假信息太多,要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切勿先入为主,人云亦云,要知道实践出真知,多开、多试、多比较,才是王道!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用车攻略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0.9万关注 | 1.4万作品
+ 关注
看70、80、90后怎么侃车,还差一个60后,欢迎补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